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应该做到的3件事:懂得放下、不计他念、取悦自己
01懂得放下“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所谓放下,就是要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放下那些顽固的偏执。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拿得起才能站得高,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个年轻人一心想做一个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的人,这方面也学习一点,那方面也研究一点,但却每个方面都不精通。苦恼的他于是向大师求教。大师听后,给了他一个背篓,带着他去登山,说:“到了山顶你就明白了。”山上有美丽的石头,年轻人一边登山一边捡石头。背篓里的石头越来越多,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脚步也愈发沉重,终于一屁股坐在地上说:“大师,我走不动了。”大师说道:“走不动了,那就是时候该放下了,满筐的东西背在肩上,又怎么能走得轻松呢?”年轻人心中顿悟,放弃了一心多用,从此只专注于学问,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子。佛说:“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抔黄沙。”人生路漫漫,旅途上有遍地花开,也有枝繁叶茂,我们能够拿得起的终究有限,懂得放下了,心才不累了。有句话说的好:“轻言放下,是弱者;不言放下,是愚者;懂得放下,是智者。”人一生中,总有些时间要留给自己,纷杂的琐事放到一边,或斟一杯浊酒,或品一口清茶,寻一处清凉,得一份淡然。 想明白了,就释然了。人活着,总是在匆匆忙忙中体会到时间的飞逝,人活着,总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感受到生命的不容易。当我们在世事多艰中过着凡俗的生活,当我们在岁月的风风雨雨里感受这人生的诸多艰辛,渐渐地,我们就会明白,做人,懂得放下,就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一种慰藉。02不计他念在卡内基的一本叫做《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感到焦虑的人,只要仔细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曾经你所担心的事,现在可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而现在所担心的事,以后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适度的担忧,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可以让你为未来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但是,过度的担忧,却是百害而无一利,只会耗费人们过多的心理能量,让人感觉身心疲惫。有人问禅师:“这一世修行,该怎么修,修什么?”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人不解:“吃饭睡觉难道还要算得上修行?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呀。”禅师说:“不一样,有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千般计较;睡觉时也不肯踏实睡,万般思索。所谓修行,无非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细细想来,每一晚都是一次闭关,每场梦都是一个劫难。忘不掉的过去也好,还没来的未来也好,都不过是人间百苦,贪嗔痴、爱怨恨、求不得,桩桩件件,与其搁在心里,不如放空自己。须知,缘深缘浅,只在展眉之间;路长路短,皆在心灵深处。有些事,想的再多,也不会有结果;有些人念得再多,也不会有回音。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太阳总会东升西落,人总要向阳而生。曾经的努力,只要拼尽全力,就可以坦然面对;曾经的过客,只要无愧于心,就可以释然放下。爱过恨过,皆是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悠悠岁月几多愁,与其活在梦中,不如踏踏实实睡觉。放空自己,专注当下,让昨日停留在过去,让明天顺其自然。03取悦自己作家陶虹说:“世界上的花千奇百怪,而且每一朵都是美的。你相信这一点的时候,你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好。”《俗女养成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阿嬷苦练一首歌,即便她唱得难听到让孙女捂着耳朵做不了功课,吓得让老伴儿撕裂了手中的报纸,她也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她站在舞台中央,满怀深情地唱出这首歌,大家才终于明白:阿嬷说这首歌,要唱给一个人听。那个人,就是她自己。阿嬷说:“小时候爸妈都叫她阿月,朋友们叫她月英,嫁人之后名字却变成了陈李月英。家里人叫她妈妈,阿嬷。外面的人叫她陈太太,要不然就是老板娘,最后变成了陈家阿嬷。”“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了,等阿嬷哪天懒得呼吸的时候,把阿嬷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让阿嬷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么?”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身份。我们是孩子的爸妈,是父母的子女,是配偶的伴侣,是别人的学生、前辈、上司、下属、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我们战战兢兢地活着,拼命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渴望事事周全稳妥,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我们努力地去取悦每一个人,却忘了在这个世上,真正该取悦的人是我们自己,去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吧。有人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正是摒弃了“伪我”,做到了“无我”,才遇见了最真实的自我。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必须要吃的苦,只能一个人去走的路,这趟苦旅,唯有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一辈子,苦也好乐也好,喜也好悲也好,三万天,怎么过时间都在走。情再浓,时间过久了,也会变淡;心再热,回应的少了,也会心凉;人再好,得不到结果,也会离开。往后余生,做一个懂得放下、不计他念、取悦自己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行前路,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