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琼珊翠蔓从摇摇欲坠、弱不禁风的幼苗育成苍翠挺拔,枝叶扶苏的繁茂之盛,历经无数昼夜风雨日晒。
然外界之危,是铸造成长的防御高墙,风雨欲袭,奈何不敌脚下泥土松懈。
十年的树木,仍需精心照料。
则教育一人使其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更需悉心指导。
听君一席话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柳市。
幼秉庭训,少时通读诸子百家,为钻研武术之道,四处游历拜访名人名师。
正因如此,也最终习成儒释道三方门派,易医诗无所不晓。
他享有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等诸多知名美誉。
但笔者更喜欢他的教育家和古代文化传播者的身份。
南怀瑾老先生座下的门墙桃李满天下,老先生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
也因此,南怀瑾的著作皆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对于外界想要了解传统古籍却无从下手的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可谓是传统文化代言人。
曾经在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某市有一对青年男女新婚之时,他们骑马迎亲。
以古代接亲仪式大办婚礼,在双方互相赠送信物时,男子赠女子《论语别裁》,女子则回赠《孟子旁通》,两本书皆由南怀瑾老先生所著。
由此可见,南老先生在当代也是颇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亦如南师。
南怀瑾曾在临终时赠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种一棵树,等他长大需要十年,而教育的事业需要一百年才能看到成果,前人之述备矣,我辈须知行。
不难发现,南老先生字里行间,直言不讳地指出关于对教育方面的重视,现今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将自己的遗憾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已经不单单是孩子教育的问题,更是家长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问题。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南老先生的教育观念里就谈及到:“恩里生害,害里生恩,毁掉你事业的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
南怀瑾老先生称自己是走出家门独自在外面混出来的,但他不是伟人,他侃侃而谈。
那些伟人都是自己站出来的,都是自己学出来的。
这其中滋味只有深切体会,才能明白,而不是带着父母的保护伞,永远不知道风雨是什么样的。
胜读十年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句出自《大学》,意在告知我们,做人需从修身养性,是我们成长做人的首步,然教育事业也应从中重视。
正因时代不同,南怀瑾先生曾认为,教育子女最重要的基础应该让其先成人,而不是让子女堆砌在所谓的技能中。
不是不爱,而是不能爱得太过分,那不是自以为的爱,过量可能就适得其反。
南怀瑾老先生自幼便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深知其中的文化价值对后人也颇有重要意义。
早在我们的先辈,孔老先生便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在南怀瑾老先生的教育观中与孔子不谋而合。
对于只注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南怀瑾老先生所不苟同且厌恶的。
在南怀瑾老先生眼中,孩子应该如那高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不应该被束缚住了翅膀。
做一个笼子里会歌唱的金丝雀,却永远不会利用自己的翅膀飞翔,这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
常有新闻报道,有的孩子上了大学,竟然不会独自一人生活,融入不了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痴”。
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凡事都有两面性,过于关心的爱会使人体验到比山顶还高的窒息感,比海还深的恐惧。
将所有的期盼和希望全盘压在孩子的身上,只会击溃孩子的精神世界,溺爱也会使孩子陷入危险的糖浆里。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曾言:
“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知行需合一
溺爱的起点是爱,但终点必定会是恨。
孩子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
有个词叫耳濡目染,学生会在外效仿老师,在家效仿父母。
而这也确切说明,父母的教育不光是嘴里说出几句无关轻重的词,不光是让孩子读书。
父母和老师的所有行为,都会在无形中“传授”给了孩子,而他们也就此学会了父母这种无形的“传授”。
南怀瑾老先生说,这就是教育,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会有人在言传身教。
因此父母在家是需要以身作则,更好地是用行动去代替言语。
例如在红楼梦里的薛蟠,无所事事,见着他,便能想起游手好闲的真切模样。
在买了英莲之后,还打死了人,儿戏人命,然他这些恶习的养成,源自他的寡母王氏。
薛蟠自幼便早早没了父亲,因此寡母王氏对他关爱有加,多有纵容,最终也就养成了他这副败家纨绔子弟的模样。
譬如在《红楼梦》里有关薛蟠这样的事件,在如今的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溺爱就如同看蝴蝶作茧自缚,深深困在那一方自己的小天地里,这跟画蛇添足,揠苗助长是一样的道理。
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优点,适当地夸赞和点评错误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
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更好地去扬长避短。
对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为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百年大计,从身边人做起,不要让身边的人成为伤害你最深的人。
南怀瑾老先生临言不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大业,是浸润在传统文化里的。
时至今日,都是有许多可取之处。
譬如他所言的:
“整垮你的往往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深入其中,越发引人深思,教育大计还需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