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选秀失败后有多高兴?看看她最亲密的三个女人都有啥表现吧
薛宝钗进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参加选秀入宫。但最终她莫名其妙地选秀失败了。
面对这种结局,薛宝钗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按照常理她应该悲伤才对,薛宝钗染病梨香院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因为落选导致的。
但实质上并非如此。贾宝玉前去探望,薛宝钗没有任何一点悲伤之意,反而在丫环莺儿的配合下,含羞带笑的向贾宝玉透露了“金玉良缘”。尤其是她给贾宝玉看自己的金锁时,解开外面半旧的衣服,露出的大红衣服表明她落选之后心情是好的。
事实上,她不仅仅是满意,更多的是高兴,不过她做事含蓄内敛,从她自身难以看出这一点,但是从她最亲密的三个女人表现来看,她非常乐见这种结果。
表现最反常的是王夫人。
王夫人是薛宝钗的亲大姨,她对薛宝钗非常看好。得到宝钗落选的消息后,她的表现与往日不同。
红楼梦第七回,王夫人的穷亲戚刘姥姥第一次上门打秋风,王夫人根本没有接进见她,而是让王熙凤想办法将人打发走。王夫人此时在干什么呢?亲自到梨香院与薛姨妈笑谈。
王夫人此举表面上看起来没啥问题,实质上却很反常。
一个是这是王夫人唯一一次到薛姨妈居住的梨香院。做为寄居在贾府里的客人,凡是有大事小情,都是薛姨妈主动去王夫人屋里拜见的。
另一个是王夫人轻易不会中午访客,因为她要午睡。午睡是贾府里大多数人的习惯,贾母如此,王熙凤如此,李纨也是如此。午饭后睡一会儿甚至是不成文的规矩。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四处闲逛时,对此有过详细描述。
(贾宝玉)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内。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王夫人中午没有午睡,突然到梨香院做客,这种异常举动其实与薛宝钗落选有关,笑谈则表明她的心情极好。
与王夫人的表现相比,薛姨妈开心的表现比较直接
对于自己女儿参加选秀的情况,薛姨妈心里最清楚。薛宝钗落选,她自然会有所反应。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向王夫人汇报过刘姥姥情况后,被薛姨妈叫住,随后将香菱喊来,捧出了个小锦匣来。薛姨妈说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宫花的新鲜花样在薛姨妈房里放了多长时间无从得知。做为一个守寡之人,她应该与花儿无缘,即便是无意中得来的,也不轻易示人。她敢让人去分送,而且送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此大张声势,绝对是心情高兴所致。
王熙凤的表现与王夫人和薛姨妈的相比,算得上疯狂。
王熙凤胆大妄为,在荣国府里属于呼风唤雨的人物,做事素来不低调。做为薛宝钗的表姐,对于宝钗落选,她的表现让人大为不解,因为她的举动有些疯狂。
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王熙凤的房前时,被丰儿摆手拦住,她会意地到巧姐的房间里等候。不一会儿王熙凤的房里传来贾琏的笑声,过了一会儿,平儿开门出来,拿着铜盆让丰儿端水进去。
脂砚斋在此留下很长一段批注: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身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
王熙凤此举历来被许多人诟病,很多人据此认为王熙凤生活有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孤零零来看,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互为因果。
此时外面天气渐凉,人们穿的衣物渐多,王熙凤在短短的午休时间与贾琏尽鱼水之欢,有许多不便。但纵有不便,此事却发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王熙凤心情大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为薛宝钗落选而高兴,为何会在同一天中午有所表现呢?
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了薛宝钗落选的准确消息,而贾珍晚上要请的客人就是给他们通风报信之人。
为何这样推测?
刘姥姥见到王熙凤后,向她诉说家道艰难时,贾蓉不待下人通报完毕就进屋找王熙凤借炕屏,王熙凤追问之下才知道贾珍晚上要请一个客人吃饭。
宁国府请人吃饭,找荣国府借炕屏,至少传达两个意示:一是此事隐秘,需要遮挡;二是此事与四大家庭之一的王家有关,所以要借王家的炕屏。
事实上,薛宝钗进京参加选秀是不太情愿的。
红楼梦第四回说的很清楚,薛宝钗原本想在家中守着母亲过活,“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皇帝有令,不得不行;一旦入宫,只能给公主、郡主当陪读的,虽然有才人、赞善之职,但实质上就是一个丫环身份。这对于薛家人和薛宝钗来说,都是不愿意的。所以薛宝钗进京,真正的目的不是选秀,而是为了落选。落选之后,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等王家人自然会高兴,会兴奋,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自然而然也会做出一些反常之举了。
声明:本文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文/小涵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