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状基底动脉瘤
病史:35岁,男性,因头痛,面部麻木 就诊检查
检查发现
· 颅脑CT平扫:
· Willis环区见一圆形高密度病变,对临近脑实质轻度推压作用
· 无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内循环的CT血管造影照片:
· 囊状动脉瘤以远端基底动脉为中心,以环池为中心
· 动脉瘤引起局部脑室轻度侧移
· 双侧小脑上动脉重复变异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显示囊状宽基的10 x 11 mm囊状基底性动脉瘤,颈部宽。
· 动脉瘤合并了右PCA的起源和P1段。
· 在使用阿司匹林和Plavix双重抗血小板加载后,使用支架辅助的线圈卷绕动脉瘤。
鉴别诊断
· 胶体囊肿
· 基底动脉瘤
· 淋巴瘤
· 松果体肿瘤
诊断: 囊状基底动脉瘤
基底动脉瘤概述
病理生理学:
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是囊状的。囊状动脉瘤是由于缺乏内部弹性膜而在分支点处出现的囊袋。这些最常见于Willis环周围可预测的部位:
· 前交通动脉30%至35%
· 后交通动脉30%至35%
· 脑中动脉分叉20%
· 基底动脉5%
流行病学:
在美国,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估计为2.3%左右。
临床表现
· 最严重的是,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 绝大部分未破裂的动脉瘤是无症状的。头痛和颅神经病是较不常见的症状。
成像方法
· CT头平扫:
· 含有血栓的动脉瘤可以被发现为在Willis环附近发现高密度病变。
· 破裂的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增强的图像可以评估SAH,包括大多数血块,最高密度的血块和钙化的动脉瘤的存在。
· 头部CT血管造影:
· 可敏感检测3毫米或更大的动脉瘤,尽管偶尔会看到较小的尺寸。
· 可以看到圆形的小叶动脉外袋,瘤颈部狭窄或宽大。
· Willis环的MR血管造影照片:
· 在1.5T成像系统,MRI可以明确地检测到4毫米或更大的动脉瘤。
· MRI在患者运动方面有局限性,因此最好对稳定的患者进行筛查和随访。
· 由于缓慢/湍流,动脉瘤通常具有T2加权血流空隙和T1加权血流空隙(50%)或异类信号(50%)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通过3D旋转血管造影术,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注射可以检测到1.5毫米的动脉瘤。
治疗
· 2007年的Meta分析发现,每年的整体破裂风险为0.6%至1.3%。
· 国际颅内动脉瘤破裂研究(ISUIA)的数据显示,动脉瘤尺寸小于等于7毫米的患者每年的破裂率非常低,仅为0.1%。 对于直径大于25毫米的动脉瘤,这一比例增加到40%至50%。对于每种大小的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的风险较高。
· 颅内动脉瘤的支架置入是首选血管内治疗方法。
· 随着死亡率继续在大约50%的范围内,动脉瘤可能破裂并造成严重性后果。不到60%的幸存者恢复了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