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1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越向高级阶段发展就愈是依赖于市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客观上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市场来组织。市场状况是经济形式的一面镜子,是生产结构和规模同消费结构和水平是否适应的检验器,能对国民经济发展比例是否协调作出最全面和最灵敏的反映。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生产和指导消费,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的性质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是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是在国家计划指导调控下的市场,不是各地区和部门分割的市场。全国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社会总供给,全国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构成社会总需求,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价格下降,出现买方市场,消费者扩大消费量,生产者减少投资缩小生产规模,产品供给下降,从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趋于平衡;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价格上涨,出现卖方市场,消费者缩小需求量,生产者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产品供给上升,从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趋于平衡。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是全面的市场。从市场主体来说,不仅有公有企业,而且有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企业;不仅有法人,而且有个人;不仅有生产者,而且有消费者。从市场客体来说,不仅有消费资料市场,而且有生产资料市场;不仅有劳动力市场,而且有人才市场;不仅有房地产市场、企业资产市场,而且有工业产权市场、知识产权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是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不是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封锁自给自足的市场,而是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不仅是对国内一切地区和部门开放的市场,而且也是对国外一切生产者和消费者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鼓励一切合法投资、生产、购买、销售、消费的行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是有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不是混乱的市场,而是有管理有秩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反对和制止一切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制假售假、扰乱市场等行为。

二、我国原有市场体系的主要缺陷

我国是自然经济历史悠久的国家,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因而人们的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市场体系基本没有建立起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从回避市场到肯定市场,从主要建立消费品市场到积级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从单纯发展物质产品市场到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使市场机制调节范围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逐步减少了凭票供应消费品和统配生产资料的数量与品种,从而使城乡市场日益活跃。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竞争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认识错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过去经济体制行政化管理造成的。具体来说主要是:

第一,对商品经济的错位认识,造成了市场体系的残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要逐步缩小以至消亡。虽然社会主义不能完全消灭市场,必须承认市场的存在,但是从主观上认为市场的范围越小越好,其调节作用越弱越好。虽然不能人为地消除现有类型和品种的市场,但是决不能再增加新的类型和品种的市场。因此,只保留消费资料市场,而不发展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第二,经济体制行政化管理,造成了市场体系的垄断。我国过去的市场不是纯粹买卖商品的经济场所,而是国家按照物资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统一分配的行政机关。全国的生产资料集中于物资部门,全国的粮食油料集中于粮食部门,全国的日用工业品集中于商业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别按指令性计划、按行政区划进行统一分配。从商业部门来说,它垄断全国日用工业品的采购和供应。各省设立一级站向各地区批发,各地区设立二级站向各市县批发,各市县设立三级站向大中小商店批发,各商店按计划向居民消费者零售,都要凭本凭票按量供应,有钱款而无票证者无法买到所需消费品。从粮食部门来说,它垄断全国粮食的储存和供应。国家有计划地统一调运粮食,各省市县分别储存,全国人口按统一定量供应细粮、粗粮和食油,各基层粮食局向城镇居民家庭发放粮油供应证,与此同时,实行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以解决流动人口吃饭问题。从物资部门来说,它垄断全国生产资料的采购与供应。各省、地、市县都设立物资局和物资仓库,几乎所有生产资料都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供应,购买者必须持有关证件经过逐级申请和上级审核批准,方能买到所需生产资料。

第三,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造成了市场体系的封闭。自然经济观念的表现是自给自足,自我封闭,排斥交换。在国际关系上是闭关自守,只搞国内市场,不搞国外市场,不搞对外开放;在一国之内是各地方各部门相互隔绝,互设关卡,划地为牢,只搞自已本地本部门的自我买卖市场,不搞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流通市场。

三、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有完整的市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消费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也叫生活资料,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包括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而买卖这些社会产品的的活动及场所就是消费资料市场。我国目前的消费资料市场主要是国营商店和集体商店,此外还有个体商店、私营商店、农贸市场、街头摊床等。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消费资料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在供应人们生活用品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目前消费资料市场状况与全国人民的消费需求相比较,还有许多不适应和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市场规模还不够大,大型超市和连锁经营还很少,商店基础设施还很落后,经营种类较少,经营方式死板。二是市场分布不合理,大型商店集中于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很少,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许多主要生活必须品还停留在凭证凭票计划供应的低水平上,供不应求、物品短缺的问题严重。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投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合,生产资料市场就是买卖生产资料的活动及场所。在我国,长期以来生产资料供应采取计划调拨、统一分配的办法。在过去物资不够充裕的条件下,这种办法对解决生产资料供不应求问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这种国家垄断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弊病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迅速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已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配生产资料的品种在逐步减少,生产资料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据统计,国家计委管理的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78年的170种减少到1987年的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1978年的256种减少到1987年的20种;主要农产品除国家计划合同定购的那一部分外,都可以自由上市买卖。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一些地区性的汽车市场、钢材市场、煤炭市场、木材市场、水泥市场、机械市场等,这些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给企业按需要自由选购物资提供了条件。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活动及场所,如银行、信用社、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它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解放前,我国金融市场有初步的发展。解放后,我国的金融活动完全置于国家统一控制之下,取消了证券交易和保险公司,国家设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政企合一,主要行使资金管理者的职能。我们在理论上否认银行和信用社是金融市场,否认存贷款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更没有设立证券交易和投资信贷,真正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政企分开,独立设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并设立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信贷公司等。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向更多机构、更多形式、更多业务、更大规模、更加成熟方向发展。

4、劳动力市场

所谓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将属于自已所有的劳动力有偿转让给需要招收劳动力的企业的一种活动及其场所。我国建国初,全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集中于农村,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耕种土地和经营少量副业,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过着自然经济的生活,没有真正的劳动力市场。在城市,一部分市民经营家庭小作坊和小商铺,也是自给自足,没有劳动力市场;另一部分市民进入私人企业打工,成为真正劳动力的出卖者,这种情况算作真正的劳动力市场。1957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农村劳动力属于集体所有,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农民的劳动力完全听从集体组织的安排调度;城市劳动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属于市民个人所有,市民的劳动力完全听从城市组织的安排调度,全体工人归劳动部门统一招收、分配、调动、管理,全体干部归人事部门统一招收、分配、调动、管理。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也不再有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所以不再有劳动力市场。改革开放后,城乡出现私营企业和外商企业等私人企业,它们要雇佣劳动力,而大量待业人员要出卖劳动力,于是,便形成真正的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公有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全体职工都由固定制改为合同制,并时常面向社会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这样,进入公有制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也等于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种状况便形成真正的劳动力市场。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人们的人权自由观念日益提高,认识到自已的劳动力不属于国家、企业和任何团体,而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自已有权选择进入自已喜欢的某个单位就业,自已也有权离开自已不喜欢的某个单位而另谋职业。随着城乡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形成日益强大的潮流,城市劳动力职业流动也形成日益强大的潮流,大专毕业学生自谋职业也形成日益强大的潮流,各大中城市各行各业经常举行劳动力招聘会和人才招聘会也形成日益强大的潮流。这些潮流说明,无论理论界是否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是否承认劳动力存在买卖活动,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存在劳动力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逐渐缩小、减弱和消亡的迹象,而且有日益扩大、日益强盛、日益完善的美好前程。

5、技术和信息市场

所谓技术和信息市场,是指技术和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买卖活动及其场所。改革开放前,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信息产业不发达,技术和信息高度集中于国家控制之下,一切技术和信息活动都由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管理。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交流技术和信息都是无偿的、无价的。理论界不承认企业和个人对自已创造的技术和信息成果拥有所有权,经济界不允许企业和个人把技术和信息资料当成商品进行买卖,因此,便没有技术和信息市场。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为了抓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信息,购买到大量先进技术和信息成果,形成了大规模的对外技术和信息市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和个人之间交流技术和信息,都采取商品交换有偿转让的形式,于是形成国内的技术和信息市场。由于技术和信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研究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科技化和信息化。

6、房地产市场

所谓房地产市场是指国家、企业、集体、个人之间有偿转让房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活动及其场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一直存在房地产所有权使用权的买卖现象,也存在房屋和土地市场。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理论界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不是商品,不能进行买卖,没有土地市场。在实践中,国家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也只能进行一定的补偿和补助,也算不上买卖土地,也不存在土地市场。城市的房屋产权,少数属于市民个人所有,供个人居住,基本不进行买卖,没有房屋市场;大多数属于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所有,当作职工福利进行分配居住,只付廉价房租,不允许买卖,也没有房屋市场。农村的房屋,虽属农民个人所有并长期固定居住,但基本上没有买卖活动,更没有房屋市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使用权归承包农民家庭所有,只许转包而不许买卖,没有土地市场;农民房基地由集体统一规划和分配,农民房屋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农民个人,由于农民住宅的固定性和长久性,基本上没有房屋买卖和房屋市场。城市职工住房原属于国有或集体的,都作价转让给住户职工,原福利性住房全部实现商品化。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住房建设掀起高潮,从八十年代起,原土木结构的平房逐渐都改造为多层楼房,城市房屋真正当作商品被人们进行买卖,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成长发育和壮大起来。

7、企业产权市场

所谓企业产权市场就是企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有偿转移的活动及场所。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企业资产承包、租赁、兼并和出售。企业实行承包和租赁,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不变,而企业资产的经营使用权发生转移;企业兼并和出售,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都发生转移。我国解放前,企业产权租赁、兼并和出售时有发生,存在企业产权市场。解放后初期,只有企业部分产权的租赁和出售现象,而没有企业全部资产的承包、租赁、兼并和出售,没有企业产权市场。三大改造完成后,企业资产无论全部或部分一律停止承包、租赁、兼并和出售活动,取消企业产权市场。改革开放后,企业普遍实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发生了资产使用权的转移;由于企业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的企业发生亏损倒闭破产,有的被强势企业兼并和收买,于是就出现了资产所有权的转移;有的具有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专利技术的企业,有偿转让产品商标和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便形成企业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企业产权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式。特别是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和上市买卖,实质上都是企业部分产权在股东间的所有权转移,遍及全国的证券公司就是现代发达的企业产权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产权市场将日益健全和成熟,并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2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

一、市场竞争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所谓市场竞争,就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中企业之间争夺有利条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就必然有市场竞争。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界普遍认为,商品市场和市场竞争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认为企业之间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你争我夺、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那是十分残酷的现象,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现。而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绝对相反的社会制度,凡是资本主义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一定不许有。认为社会主义企业是为国家利益而生产,不是为本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而生产,企业之间只有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无私支援、无偿贡献,而决不允许为了取得有利条件而互相竞争,更不允许出现优胜劣汰、互相兼并、“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因此,那时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根本就没有竞争这个名词,有时实在无法回避时,也只是用友好竞赛代替。改革开放后,我们经济界和理论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我国存在商品市场,因此也承认市场竞争。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承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市场必然有市场竞争。人们从改革实践中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上,谁的生产技术水平高,谁的生产资料消耗少,谁的劳动生产率高,谁的产品质量优,谁的销售利润率高,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谁就能迅速发展壮大强盛起来,成为优势企业。反之,谁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谁的生产资料消耗多,谁的劳动生产率低,谁的产品质量差,谁的销售利润率低,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谁就会逐渐亏损倒闭,成为劣势企业。并且认为,强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大鱼吃小鱼”,并非将弱势企业的“小鱼”吃死了,而是吃活了;双方企业通过兼并实现资产重组,强弱合一打造新的企业公司和企业集团,这对于强弱企业双方都是互利互惠和共存共盈的,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市场竞争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竞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仍然发挥其固有的积极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必须遵循竞争规律,自觉运用竞争规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二、竞争机制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所谓竞争机制,就是在商品经济市场中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竞相争夺有利条件的机理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引入和重视竞争机制,不仅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而且能激发人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竞争机制能激励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的全部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市场机制,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竞争机制能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这既是我国经济落后的表现,也是导致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而造成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外因则是缺乏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竞争机制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使企业千方百计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劳动耗费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核算能力。

第三,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争先创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国以后最初三十年间,由于我们在理论上否定竞争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企业之间只有和平共存和友好共处,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造成企业不重视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不讲究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在商品严重短缺的卖方市场情况下,工商企业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占居十分有利的地位,某些短缺商品尽管质量很差,但长期得不到更新改善,甚至可以维持十年二十年,而且越是短缺越吃香,这是造成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的根源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引进外商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上展开全面竞争,从而调动了公有制企业的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生产出大量优质产品,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3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

第三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价格机制

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价格分类

目前,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价格类型大体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1、按我国价格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类

第一,固定价格。是指国家物价部门根据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所规定的全国统一价格。固定价格的范围是关系国计民生非常重要又非常短缺的商品和服务收费,是企业和个人必须执行而不可更改的指令性计划价格。所谓固定是相对固定不是绝对固定,国家可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根据商品价值变动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对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适当调整,重新确定固定价格。

第二,浮动价格。是指企业在国家对商品价格规定的浮动范围内自行选定的价格。浮动价格的范围是关系国计民生比较重要而又比较短缺的商品和服务收费,是企业和个人有一定浮动定价自主权的国家指导性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定价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国家规定最高限价,允许向下浮动;二是由国家规定最低限价,允许向上浮动;三是由国家规定中间价格和浮动比例,允许在一定幅度内向下或向下浮动。浮动价格商品的生产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条件和市场情况,在国家规定的一定幅度内自行选定价格,各企业对同种商品的定价金额可以不相等。

第三,自由价格。是指在价值规律作用下随着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自发形成的市场价格。自由价格的范围是零星小型或供大于求的商品和服务收费。自由价格是企业根据市场行情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国家不纳入计划定价范围,自由价格的具体形式有议购议销价格、集市贸易价格等。

以上所述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这三种价格形式同时并存,是同我国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相一致的。这三种价格形式变化的趋势是:固定价格大幅度减少,浮动价格小幅度减少,自由价格大幅度增加。

2、按生产流通的不同环节划分为三类

第一,生产价格。是指工业企业或农民家庭的商品向有关批发机构出售的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它由生产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加合理利润所构成。其中,成本包括生产资料价值和工资的耗费,合理利润是指各部门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某一生产部门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不是某一企业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而不按个别价值出售。生产价格的表现形式,一是工业企业的产品出厂价格,二是国家对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第二,批发价格。批发价格由生产价格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所构成。其中,合理费用包括批发机构在收购、运输、储存、保管、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合理利润是指批发机构享有与工农企业相等的平均利润。由于我国原有批发机构分一级、二级、三级多个层次,所以,在一级批发价格确定后,二级批发价格等于一级批发价格加上合理的费用和利润,三级批发价格等于二级批发价格加上合理的费用和利润。

第三,零售价格。是指商业、物资、粮食等零售机构将买进的工农业商品向城乡居民消费者销售的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由三级批发价格加上合理的费用和利润。合理费用包括零售机构在收购、运输、储存、保管、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合理利润是指零售机构享有与工农商企业相等的平均利润。

综上所述,这种层层加价的结果,会使商品的价格越涨越高。其中,生产价格是商品的初始价格,批发价格是商品的中间价格,零售价格是商品的最终价格。我们一般所说的商品价格,不是指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而是指零售价格。因为只有零售价格是最终退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由消费者消费的价格。其中的产销差价和批零差价是自然形成的,是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

3、按产品时空条件不同划分为两类

第一,地区差价。是指在同一时间某种商品批发价格或零售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差额的价格。形成地区差价的原因,一是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价格也不同,造成批发零售价格出现差额。二是由于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距离不同,所需要加入的运输保管费用和批发零售利润不同,而造成批发零售价格出现差额。

第二,季节差价。是指同一地区某种商品批发价格或零售价格在不同季节之间有差额的价格。形成季节差价的原因,一是由于各季节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价格也不同,造成批发零售价格出现差额。二是由于商品生产和销售受季节的影响,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商品在不同季节的产量不同,所需要加入的运输保管费用和批发零售利润不同,而造成批发零售价格出现差额。

4、按商品质量不同划分为若干质量差价

商品质量差价是指同一地区同一时间的某种商品批发价格或零售价格因质量不同而形成的有差额的价格。引起质量差价的原因很多,如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原材料质量等。质量差价的具体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品种差价、品质差价、等级差价、规格差价、型式差价、花色差价、内含差价、包装差价、牌誉差价等。合理的商品质量差价体现了按质论价的原则,对于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商品价格形成的因素

第一,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生产资料价值,即物质消耗费用;二是劳动力价值,即人工费用;三是剩余价值,即利润。以上三部分相加之和,便构成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和本质,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内因,无论是生产价格、批发价格或零售价格,无论是计划价格还是市场价格,无论是竞争价格还是垄断价格,都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

第二,供求关系。一切商品的价格都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当供等于求时,价格不变。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偶然的,因此价格固定不变也是相对的、暂时的、偶然的;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必然的,因此价格上下涨落也是绝对的、经常的、必然的。供求关系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外因,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价格,还是社会主义市场价格,都是受供求关系制约的。

第三,经济政策。国家制定的一切经济政策,基本上或多或少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经济政策也是价格变动的外因。例如,国家对国内严重短缺而价格很高的商品,采取适当加大进口量的政策,解决供小于求的问题,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适当水平。再如,国家出台职工工资上涨的政策,会使有关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价格上升,从而使商品价格上涨;而国家又出台经济承包制等经济改革政策,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供给量上升,从而使商品价格下降,实现平衡价格。又如,国家对粮油、肉菜、服装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较低价格,而对烟、酒、烟花爆竹等奢侈品实行较高价格等,都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社会主义价格机制的改革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商品经济中价格受价值规律作用受供求关系影响发生变动的必然机理与制度。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价格机制对市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建国后最初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商品价格和工资水平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且长期固定不变。我国的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受到行政机构的严重阻碍,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

1、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没有按照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原则确定价格,质量不同而价格相同,久而久之形成粗制滥造,人为地阻碍了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

2、不同产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偏低,造成这些生产部门的企业生产价格得不到有效的实现,这就很难比较出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高低的真实情况,长此下去,会大大挫伤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粮食和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倒挂严重。这不仅使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且也使农民利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从而延缓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生产要素价格很不合理。技术和信息几乎是不值钱的,没有价格的,因此都是无偿提供的;企业劳动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也是十分低廉的,这对于促进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的价格改革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必须坚决改好,从总体上说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根据商品价值和供求状况,调整不合理的价格,认真解决不等价交换问题。当前要突出解决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内部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价和各粮食品种的比价。

第二,提高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使各种原材料之间比价合理。加工工业要加强管理,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尽量使原材料涨价部分在企业内部消化,避免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轮番涨价。

第三,理顺价格体系,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价格管理体制。过去我们的价格改革偏重于理顺商品价格体系,今后应在此基础上花大气力,抓紧生产要素价格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价格管理新体制。

第四,价格改革要有步骤地进行,要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价格改革和新的价格体制的建立,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力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相对平衡,要注意国家财政负担能力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此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1988、8、1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振岳、吴秉今、刘润良、杨军,统纂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