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 268 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 “ 道林精舍 ”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

历史上七毁七建。

自上世纪八十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平面图。

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香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山隐士山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山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香亭"。道光六年(1826年)改木桥为石桥。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即取景于此。

书院八景之一桐荫别径,指从黉门池经文庙北通往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因路旁种有桐树而得名。小路两旁古树参天,林木繁茂,踏入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方。

岳麓书院头门南边有一口圆形池塘,那便是饮马池。原池的最早凿建年代大约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人所骑的马匹,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后人据此将之名为饮马池。清乾隆年间,罗典任院长,进行书院园林建设,在饮马池上筑圆形尖顶草亭,以使水榭相映。草亭原名西亭,嘉庆年间院长欧阳厚均重修,改西亭为风雩亭,现亭为1984年重建。又在池的周围遍植垂柳。便有“柳塘烟晓”一景,这也是书院八景之一。

饮马池后面有一座独立的建筑,这是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另文介绍)

回到书院前门。

匾额:“千年学府”,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字而成。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进得大门,是赫曦台。原本的赫曦台在岳麓山顶。在当年著名的“朱张会讲”时,南宋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栻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俩于是把观日出的地方命名为赫曦峰,张栻筑台,朱熹题“赫曦台”,后来台毁。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山长罗典在大门前建筑前台,道光元年(1821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朱熹“赫曦台”碑原迹,为缅怀圣贤,改前台为赫曦台。

楹联:“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修缮,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

迎面屏风是《登赫曦台联句》、《登赫曦台》、《和周世钊同志》三首诗。

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曾写下了《登赫曦台联句》,朱熹:泛舟长沙渚,振策麓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张栻: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被贬贵阳,途经长沙,游朱、张古迹,写下“望赫曦台”诗句: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台内两璧的“福”、“寿”二字据传为一道人用扫帚蘸黄泥所书,曾传为'仙迹’。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唰!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院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后来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与“寿”对称。大家现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

“福”

“寿”

赫曦台穹顶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赫曦台背面。匾额:“赫曦台”。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穿过赫曦台,便是岳麓书院的大门。

门额“岳麓书院”原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所炸,1984年复制成今匾。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气魄空前。

两侧楹联。

右侧:“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左侧:“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右侧

抱鼓石是清道光年间,书院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惩办贪官曹百万时,抄家产转赠给岳麓书院。抱鼓石正面是“三狮戏球”图,寓意吉祥如意,同时三狮代表天地人三才,下面是“梅兰竹菊”图,是古代文人钟爱的四种植物。

背面是“锦鸡芙蓉”图,寓意锦上添花,下面“鹭鸶清莲”图,寓意一路清廉。

二门。何绍基撰匾额:“名山壇席”。指的是南岳衡山,衡山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最末一峰。岳麓书院因山得名,岳麓山也因有岳麓书院有灵气;“坛席”即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尊重。程颂万撰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二门背面是楚图南撰“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场所,如汉代槐市之盛。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宾步程撰匾额“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宾步程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冯友兰撰“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学达性天”,是康熙26年的时候,康熙帝所赐。当年康熙帝一共赐了七块同样的匾,分布在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意思是学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于天人合一。旨在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原额被毁,1983年重刻。

陈荣捷撰楹联:"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真迹。最早创建理学的是周濂溪周敦颐,后来,程颐程颢两兄弟在洛阳讲学。那时南方尚未有此学术,一名闽南的学子叫杨时,去洛阳求学,看到老师在睡觉,就一直站在大雪里等他醒来。老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倾囊相受,当杨时学成南归的时候,老师指他的背影说:“吾道南矣!”是说我的理学南传了。两侧周叔弦撰楹联:“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讲堂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台,是老师讲课的地方,两把椅子是为纪念张试和朱熹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表示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当年会讲时,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人数达数千,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讲堂正中屏风上书有1167年张栻撰的《岳麓书院记》,洋洋八百零二字,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周昭怡所书。

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讲堂后面墙壁上嵌有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于宣统元年九月九日抄书的真西山《勿斋箴》。真德秀,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大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右侧

左侧

安仁欧阳厚均撰的《拟张茂先励志诗九首示及门诸子》碑刻,末署“道光二十二年五月既望 受业陈岱霖敬书”。欧阳厚均为了教学,模拟西晋诗人张茂先励志诗而作的《励志诗九首》。有人说该诗采用古奥的四言体式,风格古朴稳重、语言平直浅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蔼然之风和亲切之情,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一致。

王九溪手定《岳麓书院学规》。王文清 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两任山长,享年91岁。手定《岳麓书院学规》。治学严谨,门下有成就的学生多达400余人。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还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成就甚大,与王夫之、王运、王先谦四人并称湖南“四王”。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

讲堂两侧是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每块高213厘米,宽131厘米,字高169厘米,宽122厘米。

字碑之间有长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此联出自清代的旷敏本之手,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读经六法》碑

讲堂外走廊有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

“严、肃”碑。

岳麓书院从大门到讲堂的中轴线两侧为长长的斋舍。岳麓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始建斋舍52间。乾道元年(1165年)重建,定为四斋。此后,元、明、清各代均设四舍或六舍。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三年山长丁善庆重修,又经同治七年大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为教学斋、半学斋。

半学斋位于书院进门的右侧。"半学"一词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半学斋门联为:“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走进半学斋。

今天的半学斋,一部分作为教学、办公用房,一部分辟为岳麓书院历史陈列馆和当代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室。

岳麓书院历史陈列馆。

整个展览分为“文化名山”、“北宋岳麓”、“南宋岳麓”、“元明岳麓”、“清代岳麓”、“湖南大学”六个部分,以图片、文字、文物、视频和场景相结合的形式、以岳麓书院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全面展示了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教育与人才情况。

岳麓书院原件。

楚材斯盛。

展室局部

湖南大学历史沿革。

南岳72峰图。

王船山自题小像。

原省立湖南大学筹备处办公室。

教学斋位于书院进门的左侧,“教学斋”斋名源于《礼记·学记》:“建国居民,教学为先。”教学斋门联为:“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教学斋内

教学斋内文创商店

湘水校经堂是湖南巡抚吴荣光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所创,位于岳麓书院讲堂左侧。

湘水校经堂是以研究汉学为主的学校,其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仁进的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的学风。校经堂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词章分科试士,然后择其优者,赐食赠金,召至抚署以供使用。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左宗棠撰写:“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东侧是文庙,自成院落。

岳麓书院这座民办的书院却有着和学宫一样独立的文庙,而且也是皇家建筑的等级,这在全国书院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岳麓书院文庙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成门为五间硬山,三山屏墙,优美大方。大成门为清同治七年(1868)建造。大成门联云:“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大成门的石阶前这一对明代石狮,一雄一雌,刻工精细传神,狮子毫无凶神恶煞之感,有的只是受教化后的妩媚恩爱之态

大成门前庭院由两牌坊和照壁环绕。文庙一般不在正面开门,正前方是照壁,也被称为“万仞宫墙”,这个名字出自《论语》,用以形容孔子的德行学识之高深莫测。岳麓山文庙也一样,没有正面开门,照壁前面竖一尊孔子像,是1996年香港孔子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塑。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木掩映下,为整个院落增添了一丝静谧。这里没有一般文庙所特有的泮池和棂星门。

牌坊建于明代,南北各一,花岗石砌成,四柱三层,上有雕龙等饰物。坊额外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均为对孔子的赞语。

内书“贤关”、“圣域”则为对书院文庙的尊崇。

进大成门。在大成殿前的两侧,设有两庑建筑,红墙金瓦,配以金黄色格窗,建筑装饰豪华靓丽。两庑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七年大修,抗日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1944年修复。

大殿两侧为庑廊,供祀唐开元至明嘉靖年间祀典所定先儒。两庑现布置为“湖湘古代木雕艺术馆”。楹联:“异境名山圣道尊崇有地,春风化雨英才造就无疆”。

大成殿为书院祭孔之所。1937年大成殿原建筑被日寇飞机炸毁,今殿为抗日战争后重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殿前有月台,供祭孔时表演礼乐之用。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御道中央有石雕蟠龙,栩栩如生。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此联不是专为岳麓书院所撰,原为清朝顺治皇帝题曲阜孔庙大成殿联。

正堂中间即为后人临摹唐吴道子所画孔子雕像,画像端题“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十六字,取自明陈凤梧《孔子赞》。孔子像两侧是清圣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御制的《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右为“赞”,左为“序”。雕像上方有匾额“万世师表”,金龙框饰。万世师表其意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清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殿内,有编磬及编钟等。每年秋天文庙都举行大祭。

大成殿两侧山墙悬挂的是“四配”画像,“四配”是文庙受奉祀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又称“四公”、“四圣”。是最受儒家门徒推崇的孔子学说的四大传人,他们分别是:兖国复圣公颜回子渊、沂国述圣公孔伋子思。

郕国宗圣公曾参子舆、邹国亚圣公孟轲。

穹顶雕有双龙戏珠。

大成殿的后方设有崇圣祠,歇山顶建筑。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岳麓书院崇圣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先是明正德年间守道吴世忠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后,嘉靖九年在旧址上建敬一亭,后因风雨剥蚀,大多毁坏,清院长欧阳厚均在旧址上重建崇圣祠。书院文庙建崇圣祠的很少,唯有岳麓书院。

崇圣祠前台阶的北侧是明伦堂,二层硬山顶建筑。明伦堂为儒者讲学、倡明人伦道德的地方。岳麓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守道吴世忠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之后被毁。明嘉靖年间重建后,十八年(1539)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讲学于明伦堂,第二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后又被毁。清代重建。现在这里是书院研究生、博士生上课之所。

在崇圣祠前台阶的南侧,设有文昌阁,专祀文昌帝君,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层硬山顶建筑。

返回讲堂,到百泉轩。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轼"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朱熹题写匾额:“百泉轩”。楹联:“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岳麓书院大修,打地基的时候,挖出一股泉水,命名为文泉。文泉,意为文如泉涌,亦喻岳麓文教有如泉水一样源远流长。清代贡生冯东飏有首写文泉的诗,其中有两句“寻源远接朱张脉,印月遥分洙泗光”,暗喻文泉(书院)源头在孔子(洙泗)设坛讲学之所、朱(熹)张(栻)会讲之地。泉边有《岳麓书院文泉记》、《文泉纪事并序》、《文泉》碑刻。

轩内正堂高悬匾额“斯文一派”,为岳麓书院前任院长陈谷嘉教授所写,意为:岳麓书院文化自成一派。厅堂还有楹联“学忆朱张绵胜脉;书传虞夏刻璃虬。”书:指虞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螭虬:泛指虞夏时期的蝌蚪文。对联意思是指岳麓书院千年承传绵延的是朱张圣学,就如同传禹碑作为图腾一样。

对面一室,楹联:"金声玉振;虎跃龙腾".

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碧沼观鱼在园林中部,以水池为中心,山涧清泉穿行其中。池内遍种睡莲,鱼游其中。环池缀以花草、树木、拙石。筑有石桥,流水泻于桥下,声似琴笙。

池与桥的南面有一巨石,临水一面上书朱熹“鸢飞鱼跃”,面岸一面刻张栻“招隐”二字。

花墩坐月这是要用心灵的假设去感受的景色,因为夜晚园林高墙锁闭,一般无人目睹。遥想月在中天,人在园中,或阴或晴、或圆或缺,设若独自一人,则会凭添许多清闲之胜;如是三五成群,又会生出许多风月闲情。

网上图片

园林有麓山寺,是一座小亭。小亭重檐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造型优美。

小亭内藏着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麓山寺碑。碑文内容记录了麓山寺历史沿革,是在唐开元十八年(730),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雕刻。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碑文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故有“三绝碑”之称。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

李邕(678-747),扬州江都人,字泰和,也称李括州,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有“北海三绝碑”之称。麓山寺碑也是他行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碑文笔致挺拔,气势纵横。

麓山寺碑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较大,在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很高,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至岳麓山临习瞻仰,许多书法家都以见到此碑为荣。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宋代的张栻、明代的李东阳等都留下了吟咏它的诗篇。遗憾的是,后人妄刻题名于碑阴文字之上,致使碑阴字画受损严重。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

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有百泉轩园林碑廊与御书楼相连接。建于上世纪末,里面刊有历代所遗碑刻,是岳麓书院历代的重要史料。

清 郭嵩焘《重建湘水校经堂记》

明  李腾芳《重修岳麓书院碑记》

清  毛际可《重修岳麓书院记》

清 丁思孔《重建岳麓书院碑记》

清  罗典《岳麓书院课艺序》

清  易宗涒《岳麓书院记》

清  王文清《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

明  李东阳《建岳麓书院记》

明  杨茂元《重修岳麓书院记》

元  吴澄 《百泉轩记》

元  吴澄 《建岳麓书院记》

宋  欧阳守道《赠了敬序》

宋  朱熹《措置岳麓书院牒》

宋  陈傅良《建岳麓书院记》

宋  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

《岳麓书院源流》该碑刻内容出自《善化县志》。该碑刻详细记载了岳麓书院自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长达892年期间内,从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起至湖南巡府刘崐手又一次复修,每次的具体时间和过程。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师和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原有的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在二战期间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如今的建筑是1986年重建的。

重檐歇山顶的御书楼,屋檐给人气宇轩昂,展翅高飞的气势,青灰屋瓦配以黄色琉璃,朴素中不失典雅。硬山屏墙,连成一片,高低错落,直曲结合,长短协调,砖木结构更加体现了书院建筑的结构美。

楼前所悬“御书楼”额系集朱熹手迹而成。“御书楼”三字为竖向排列的。通常,匾与额是有区别的,横向的称匾,竖向的称额。挂竖额说明御书楼与皇帝有一定的关系。御书楼门柱有楹联:“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何光年撰书。

御书楼前方是消防水池,水池中间有石桥通往讲堂背后,水池两侧建有廊道及两座四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飞檐翘角,古朴优雅。明嘉靖十八年(1539),知府季本修葺岳麓书院时修建。清康熙七年(1668),巡抚周召南曾对两亭进行重建。1938年被日机炸毁,现亭为1986年改建。

西侧亭子在明嘉靖年间修建时取名为“拟兰亭”,后由陶汝鼐题额。

拟兰亭的对面,水池的另一侧,原有一口古井,水清见底,“可鉴须发”,井上建亭,取名“汲泉亭”,现古井已不存在。亭内嵌明代著名学生顾璘诗刻。

讲堂与御书楼有廊相连接,廓中有碑刻,刊历代遗碑13块及新制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27块。

这些遗碑刻中,有明刻“岳麓感旧诗碑”、清刻“道中庸碑”等,“道中庸碑”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山长欧阳厚均修复道中庸亭时所刻朱熹遗墨最为珍贵。

颜真卿《文殊帖》

钟繇《宣示表》

钟繇《墓田丙舍帖》

司马光《神彩帖》

米芾碑刻

朱熹 《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

御书楼旁有左侧四箴亭、濂溪祠。

六君子堂、崇道祠。

船山祠、慎斋祠。

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明世宗撰“敬一箴”,并亲注程颐“四箴”颁行天下学校。嘉靖七年(1528年),建“敬一箴亭”于文庙大成殿后,藏“敬一箴”及“四箴”石刻。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并改名“四箴亭”,自此专祀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迁建于今址。

祠内上有“圣学渊源”匾。下方为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像。右侧:规圆矩方,绳直准平,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识其贵;左侧:扬休山立,玉色金声,元气之会,浑然天成,瑞日祥云,和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按意思四字一断句。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濂溪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迁于今址。“濂溪”是周敦颐的别称。晚年,周敦颐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一条小溪上,故居以“濂溪”名,后人据此尊称为濂溪先生。

祠内上有“悠然会太极”匾。下方为濂溪先生像。左侧:“于惟先生,绝学是继;穷原太极,示我来世”。是张栻的赞语。右侧:“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文翠。”朱熹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之《爱莲说》乃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六君子堂明嘉靖五年(1526年)创建。此后多次迁移,屡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

所祠祀的对象主要为有功于书院的人士,今共祀(自右至左)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远六人。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

朱洞离任后,岳麓书院很快冷落下来,“诸生逃散”、“弦歌绝音”。咸平二年(999年),出任潭州太守的李允则扩建书院,恢复了荒芜的岳麓书院,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学田的规制。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 “ 岳麓书院 ” 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战火连年不绝,岳麓书院毁于绍兴元年的战火,原址成为废墟。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在一片废墟里重建岳麓书院,邀请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

至正末年(1368 年),岳麓书院再次在战火中被毁,列屋倾颓,荒草重生,学田已被僧侣占据。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崇道祠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原址在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称诸贤祠。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祠于讲堂后,专祀朱、张,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于今址。

祠内悬“斯文正脉”,塑朱、张二人坐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8月,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应主教张栻之邀,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从各地赶来听课者数千,“一时舆马之众,饮水池立涸”,因而成就了历史上的一宗美谈-朱张会讲。它是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会讲。据说当时朱熹和张栻意见不合,在这里就理学问题讨论了三天三夜。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

塑像背后就是朱诗:“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岳麓书院有此诗的诗碑,清光绪年间刻。

慎斋祠专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

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任岳麓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掌教期间,肄业学生三倍于朝廷定额数,“名下士发成业者数百人”。书院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并不大的山长,与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等思想先儒一同供奉,正是因其对岳麓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功不可没,使湖湘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祠内上有“勤传教化”匾,下为慎斋先生像,画像堂联:湘江北去源流远,衡岳南来地脉长。外侧立柱有联云:岳麓炳灵形胜擅名今古;洞庭毓秀人文叠超后先。

船山祠专祀王夫之。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不管天晴下雨,他出门都头戴斗笠、脚着木屐--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章太炎说:“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祠内上有“遗经在抱”匾,下为王船山先生遗像,王夫之自题画像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外侧立柱是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生、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笺注训诂,六经周易犹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笺注训诂”指阐述注释古籍。“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羲、文、周、孔”均系人名,即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上联的大意是说王夫之在阐述注释经典中最专六经,善于吸取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思想精华,就连汉宋诸儒在他的面前也只有洗耳恭听。下联中的“节义”指操守、义行。“濂、洛、关、闽”分别指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所创立的理学学派。下联大意指王夫之的节操义行和治学行文,终生都以理学思想为准绳,是继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之后,元明两代自成体系的一代学术大师。全联系统地介绍了王夫之的治学专长、承传、人品、文章及学术地位,文字深刻,对仗严谨,是一不可多得的佳联。

屈子祠在岳麓书院北侧。屈子祠始建于1796年,上世纪30年代遭兵毁,院宇渐废,2006年9月屈子祠重建。

屈子祠的侧面,白墙青瓦,飞檐重叠,庄重典雅。匾额:”斯文在兹“。

过桥。可见屈子祠。屈子祠是一处独立的庭院,既有北方四合院的格局,也有江南庭院之风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大门。

屈子祠前的石阶左侧,立有一通嘉庆二年(1797年)修建三闾大夫祠时的石碑,虽时隔两百余年,还经受过战火摧残,碑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内容如下:“建修 三閭大夫祠記  屈子以忠而放逐 憔悴忧鬱 沈於汨羅以死 夫人而悲其志矣 往余守彝陵 属車過秭歸 訪屈子宅墟矣 而女嬃廇擣衣石 土人猶能言之 故屈子血食 彝陵有焉 顧汨羅在長沙湘陰之間 而廟祀闕如 豈魂兮歸來獨不問諸水濱乎 既訪諸都人士 則附其主扵賈太傅祠 夫賈生之才與遇雖仿佛屈子 而前後相去殊絕 瓣香而尸视之 當先楚後漢 躋雒陽而祧湘 纍烏乎可 爰谋之范學以*度及郡紳羅鴻臚眘齋兩先生倡議 建祠卜扵衡嶽之麓 近講院闢陴壤兮 廩餼官俸之入 得約三千金 眘齋先生躬督其事 鳩工庀材 經始扵丙辰之季冬 越明年又六月告成 殿宇巍然 神靈以妥 從此衡山湘水雖媍孺漁樵 亦搴香草思美人矣 豈獨執經髦士有所觀感而興起哉 是為記 旹  嘉慶二年歲次丁巳秋七月      郡守武威張翽譔並書”。

匾额:“屈子祠”。楹联:“植体洁芳,三代以还存直道; 盟心忠爱,六经而后发奇文。”

后院主殿为两层建筑,红柱红梁红檐,就连木栅栏及屏风全都是老红色彩,古色古香古韵,木质殿门两侧立柱上挂黑底金字隶书楹联“骚可为经倬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风原阙楚补以沅湘诸什不劳太史采輶轩。”

空旷的大殿设有长祭桌,殿中立柱上有黑底金字行书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撰联人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

正中悬挂屈原画像,画像两侧配有诗联。左侧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语自《楚辞·渔父》。右侧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语自《史记·屈贾列传》。屈原画像上方有四字篆书“日月同光”,语自《淮南子·俶真训》“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高低错落的连廊。

留影。

书院后门。

顺山路前往爱晚亭。

(0)

相关推荐

  • 岳麓书院楹联揽胜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青风峡出口处,占地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二百平方米,由门.堂.轩.斋.楼.台.亭.阁.祠.庙.坊.园.碑.泉.沼.池组成. 院内古树参天,桃.柳.荷.桐.竹等四 ...

  • 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 湖南 大学的校园里面,外来车辆只能到达前面的路口,接下来的300多米要步行.发现一座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 湖南大学绕到另一面一看,原来是 湖南 大学的礼堂: 湖南大学这礼堂对面便是岳麓书院 ...

  • 千年学府: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

    书院,最初产生于唐代,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于东都洛阳乾元殿东廊纂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在京师长安明福门外设立了丽正书院,于 ...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目前保存最完好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目前保存最完好 如今,人们提起古代四大书院,一般是指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东侧, ...

  •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这实力让人不得不服

    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 书院在其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传承文化,教化后人. 在我国古代书院中,有四大书院比较出名, 它分别就是: 河南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山东的徂 ...

  • 云逛景观:岳麓书院 | 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这是2020年去长沙出差临时去的景观地,岳麓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带领大家去看下哦

  • 中国书院起源地在江西,除了四大书院,还有哪些?

    有言道:"江西书院甲天下."江西,作为中国书院起源地和重要发展地,其书院创办之早.延续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白鹿洞书院 从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 ...

  • 盘点中国四大书院,看看古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我国教育机构从春秋末期开始产生私塾,私塾主要是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简单来说它就是私人所办的学校.而书院则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我国四大书院一般指的是:应天府书院.岳 ...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墨香袭人

    书院里的每一块砖,都流淌着墨香. 我国"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 ...

  • 【公基常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公基常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 古代四大书院的千古经典对联

    ​古代四大书院的千古经典对联 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我们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