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2020年秋拍,清代御窑单色釉。
今年春拍,瓷器及古董珍玩部推出的“堂皇——明清单色釉暨宫廷御瓷珍玩”专场以史上最杰出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为主线,将拍品故事娓娓道来,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本次秋拍,“宸赏——明清御瓷珍玩”夜场在扩充更多种类瓷器作品的同时,亦延续了上季的单色釉专题,共收录清代御窑单色釉佳作20件,形式多样,仿古创新,一应俱全。今日择其佳作,与众位藏家分享。
Lot 2789
清雍正 黄釉暗刻龙凤呈祥图小碗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D 10.2 cm
来源:
纽约Guy Mayer Gallery旧藏(标签);
赫舍尔·约翰逊(Herschel V. Johnson)旧藏;
伦敦拍卖会,1967年2月21日,lot81
本品撇口弧腹,胎薄体轻,形制规整,小巧秀雅,盈盈一握,温润可人。碗内壁施滋润白釉,外壁先于胎体之上锥刻穿云龙凤纹样,其上施以鸡油黄釉,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布局紧凑,黄釉呈色均匀,娇嫩欲滴,体现了雍正御窑登峰造极的品质。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字体端庄硬朗,尚具康熙遗风。
据成书于乾隆初年的《国朝宫史》所载,里白外黄釉器为皇贵妃所用,级别仅次于皇太后、皇后所用的里外黄釉器。然而查阅资料可知,雍正皇帝嫔妃之中曾被册封为皇贵妃的两人分别为逝前晋封和乾隆时期尊封,均不具备使用此类器物的条件。有可能使用此类里白外黄釉器的雍正后妃仅为皇后乌拉那拉氏、颇受宠爱的贵妃年氏和乾隆皇帝之母贵妃钮祜禄氏三人。联系本品所绘“龙凤呈祥”纹样,其寓意后宫和美的意义极为明显,应为御窑专为上述三位后妃中的某人专门定制的作品。
此外本品所绘龙纹口鼻修长,具有明显的明代龙纹特征,所施黄釉亦是沿袭自弘治的鸡油黄釉,其追慕明代御窑工艺和纹饰的风格十分明显,在传世所见雍正御窑黄釉作品中极为少见。查阅博物馆及市场资料,仅见寥寥数对,且多有伤损。本品为成对流传,品相完美,来源传承清晰,极为难能可贵。
Lot 2792
清康熙 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D 12.5 cm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
香港拍卖会,2012年4月4日,lot3101
本品小口微撇,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胎体重量适度,釉面光洁莹润。尊外壁满施豇豆红釉,腹部釉下刻团螭龙暗纹三组,图案紧凑自然。圈足内施白釉,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款字书写遒劲有力,为康熙御窑豇豆红器之典型款识。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创烧的特殊红釉品种,因烧制时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颇似豇豆,故而名之,其色泽淡雅宜人,为康熙一朝所独有。目前所见康熙豇豆红釉作品共有八种,皆为文房小品,俗称“八大码”,为康熙晚期著名文臣刘源所设计,造型清灵秀美,在古今中外享有极高声誉。太白尊即为“八大码”之一,又名“鸡罩尊”。《匋雅》中有云“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具备,惟红独多。”
豇豆红釉按色泽可分为“大红袍”、“美人醉”、“桃花面”等品种。其中“大红袍”一品为通体红色,不见绿色胎点,为同类器中所少见。本品即属“大红袍”一类,其红釉呈色之纯正艳丽,翻阅公私收藏及市场资料,未有出其右者,且本品铜红釉在烧造过程中有些许飘至口内,更是世所罕见,且整器造型规整,品相良好,可称康熙太白尊之冠。
Lot 2801
清雍正 仿哥釉铺首尊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H 25.6 cm
来源:
香港拍卖会,1992年9月29日,lot555;
云海阁张宗宪先生珍藏;
香港拍卖会,2005年5月30日,lot1488;
著录:《云海阁张宗宪先生藏重要中国瓷器展》,伦敦佳士得,1993年,第134、135页,图61
展览:《云海阁张宗宪先生藏重要中国瓷器展》,伦敦佳士得,1993年6月2-14日,编号61
著录:《云海阁张宗宪先生藏重要中国瓷器展》,伦敦佳士得,1993年,第134、135页,图61
本品造型仿自三代青铜尊,古朴端庄,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通体施仿哥釉,釉面显现油润酥光,满布不规则片纹,犹如“金丝铁线”,足部施酱褐釉,仿宋器“铁足”之意,尽得哥釉之精髓。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工整。
哥窑因古朴典雅之气,纯净不事雕琢之美,备受明清帝王及文人雅士推崇。仿哥釉自明永宣时已有,此后历朝各具风格,其中以雍正时所摹最为传神。雍正帝追慕三代礼乐,赞赏汉晋风流,推崇两宋清雅,曾命御窑厂大量烧制追仿前朝之作,仿哥釉即为其中重要品种。其时著名督陶官唐英在其于雍正十三年所撰《陶成纪事碑记》中列举五十七种时下御窑烧制重要仿古、采今瓷器品种,哥釉仅次于铁骨大观釉,位列第二,其文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本品当属其中仿铁骨粉青者。
将铺首尊造型用于瓷器烧造,为雍正时首创,体现出雍正御窑“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烧制理念。本品釉色古拙,成功的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为清初御窑慕古杰出之作。
Lot 2799
清乾隆 仿汝釉双系鼓钉鱼篓尊
D 19.4 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来源:
E.T.Hall(1924-2001)旧藏,编号78;
伦敦拍卖会,2014年5月13日,lot410
雍乾两朝,御窑厂所出之颜色釉,摹古与创新并存,成就显赫,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本品即为乾隆一朝仿汝釉之典范。
本品唇口短颈,溜肩扁腹,两侧贴塑双系耳,下腹环饰十二鼓丁,下承三乳足,整体造型敦实可人。尊通体内外施仿汝釉,质地腴润,凝泽失透,色偏天青,晴朗空灵。其釉面密布细小开片,所施汝釉应为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载两种仿汝釉色中的“仿铜骨鱼子纹汝釉”。据其字体书法判断,本品应为乾隆早期唐英督窑时期所烧造的作品。
御窑厂烧制鱼篓尊最早可追溯至宣德一朝。清代鱼篓尊烧制自雍正肇始,在仿古之时又兼具本朝特色,其用途也变为插花之用,故亦有“花囊”之称。至乾隆一朝,鱼篓尊延续前朝之形,釉色以仿汝釉、仿官釉为主。有清一代,鱼篓尊仅雍乾二朝鲜有烧造,其后断绝,故而极为珍罕。本品传承有序,曾为著名颜色釉收藏家E.T.Hall教授(1924-2001)旧藏,更值珍视。
Lot 2807
清康熙 青釉凸花兽面纹贯耳尊
H 22.4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来源:
欧洲私人旧藏;
香港拍卖会,2015年4月6日,lot3363
康熙一朝自十九年重启御窑厂烧造后,精品迭出,无论品种亦或纹饰均别具一格,气宇不凡。特别是此时慕古之风渐起,上古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结合典雅清新的釉色,创烧出了本朝独有的单色釉作品,本品即为佳例。
本品器形取法青铜壶,壶侧饰双贯耳,通体施粉青釉,釉色淡雅,整器釉下雕琢六层纹饰,腹部主体为饕餮纹,以剔划减地之法起阳文图案,与空灵之青釉融为一体,凹凸变化之中隐现出饕餮纹独具的威严与庄重。由于烧造工艺复杂,故康熙一朝运用此技艺的御窑之作多为文房陈设名品,如白釉团螭纹太白尊、青釉海水螭龙纹瓶等,且此类御窑作品所落款识,皆若本品之六字三行之法,字体亦完全一致,如出一辙。
查阅海内外馆藏资料,未见与本品一致者,仅见清宫旧藏中一例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与本品尺寸相仿、造型相近,纹样布局也极为相似,仅其纹饰为暗刻,本品为模印,相互比较,极富情趣。
Lot 2808
清乾隆 青釉描金银如意纹“爱奥尼柱式”螭耳小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H 13.6 cm
来源:
法国Omer Blot将军旧藏;
伦敦拍卖会,2008年5月13日,lot61;
北京拍卖会,2010年6月4日,lot4161
本品大器小作,精巧秀雅,绰约小品,世之罕有。瓶身撇口直颈,花足棱身,制式仿古希腊爱奥尼柱,直腹上的十二凹槽刚好为爱奥尼柱身二十四条凹槽之半,柱头两端的涡卷装饰也忠实还原。肩头所见,又若洛可可牆饰制样,与传统如意纹自然结合,和器身棱凸之处呼应,新巧美观。十八世纪,西风东渐,乾隆大帝独取欧洲繁缛锦绣纹饰融入本国技艺,泱泱华夏,盛世独尊。
瓶以青釉为地,周身描金点银,或为仿东周错金银技艺,一对螭龙耳上满漆金彩,口沿及足端亦然。因所用金彩为“洋金”,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均将此类单色釉描金银瓷器定名“洋彩金花”。此瓶见著录于《活计档》:“乾隆十一年二十五日……太监高玉、胡世杰交洋彩金花霁红胆瓶一对,洋彩青地金花双耳瓶一对……”。
本瓶鎏金华膴,保存极佳,尤以足端金彩亦完璧,殊为难得。究其原因,其一,乾隆皇帝痴迷古珍小品,或置多宝格上,或配锦盒收之,藏内廷私室暖阁,政闲时,静赏玩,修心养性,本品即为此类,品级极高,备受珍视;其二,小瓶曾为法国陆军参谋总长Omer Blot将军(1824-1894)旧藏,入藏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秘不示人,百年来为其家族雅蓄,直至2000年代在伦敦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