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坤54,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大道至简通天下,言坤开坛传真经。言坤解道系列11。
原创文章
【通行本第10章,帛书本第54章】
【帛书本原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wú)离乎?槫(tuán)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解读】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人的身体跟灵魂已经结合在一起了,能够永远都不分离吗?
这是个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包括下面几个例子都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人的身体跟灵魂已经融合为一体,但不代表身体和灵魂能够永远不分离;只要人死了,身体跟灵魂也就分离了。
老子的这个例子,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永久保持(或拥有)某种状态,当这种状态达到极限(或饱和)的时候,事物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从而生成新的事物。
戴:又,又如。这是个连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行本用的是'载',是个助词,大同小异,不影响全局。
在上一章中,老子用了'贵富而骄,自遗咎也'等几个例子来说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理,这一章用的是跟上一章不同现象的例子来阐述同样的道理。尽管两章的例子看起来好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毋:无,不,不要,不可以。
灵魂就是意识,是能量
(槫气至柔,能婴儿乎?)抱神凝气,刻意追求若有若无的至柔状态,但能做到像婴儿那样恬淡自然毫不做作吗?
槫:聚结、凝结。通行本用的是'专'字,大同小异。
(涤除玄鉴,能毋疵乎?)刻意摈弃心灵深处的疑惑杂念,就能够始终保持完美无瑕的境界?
玄鉴,心灵深处的镜子。
老子这一句是用镜子来比喻人的心灵:把镜子上的灰尘清扫干净,难道就能够把身上的瑕疵给永远去除?
上一章阐述了:道是抽象化的,道生万物,事物的各种现象是道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被表象所迷惑,不沉迷于五颜六色的外表,不迷物、不迷道,不要被表象把自己的本心给劫持,才能找回本心,才能体会到'道法自然'的玄妙。这句话其实就是在用不同的例子重复这个意思:内心中的杂念、妄念、疑惑等等,都是道的表现形式,如果执着于涤除这些杂念妄念疑惑,那本心反而会被缠住,所以要回归本心,自然而然才是道法的大成。即便如老子本人,心中也是有妄念的,否则也就不会留下今天看到的《道德经》了。
心灵的妄念就是一面镜子
(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爱护民众治理国家,难道能够不需要用智慧而任其自由发展?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心智开启,意识跟外界互相沟通,难道能一直保持恬然的状态?
天门,道家的天门就是人的心智,没有别的解释。道教的天门那就名目繁多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天庭穴的,有说是百会穴的,有说是眉毛以上的头部的,等等,不一而足。
启阖,一开一关。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内心通达,通晓道生万物之理,难道不需要求知学习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达到目的?
(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道生养万物,但不将万物占为己有,不去主宰万物的自然生长,以至于万物生长繁衍却不知道是谁赋予了这神秘的一切,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
这段话其实是上面两章的一个总结。前一章说的是水滋养万物却不张扬,所以'几于道矣';上一章说的是功成身退的道理;这一章就是做一个小结:道生养了万物,但却不去占有和主宰万物,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做了一个解释和说明。所以道友们一定要记住了,道之德叫'玄德',是最高境界的德;人间最高尚的德叫'上德'。这章讲的是'玄德',后续再讲'上德'。
玄德和上德,要分清楚
如果道友研习道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那可以把这章的内容跟现实结合起来思考。比如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人民每天在战争中挣扎,像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缅甸等,而我们现在能优哉悠哉地逛头条,是谁赋予了我们这一切?
还有近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保时捷女掌掴男司机的事件,虽然后续还在发酵中,但已经可以预见后果:要么丢卒保车,要么牵连一片。这不就是上一章'贵富而骄,自遗咎也'的真实写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