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2021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文学与文化》2021年第3期封面

[小说与小说批评] 主持人:陈洪

化史为稗之秘

——《三国演义》文学价值论略 陈洪

《水浒全传》“征王庆”故事的地理问题 王同舟

《红楼梦》回目程乙本优于程甲本和脂评本 郑铁生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主持人:王立新

文本、语境与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 王立新

可视的文本版式与性别规范的空间

——詹尼斯·加洛韦《窍门就是保持呼吸》 石梅芳

卫拉特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共生互动传统

——以英雄嘎勒登巴传说故事为例 萨日娜

古代近东野人叙事传统与希伯来野人叙事传统

——以恩奇都与参孙为例 曹凤

[诗学与词学] 主持人:罗振亚

另一种意义上的诗人:20世纪50年代穆旦译诗活动考察 常金秋

任务叠加时代的海子爱情诗重读 周军

新世纪纸媒诗歌刊物的坚守与蜕变 罗麒

[文化研究] 主持人:周志强

《乱世佳人》:“时代的产物”与“政治正确” 王卓异

论比较视野中灾难电影的“中国叙事” 高翔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主体性的可能与不可能

——电影《黑炮事件》中的象棋 杨宇静

[文化视角]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考论 黄彦伟

“城市的阴影”

——论刘云若小说中的贫民窟书写 张斌

[会议综述]

“新世纪文学状况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春靓

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一)“小说与小说批评”栏目 主持人:陈 洪

这一组稿件包含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四大名著”有其三。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大要可以分为两个路数:一个是以传世经典名著为骨架,以其来龙去脉为羽翼,重点放在文学价值的考索与阐发;另一个则“复原”与小说有关的整个现场为己任,勾稽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断简残篇,探究书写、刊刻、流通每一个环节。看似迥异,实可互补;春兰秋菊,各具一时之秀。

本组稿件显然属于经典名著的研究。这三篇中或侧重文献,或侧重文学,所论自有创获,而相互映发,亦不无方法论方面的价值。

(二)“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栏目 主持人:王立新

文学叙事总是与一定的文化传统相伴随,文学研究当然也离不开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互动式考察和分析。这一组论文涵盖了从理论方法的思考到古今中外不同类别文学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既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上述原则,也凸显了作者在处理不同论题时不同的研究特点。

《文本、语境与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呼应了当前学术界对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热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作者对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可视的文本版式与性别规范的空间》,是对当代苏格兰作家詹尼斯·加洛韦的小说《窍门就是保持呼吸》颇具启发性的理解,将小说叙事的形式、意义与女性身份建构的思考结合在一起。

《卫拉特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共生互动传统》以中国卫拉特蒙古族英雄嘎勒登巴的传说故事为中心,揭示了卫拉特文化与草原不同民族文化间多元互动的密切关系。

《古代近东野人叙事传统与希伯来野人叙事传统之探究》则以大量的文献为基础,梳理考察了以士师参孙为主要代表的希伯来野人叙事与以恩奇都为主要代表的古代近东地区野人叙事传统的联系,并强调了因希伯来文化对近东文化的超越赋予希伯来野人叙事的新的内涵与特质。

(三)“诗学与词学”栏目 主持人:罗振亚

本期三篇文章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视域与主题。

常金秋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诗人:1950年代穆旦译诗活动考察》在个案诗人创作与翻译的“互文”中,还原、阐释穆旦诗歌译介的创造品质及示范意义,指认准确,启迪深远,是对匮乏研究资源的必要拓容;

周军的《任务叠加时代的海子爱情诗重读》将海子诗歌的古典性特质和其产生的工业化语境“对读”,使对象价值的凸显强劲,立足文本,关涉当下,结论耐人寻味;

罗麒的《新世纪纸媒诗歌刊物的坚守与蜕变》以网络化时代背景为“参照”,探讨纸媒诗刊在困境中突围的方式、成效与教训,思维辩证,走笔客观,敏感与理性兼具。

三篇文章研究的或是诗歌翻译,或是诗人个案,或是诗歌传播,相互间“散”之结构,正是研究者多元化个性选择的常态表现,更是新诗研究赖以繁荣的立身之本。

(四)“文化研究”栏目 主持人:周志强

20世纪30年代,正是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崛起的关键时刻。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世界规则本身内嵌男权社会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的强大乃在于,它不仅仅为了男权的“私利”塑造女性的温柔贤淑,还把“优秀女性”陈述为它所欣赏的“勇敢、果断和迷人”。

也许正因如此,电影《乱世佳人》及其原著《飘》的深刻之处得以显现:斯嘉丽从来不是那个扮演破坏男权规则的女性,也不是充满了女权主义理念的行动者,她只是在“活下去”(生存者)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完成自己生活的女人(或说“人”)。刻意抵制男权社会的人们,也许未能明白这部电影蕴含的思想寓意:按照人的方式生存下去,而不是按照女人的方式生存下去,这才是关键所在。

本期刊发的王卓异的论文,开启了对于美国“政治正确”的有力诘问:关键的命题从来都不是黑人有没有受到尊重,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一种方式,例如“政治正确”,让黑人忘记了关于尊重的斗争。在美国,学界对于“政治正确”现象的分析随处可见:相片店里不能只挂白人的照片,而必须挂上其他肤色人种的照片;学术会议上不能称呼女性学者为“女教授”;无论任何时候,影片中黑人吸烟的镜头要少之又少……美国的“政治正确”在这部电影的映照下,变成了一种自我反讽:这是一种“政治的正确”,从来不是正确本身。

同期刊发另外两篇关于电影的论文,显示潜伏的“影像寓言的批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绝对不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而产生震撼,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打开德勒兹所说的“非人的”经验,才具有巨大的魅力。电影总是潜伏着一种内在的“否定性”,这是一组论文的“题外之义”,又恰是影像寓言研究的题中之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