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与环境无关,生活细节早出卖了你的涵养丨两位时代巨人的故事

故旧总会带来启发,一如金沙一定会在岁月中熠熠生辉一样。
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何时,其教养规范都会映射出其内在人格的璀璨光华。

郑念

1951年,郑念在北京出生。她的家庭十分富裕,其父是日本留学生受过高等精英教育,曾任北洋政府高官,家境的富裕,让她一出生就是天之骄女。
在较为西化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郑念也得以受到全面的精英教育 。她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燕京大学,并于1930年留学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终取得硕士学位。
在校攻读博士期间,郑念与同为留学生的郑康祺相识相恋,她爱郑康祺的才华横溢,他爱她的高贵典雅。两人婚后一同奔赴澳大利亚出任外交官。在澳大利亚,郑念生下女儿,一家三口过着幸福而平淡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夫妻俩便带着女儿回国。
由于丈夫从事外交官工作,薪水较为丰厚,所以郑念放弃工作全身心照顾家庭,丈夫则负责赚钱养家,日子幸福而平淡,但意外也接踵而来。
1957年,郑念的丈夫郑康祺因病逝世,那一年郑念42岁。
人到中年家庭重担压到了自己的身上,带着女儿还要完成丈夫留下的工作,坚韧的郑念无法退缩,无奈却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天空,尽管生活艰辛,却依然保持生活的精致,从未张皇失措失却风度。
由于少时留学,又跟随丈夫驻外,见多识广,因此郑念成功应聘成为壳牌石油公司驻上海办事处总经理,并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工作经验获得同仁认可。
虽然工作非常劳累辛苦,但郑念从未放弃对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精致习惯。
她的家中摆卖了中英文书籍,自己更是时时伏案阅读和写作。去过她家的英国友人盛赞她的家是“城市荒漠中的一处绿洲”总是给人以精神上的舒适与愉悦。
随着国家陷入动荡十年,郑念也因为留过学长期在外企工作而受到牵连,入狱六年。在狱中,郑念吃尽了苦头,但凭借自己坚韧的毅力,她忍受住了拷打和心理折磨。
在狱中,她也坚持保持自己居所周围环境的整洁和衣着的干净。当看守讥笑她人都被关起来了还瞎讲究时,郑念回答道:“人要以讲卫生为荣,以不讲卫生为可耻。”
无论身陷何处,郑念都努力维系作为人的尊严。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贵族,并非因为他出生以来就是贵族,而是因为他从出生到去世,一直保持着贵族风范和作为人的尊严。”
她经常对人说:“哪怕时间风雨璀璨,我也有自己的精致和讲究,不曾被岁月风雨苦难所击倒。” 在作为人的教养上和细节上,郑念做到了。

木心

很多人知道木心,是从他的那首《从前慢》开始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
追随他的著名画家陈丹青说:
“如果你遇不上木心,你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就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你再跟他一对照,就会发现时代投射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几乎没有自尊、没有洁癖;我们几乎不懂得欣赏美,更不懂得彼此尊敬。”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木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让大家心中亮起一道光,备受追捧的回答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一生不肯随俗的木心,对于时代中郁郁前行的人们来说,其意义恰如他的诗句——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木心出生在江南名门望族,又与著名文学家茅盾是远亲,茅盾家里有一大屋子藏书,木心经常去借书,十三四岁就将《文学大纲》读了三四遍。
1957年,他的家遭逢大难,不仅家人被批斗,成箱的书籍古物被抄家,1957年至1978年间,因为批评时局数度入狱,在狱中被打断三根手指。
木心曾说:“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鬼话谎言连篇的人,不能在醒来时发现自己是如此不堪入目。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遭遇过什么,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是他自己,并且干净。而我们的命运当真是不知如何是好,却又是如此精致。”
在坐牢的日子里,他坚持在白色纸上画黑色琴键,黑暗孤寂的夜里就在这无声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钢琴曲。他还坚持日日写作,在别人用过的烟纸背后,在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在夜里摸黑,写出米粒大小的字,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当他终于能出狱时,他把稿子整齐叠好缝进自己衣服的夹层里,从牢里带出了撰写的65万字。
而这65万字里,并没有对牢狱、社会的血泪控诉,却全都是对美学、哲学的个人思考。他也曾笑着自嘲:“白天,我是奴隶;到了晚上,我就变回王子。
在狱中,他所钟爱的艺术,给了他从身到心的庇护;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的是:“无论如何,不能叫苦出声,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木心常年被关押的地方,是昏暗湿冷又满是污泥浊水的地洞。
一般人可能因为这种环境而变得身形佝偻,精神萎靡。可当木心出狱那天,他的头发一丝不苟,面上带着微笑,瘦小的腰板挺得笔直,看起来依旧是优雅至极。
周围的人们都难以置信:为什么这个人,与那些衣衫褴褛、神情颓废的人如此不同?即使到了晚年,看见他的人们,会喊他“优雅的老头”。
木心气质里,不仅藏着他做为人的教养和心智的坚韧,也透露出他所经历过的苦难、包容过的世事沧桑。而生活就像一面长长的镜面,在时光里毫无巨细地展露出一个人全部的内涵与细节。
而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无论何时无论怎样掩藏,或遭受何种磨砺,始终都会发出它原本耀目的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