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彰丨欢欢喜喜庆新年(散文)
时值普天同庆的快乐时光,回到老家过新年,感受农村过节的纯年味。
初一零时二十分左右,堂哥燃放了3个开门炮之后,我们和大伯一家睡着的男女老少都起床了,每人都穿上了年前买的新衣服。大伯吩咐一家老少的分工和禁忌,所有人在大年初一一律在自家的厕所里解手,不能到外面解大小便,这叫守财,肥水不流外人田。早上起床后的,大伯烧了一大锅热水,一家老小在一个大盆里洗手洗脸,洗脸水不到天亮不准倒掉。大伯负责燃放30万头的爆竹,小孩子们要手持小蜡烛分别到所有的门后、厕所、墙角等照看,驱赶妖魔鬼怪。有所不同的是,我和堂哥则负责看火(即用烧柴的地锅生火做饭、下水饺和面条,水饺象征元宝,面条象征钱串子)。大伯解释说,女人一年到头为我们洗衣做饭,大年初一的第一顿就让她们闲下来,好好享受一下新年新气象。我和堂哥将饭菜做好端上桌后。然后一家老小按辈分和年龄来给神灵集体拜年,将几碗水饺分别摆放在神灵各自的灵位上,以及祖上的灵位前。贡品摆放好后,大家屈膝给神灵和祖上拜年,男人作两个揖磕四个头,女人不作揖,也磕四个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由大娘为大家发压岁钱。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我和堂哥做的年夜饭。在吃饺子时,大伯很幸运,竟然吃到了包一元硬币的那个有“福”的饺子。
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我和堂哥在大伯的带领下,又到坟地里去给曾祖父和爷爷奶奶拜年。晚辈们则结伴到村里为辈份长的长辈们去拜年。
从坟地里回来后,东方天际已经破晓,村里到处都是手电筒闪动的亮光,大家见面相互都说这新年大吉大利等祝福的话语。村里是一年之中最少见的热闹场景,女人们一拨一拨地结伴去拜年,青壮年男子结伴去串门拜年,青少年儿童则又分成一拨去拜年,每到一处见到长辈总要拉着作下跪作磕头状,长辈则一直扶着推脱说自己还年轻受不起等等。一拨又一拨的人说着同样的话,家里的茶几上也都摆放着平时不轻易招待贵宾的高档香烟、糖果和水果。每个人来拜年的人无论长幼总要不能空手而归的,手里或拿着瓜子糖果或者是香烟,前来拜年的人重复着相似的语言和动作,你放来过我登场,其情其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和浓郁的年味。
早上8点多,新年的第二顿饭开始了,没有了烧菜,取而代之的是蒸馍和扁食(与素水饺相似)。一家老少围坐在一个方桌上吃过这两样主食后,则各自散去,有人扎堆神侃,有人则聚众博彩,不少老人和妇女则结伴到附近的庙宇里去赶庙会。初一的第三顿饭是在正午的12时开始的,有串亲的留下来吃饭,有拜年未走拉家常的留下来吃饭,也有在门前玩耍的小孩子也叫到家里一块吃饭,象征着家大业大、富贵添丁。第四顿饭则是在初一的黄昏时开始的,叫聚义饭,一个家族的人找来有威望的主持,摆上各类菜肴,平时不见面的男子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到了晚上7时许,家里所有的人又围坐在一张饭桌上重复着与年夜饭相同的饭。据大伯说,这一天之中的5顿饭寓意深远,象征着五福临门,来年不挨饿,有吃不完的饭食。
传说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峰。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在豫东地区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也泛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是日早起,放鞭炮、摆供果、燃烛、焚香、烧纸(表)、敬神、祭祖,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饭吃蒸馍、饺子,当地民间过年都有早起的风俗,认为烧早香、放早炮是一年的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开始,饭后向亲族邻友长者拜年,平辈见面互说吉利话,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或糖果。
作者简介:
朱保彰,男,七〇后,《周口晚报》资深记者,致力民俗挖掘,打捞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