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的用法及特点

【组方】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义: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从表现来看,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气机不利,饮邪会随气上逆。饮邪上逆可以水饮犯肺,短气、咳嗽、胸胁支满。这是常见的。饮邪上逆,上干[干gn,犯也]头目,上干清阳,可以头晕目眩。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像。

【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苓桂朮甘汤

病机:痰饮,痰饮停蓄中焦

病位:中焦

药味:四味药,苓桂朮+甘草

水逆情况:反映在中焦向上,心悸,头晕目眩

用药:偏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基础,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所以用甘草,甘草桂枝,温补结合;没有强调小便不利,没影响道下焦气化。

五苓散

病机: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导致水饮停蓄下焦(蓄水证),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

病位:下焦

药味:五味药,苓桂朮+泽泻、猪苓

水逆情况:脐下动悸,水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偶而咳嗽,吐涎沫,头眩都可发生。

用药: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甘草使药性缓流中焦)用泽泻、猪苓渗湿利水,因为小便不利

甘草容易使得药性缓流中焦,五苓散病在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用泽泻、猪苓,苓桂术甘汤病在中焦,所以不用泽泻、猪苓用甘草。这里随着证候的不同,用药变化很巧妙。

现在常见于太阳病即感冒打吊瓶等误治后引起的腰背疼头晕呕吐下痢全身浮肿食不下等症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