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捐款,引出清朝最大贪污案,震动半个官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69,阅读时间:6分钟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义。兰州城的八百守军,一战就被起义军干翻了三百人。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大怒,分分钟革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吓得甘肃一众官员全都惶惶不可终日,纷纷暗中打听起保官救命大法。
甘肃官员们四处托门路打听消息的时候,朝廷恰好派了阿桂与和珅一起来甘肃督战。众所周知,和珅是乾隆宠臣,最懂圣心。因此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忍不住盘算道:若能得到和大人一二指点,何愁官位不保,说不定还能变坏事为好事,升官发财平步青云呢。

说来王廷赞敢把主意打到和珅身上,靠的全是他平日里三不五时给和珅送礼积攒下的交情。好在和珅收了钱倒也办事,王廷赞说明来意后,和珅当即建议道:“ 如今甘肃乱成这样,万岁爷可愁死了,你不如破财免灾,主动捐点兵饷,必能博得万岁爷的好感。”
王廷赞听后,连连点头称是。随后王廷赞便高调给乾隆写了封奏章,上面说:“国家正是用兵之际,臣愿将历年积蓄的4万两银子捐献出来充作兵饷,替万岁爷分忧。”
按王廷赞的设想,自己捐了这么多钱,必能收获乾隆满满的好感。谁料乾隆是个细节控,他看了王廷赞的奏章后,非但不喜,反而责问道:“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何以家计充裕?其中情节总未能深悉。”
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啊。甘肃是个穷地方,王廷赞的工资也不高,怎么能一出手就捐4万两银子呢?这么多钱他从哪弄来的?

于是,感到不对劲的乾隆便命阿桂与李侍尧严加彻查王廷赞,这一查,就查出了清代最大的贪污案——甘肃米案。
01王廷赞的财富
甘肃米案发生的时间,比王廷赞捐款事件早了整整七年。那时候的甘肃布政使,还不是王廷赞,而是后来调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
这王亶望可是个厉害人物,他就任甘肃布政使后,立刻洗脑直属上司勒尔谨,表示甘肃仓储不足,建议勒尔谨向朝廷申请恢复“捐监”粮米救助百姓。

王亶望提到的“捐监”,是清朝一种特殊的官吏选拔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想要做官的人士,通过科举考试考不上功名,还可以通过捐钱捐粮来换个监生资格,从此享受与秀才同等的权利。
若是哪个土豪家里不差钱,还可以在监生的基础上继续加捐官职,就此完美避开科举考试,轻松开启职场新征程。
不过,“捐监”制度虽然能提高财政收入,但却严重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因此乾隆上台后,曾一度废止了“捐监”制度,但对于甘肃这样的穷省来说,没了“捐监”,当地财政入不敷出,只能仰仗朝廷每年拨款救济,这无疑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朝廷难以言说的苦,陕甘总督勒尔谨很懂。于是,勒尔谨当即上奏称:“甘肃穷困,粮食不足,每年都要仰仗朝廷出钱赈灾。不如允许甘肃恢复捐监制度,这样甘肃的粮食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的缓解,朝廷也可以节约一笔巨款。”
一封奏章写得有理有据,成功打动了乾隆皇帝。乾隆三十九年,本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捐监”在甘肃满血复活,这时王亶望又做主将监生们本来应该上缴的粮米,按市价折算成银两收取。
为了贯彻执行“收现银”的新制定,王亶望设法将自己的心腹蒋全迪调任成兰州知府,专职办理“捐监”一事。蒋全迪到了兰州后,完全按照王亶望的意图行事,将监生们上缴的白银以赈灾名义中饱私囊,就此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王亶望还与蒋全迪提前预定了甘肃各地的灾情,然后让地方官按照他们制定的KPI收取捐款,也就是“冒赈”,并创造性推出了“坐省长随”的方式,以兰州为大本营,要求甘肃各地按照“坐省长随”的方式,将冒赈得来的赃银全部送来兰州。
或许有人会问,王亶望及其利益集团私吞了本应该用来赈灾的银子,那灾民们岂不是要饿死吗?出了人命朝廷难道发现不了吗?
这一切,早已在王亶望的算计之中。为了瞒天过海,王亶望还真就把赈灾进行到底了,只不过这赈灾款不是王亶望贪污的钱,而是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朝廷,甘肃连年干旱,需要朝廷拨粮赈灾,成功把朝廷变成了赈济灾民的钱袋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素来自忖精明强干的乾隆,竟然被王亶望瞒骗多年,而甘肃各级官员,也无一人举报王亶望的罪行,结果乾隆直到派阿桂去甘肃平定起义时,阿桂的上奏称甘肃多雨,行军困难,乾隆才知道甘肃的天气根本没有王亶望形容得那么恶劣。
02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王亶望调任浙江后,继任的王廷赞继续沿着王亶望的“生财之路”狂奔不止。而甘肃各地的官员,也都在这些年间跟着贪污了不少好处。甘肃的粮仓银仓,几乎都让这帮蛀虫给搬空了。
等到李侍尧来清查监粮时,甘肃的正项仓库粮米亏空已高达100万,所谓监粮更是有名无实,而甘肃的官员们则个个脑满肠肥,用《清史稿》中的话来说,就是“乾隆季年,诸贪吏首王亶望……籍其家,得金银逾百万……皋兰知县蒋重熹侵赈银47400两;宁夏知县宋学淳侵赈银34560两;金县知县邱大英侵赈银20000两。”
这桩惊天大案,被后世之人称为“甘肃米案”。此案无论是牵涉官员人数、案情延续时间,还是贪污金额之巨,统统创下了新记录,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甘肃米案爆发后,乾隆雷霆大怒。他恨恨地说道:“ 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

陕甘总督及甘肃布政使以下各道、州、府、县的涉案官员们成了乾隆严惩的对象。王亶望、蒋全迪被处以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其他贪污二万两以上的大小官员共计处死五十六名,免死发遣四十六人,革职下狱的八十二人,十一名赃犯之子被解送新疆充当苦工。甘肃官场顿时为之一空。
然而,甘肃米案之所以将几乎整个甘肃官场拉下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官场里“官官相护”之风大盛,吏治败坏已渐渐露出苗头。可乾隆仅仅将甘肃米案当作个案处理,并未进一步从根本上整顿吏治,无形中给清王朝留下了隐患,也促使了清廷此后一步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大坑里,渐渐沉沦。
参考资料:《清史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