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半壁江山”的大红袍,让你唇齿留香
上世纪90年代,思乡的台湾同胞或者是远在南洋的华侨,会拿出一把由布包好的小紫砂壶,再郑重其事地拿出一小包武夷岩茶,将小纸包轻轻拍打两下然后从侧面拆出一个口,然后将茶叶小心翼翼地倒进茶壶里,开水冲下去,尽可能浸泡的时间就一些,浓酽地啜饮一口,以此来慰藉思乡之情。
与大多数茶友们不同,笔者从小就接触到了武夷岩茶,开始喝绿茶反而是多年以后的事。依稀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的杯子里总会有一大缸的茶水,大大的叶子几乎占据了茶缸的一大半。口渴的时候,自己也会端起父亲的大茶缸子牛饮一口,浓酽酽的感觉。这是儿时对茶味的初探。
当时多见到的是被包成小纸包或者大包装的武夷岩茶,而包装上上都大红袍三个字。直至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岩茶品种被大家所认识和了解,但是大红袍依然被视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在茶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入岩茶深似海”。这是一句充满了内涵的总结——武夷岩茶总有讲不完的丛名和山场;从几百到过万的价格差距;而当中最为扑朔迷离的当属关于大红袍的各种说法。
说起大红袍,可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之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这主要归功于毛主席将“半壁江山”送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那段被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有人说大红袍是一种茶叶的品种,其实就连九龙窠之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也并非单一品种,而是来自不同品系。其叶型、发芽期、采摘期都不同。每到采摘期,它们被分成2~3期采制后,再一起精制焙火,最后的成品称之为“母树大红袍”。这几款母树最早在明清的时候是由僧人自行看管,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则有国民政府专门派军队来保护,新中国成立后也是一如既往进行。到了2006年,大红袍母树全面停止采摘。
关于现在普通人能喝到的大红袍,时间要回到1985年,那个时候,武夷山茶科所的科研人员将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与纯种大红袍,拼配出一款特别的“大红袍”,深受茶客们的喜爱,至此打开了“拼配”大红袍的新世界。因此,商品大红袍或者叫拼配大红袍就按照每个企业的茶师以及应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来制作。
关于大红袍的争议和讨论今天仍再继续。回头想一想,其实在一切概念之初,分类都是不清晰的,工艺也不会有显著的差异,都是在以后的发展中渐行渐远。历史总在循环往复的,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协调。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总会有璀璨的珍珠被留下。想必杯中的茶也不会只是茶吧,茶更像是时空之门。风味还需喝茶人去细细品味。
策划:茶道君
内容:鱼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