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日照县志记载中的灵山堡龙神祠盛况

八修《丁氏家乘》《世谱》记载,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四支长支祖丁士广最早徙居灵山埠西北合庄,死后夫妻 合葬于合庄东岭。

为什么是灵山埠而不是灵山铺或灵山堡呢?《日照丁氏家乘》是丁氏老四支长房三支五世祖丁峕(时),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主持初修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修,1925年七修,地名记载应当有依据。

翻阅《海风古韵日照古诗抄》,发现清朝时日照人丁延穗和县令成永健有诗稿,分别记述灵山埠和灵山寺盛况。

丁延穗的《灵山埠神殿》,诗文如下:“世说文明庙,成于庆历间。古沟传白马,小埠认青山。土薄风犹厚,客疏僧亦闲。我因居咫尺,时一近龙颜。”

光绪版《日照县志》记载

此诗载于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艺文志。注文解释,丁延穗,日照涛雒镇人,字箺塘,拔贡生。曾任清朝齐河教谕,少负英才,丕振风骚,著《有斐斋》诗集。

这首诗留下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多:“世说文明庙,成于庆历间”,说明灵山埠上有座神庙,是庆历年间建成的。

庆历即中国北宋宋仁宗年号,庆历年间即1041-1048年间,距今970余年。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北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台阁尤蝉联”。

元朝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胜,为之慨然”。此处指文治教化,说明龙神文化、佛教文化对周边黎民百姓社会生活的熏染。

“古沟传白马,小埠认青山”,说明庙周边环境非常好,周边沟渠内有瀑布、溪流,山上绿树成荫。

“土薄风犹厚”,说明山不高,地表土层浅。虽是座土山,因为有神庙在此,文化底蕴、佛家气息浓厚。

“客疏僧亦闲”,说明庙中香火旺,时有香客来供奉,庙里住有僧人打理佛事,香客稀少时,僧侣也能悠闲自得。

“我因居咫尺,时一见龙颜”,说明作者居住的村庄,距离庙堂很近,可以经常去庙里拜见。既然是龙颜,可能因为靠近大海边,与龙王、海神有关。

通过查询《日照丁氏家乘》,丁延穗是老四支长房长支七世祖丁令曾长子。丁令曾徙居灵山埠石嘴子,卒于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七日,葬在石嘴子北,立有墓碑。

丁延穗,字瑞野,号箺(音春)塘,乾隆乙酉科拔贡生,任济南府齐河县教谕,《日照县志》有传,著有《有斐斋》诗集,卒于嘉庆二十二即1817年正月十六日, 享年81岁,死后葬祖茔即石嘴子西。

因此,《海风古韵日照古诗抄》关于丁延穗是涛雒镇人的注释是不准确的。

翻阅清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坛祠寺观》中记载:“龙神祠:一在卫城东南八里,元海运泊舟处,有古庙遗址。明嘉靖间重建。一在石臼岛,宋李宝御金处,元延祐间重修。又,高兴集、灵山阜、奎山西南麓,皆有祠。在涛洛东者,亦名青龙庙,光绪三年建。”

上述记载说明,当时,日照县共有龙神祠6处,分别在现在的安东卫、石臼、涛雒、奎山、高兴等地,多为重建、重修或后建。

康熙版《日照县志》

灵山埠龙神祠,自北宋庆历年间建成后,一直香火不断,吸引善男信女,求子祈雨,永保丰收太平。

康熙十二年版《日照县志》记载:“灵山,县南二十里,与聚奎山东西对峙,夹河两岸,为一邑旗鼓之象云”。

“聚奎山,郡志曰孤奎山,通志曰奎山,在城南十七里,为县之文笔峯。”也就是沂州府志、日照县志称孤奎山,山东通志称奎山。并记载“灵山龙神庙,在大河南,祷雨辄应,故名”。

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疆域志山水》篇记载:“自瓮城顶转而西南,为白朵山。南,白云山。又东南为灵山,与奎山对峙,夹河两岸,有旗鼓之象。县西南二十里。俗名灵山阜。”

上述记载表明,所谓灵山,即是合庄东南处的这个丘岭,它与奎山隔着日照县第一大河傅疃河对峙相望,是周边地形较高处。

岭上建有寺庙,寺内有僧人打理。百姓来寺内求雨免灾,都非常灵验,因此得名。

从北宋庆历年间至清代丁延穗生活年间,一直香火不断。山上生态环境非常好。

元朝日照教谕薛撝(音为)谦撰写的《高兴埠龙王庙碑》使高兴埠龙王庙名声在外,永载史册。

可惜薛撝(音为)谦和其他日照官吏名士,未能给灵山阜龙神祠留下文字记载。

丁延穗短短一首诗,准确地定位了建成时间和寺内盛况,解开了600余年谜团。

清朝日照知县成永健曾主修了康熙五十四年《日照县志》。他在《灵山寺枫桥歌》诗中写到:“古寺当山山翠列,桥压寺门泉响咽。双树婆娑石气沈,老蛟怒攫天阴森。涧水濯发清到底,枕漱悠悠亦何已?喧豗百道瀑布飞,明灭一片山云起。山云起兮风猎猎,他日还来看红叶”。成永健的诗,说明当时灵山寺周边生态环境非常好,是修身悟佛的好去处。灵山寺是否就在该处呢?

通过翻阅《海风古韵日照古诗抄》,发现清朝李澄中《甲寅九日同饮枫桥》诗后注释提到:“甲寅即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枫桥即老枫桥。在今五莲县高泽乡院上村,位于昆山脚下,遗址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有灵山寺,山门左右各有一株古老的枫树,一桥横跨涧上,因名老枫桥。

既然灵山寺在昆山,为什么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坛祠寺观》中没有记载呢?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康熙十二年版《日照县志》记载:“昆山,城西北一百里,出石稍细润,最佳者,可与莱石埒名昆山石”。但未提到有灵山寺。

再查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坛祠寺观》中未有记载。

通过仔细查询,终于在《日照县志》《疆域志山水》篇中找到了依据。“子山北,有分流山。山阴洞壑幽深,名谷仓峪。西北为昆山。山石似玉,故名。下有灵山寺,旧传唐碑无考。明重修碑尚存。寺侧有莱公和尚塔,建于至正五年(元朝惠宗年号,1345年)。莱公者,宋军官杨化也。与金战,败,遁为昆山僧。寿百三十岁,坐化,葬此。前有枫桥。桥畔镌“老枫化人”四字,明仙人张暹遗迹。山西七里,汉昆山县故城也。县西北百二十里阁村前。”

因此,成永健到的是现在五莲昆山灵山寺,而不是日照灵山阜上的龙神祠或者龙神庙。记述在此,免去后人辨识之劳。

灵山堡、灵山铺、灵山埠、灵山阜灵山都在“铺、堡、埠、阜”用字确有不同。

堡字有三种用法:(pù)的含义,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bǎo)的含义,一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二是古代指土筑的小城。(bǔ)的含义,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

埠(bù)的含义,一是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二是旧与外国通商的城市。

阜(fù)的含义:一是土山。二是盛、多、大。三个字的用法,体现了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的变化。

据清光绪十一年版《日照县志》记载:明朝万历(1573-1602年)年间,日照县人口共7000余家,22000余人。民国九年(1920年),全县总人口500205人。地广人稀,交通落后,是当年的客观存在。

1672年,丁氏家族初修家乘时,日照县的人口也不过五万人左右。

从灵山向东眺望,周边村落稀少,远眺大海,完全可能,称为灵山埠,即靠近水、靠近海的地方,水即傅疃河,海即夹仓海口,应是准确的记述。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日照县志》时,已过去200余年,生态环境、地形地貌,都发生变化,人口也有较多增长,称为灵山阜,即土山,应是反映了环境变化。

据附近村年过九旬的老人讲,他小时候,就没见过这座庙的样子,光剩下一个石头宅基底盘,位于现在灵山铺最高处电线铁塔附近。由此看来,至少在1930年左右,庙即不存在了。丁延穗父亲丁令曾去世于1776年,丁延穗去世于1817年,至少在1756年即丁延穗20岁左右,庙是存在的。

原创首发,感谢转发点赞

(0)

相关推荐

  • 灵山古庙记

    盖山不在高,有神而灵,地不在广,有德而馨,自古神宰之壤,秀必甲异方.惟穗城珠吉街之灵山古庙,史悠迹陈,半麓翼然,向为一方之屏障:无奈今年久失修,几近坍塌,业锋过之,见其颓象,甚为痛惜,是以撰斯文以记之 ...

  • 【孔庙】浙江上虞文庙:曲折难觅,县志备载(上)

    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光绪版<上虞县志>卷三十三<学校志>中所载当地县学的沿革,乃是同级别县志中资料最为丰富者.其总计达二十余页之多,文中多有引用前代史料.对于庙学的记载,文中 ...

  • 《武昌县志》中有关城隍庙的记载

    <武昌县志>中有关城隍庙的记载 <武昌县志>中有关城隍庙的记载 在清光绪<武昌县志>中,有关城隍庙的记载还有如下几条:1.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武昌 ...

  • 《寿光县志》记载中的“台”

    虽说寿光有"十城九台"之说,但远不能涵盖所有,比如县志中关于"台"的记载就有十五处至多,今天整理了一下,如下: 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水经注> ...

  • 在圣经的记载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

    在圣经的记载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前往迦南之地,那是上帝应允犹太人的"流着奶与蜜之地".可是从历史看来,那里是"流着血和泪之地",几千来战争和杀伐不断.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关于土木堡之战的历史资料,其实都是一些文学化的,甚至是政治宣传的内容,所以史书那么一写,我们那么一看,就可以了. 在传统史书中,宦官集团就是一个脑残的.邪恶的集团:所 ...

  • 山西旧志记载中的“中秋节”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史料记载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80岁娶49个妻子,留下4点长寿秘籍

    大家好,我是小苏,今天我们来聊一位在历史上活了880岁的神人.从古到今,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关心的一件事:长寿,古代帝王们为了长生不老可没少花心思,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期的那位始皇帝,为了寻找不死神 ...

  •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解读古玉礼器的实用功能

    <周礼>这本书,自汉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周代礼制的记录. 书中有两节特别提到玉礼器,<春官·大宗伯>记载: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

  • 日照县志[出自《地方志》]

    关于<日照县志>的考证 据考证,日照历史上可查的县志可追溯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官修的<日照县志>从编修成书到刊刻,有康熙志.光绪志二种.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 ...

  • 石树滨 | 《孝义县志》中第一疑团

    往期回顾  ·  花姐 | 旧城记忆 ·  雷保东 | 旧城故事·城关初中 孝义人大都知道"孝义"的来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永安县名与涪州的永安县重名,遂产生更名之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