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宪权丨九月秋寒露凝香

“露白寒凝天转凉,登高望远赏秋光;千山染黛迎归雁,万径流丹伴落阳。”秋分匆匆走过,寒露悄然来临,有些着急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夏日的绚烂归于萧瑟,一季的喧闹归于寂静。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也这样提醒人们:“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菊花胜开了。

进入寒露,我国已是一国呈三季: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气温下降,天高云淡,红叶涛涛,菊花竟放,秋意浓浓;东北、新疆北部及一些高原地区,则是雪花飞舞,银装初现,叩开了冬天的大门;而南岭以南,却仍然流连在郁郁葱葱、万物茁壮的夏末。

这个节气,名字里便透露着一分寒意。农谚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的确,空气中凉的成分在日日增长,人们的衣服在件件添加,特别是寒露中的这个“寒”字,更让人感觉到了另一个季节的临近。此时,在中原一带,实实在在地到了“天高气爽晚风凉,露闪菊黄阵阵香”的深秋时节。

秋风轻轻滴吹着,如一位温婉的女子,没有夏风的狂躁,没有冬风的凛冽,显得温柔却不失刚强。她的温柔使你对她产生依赖和留恋,一旦你觉得已无法离开她的时候,她就会用无情的凉意使你知难而退。她总是这样若即若离,给人一种只可心感不可亵玩的清高感和敬畏之情。特别是过了寒露时节,秋风以它凌厉的姿势漫卷而来,一些叶子,被从还很青翠的树枝上扯落,在空中飞扬起一份轻灵,旋舞着在空中翻飞。

时值深秋,一泓淡阳之下,金风飘拂中的秋色,秋阳浸润中的秋景,都呈现出了一种美轮美奂的神韵。此时的天气,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但是绝对不惨淡;秋天的温度砭人肌骨,但是不觉得栗烈;秋天的山川寂寥,但是绝对不萧条。在清爽的空气伴随下,大地原野格外妖娆,也分外妩媚;高天上的流云,如青花细瓷碗上勾勒的边纹,随卷随舒,幻化不定,缥缈在深邃蔚蓝的天际,舒展而又抒情。此时,天地给予你盛大的空间,仰可观天地之大,俯可察物种之变,心不由自主地也旁骛起来。

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祖辈是地道的农民,父亲虽说读了大学,跳出了农门,但学的依然是农学,工作一直在基层,当了几十年的农艺师,仍然脱不了与庄稼打交道。所以,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误农时,恰到好处地播种,耕耘和收割,似乎是农人天赋的使命。父亲常说,当农民的,误了农时,就等于学生误了考试,十年寒窗就白费了。因此,尽管从牙牙学语起,父亲就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解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父亲讲得最多、最生动、最动情的,还是农谚中的二十四节气。比如,秋分大蒜寒露麦;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寒露十月已秋深,晚了种麦加二斤;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了解这些,是一个农民起码的基本工,就像工人的车钳铇铣,那是谋生的本事。

日月轮回,岁序更替,自从读书进城,参加工作,就一天天地疏远了农村,疏远了农时,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也成了一种渐行渐远的记忆。今天,偶然想起乡下的寒露,竟突然感到,多少年来,自己是不是也犯了一个错误,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一些不该忽视的事情。

潜意识中的鬼使神差,让我不由得再次亲吻乡村。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此时此刻,“田畴稻熟棉花白,陌上蔗甜柿子红”、“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寒露出情澜”、“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高梧月白绕飞鹊,衰草露湿啼寒螿。”等诗句不时闪入脑中。

早晨起来,细细倾听,麻雀的晨会有些噤声,早晨不再是叽叽喳喳地闹腾。斑鸠在远处,“咕咕,咕——”或是“咕——咕咕”地雄雌相思地回应着,不紧不慢。

抬头望天,天空随着节气一步步走向季节的深处而变得越来越湛蓝、越来越高远、越来越明净。“野鹤穿云穷碧落,征鸿列阵傲苍穹。”在冷风吹拂的凌晨,在暮色苍茫的傍晚,在夜幕沉沉的星空,不时会听到一两声大雁的鸣叫。雁是候鸟,它总是守时地春去秋回。《吕氏春秋》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孟春之月雁北向”,“孟秋之月鸿雁来”。

秋高气爽,在蓝天或月色的背景上,一群一群的大雁或者排成一字形,或者排成人字形,执著地、井然有序地向温暖的南方飞去。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这句话对于雁来说,是极其适宜的。科学家说,当每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雁立刻跟上,整个雁群抬升,借着“人”字队形,雁群比单只雁飞行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行能力。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它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的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很快它又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雁所造成的浮力飞翔。当领队的雁疲倦了,它会轮流退到侧翼,另一只大雁则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飞行在后的大雁会利用叫声鼓励前面的同伴来保持整体的速度。这样的团队精神,令无数人钦佩至极。

不知从何时起,雁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义鸟。它们不需召唤就聚集在一起。“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齐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聚”(晋·羊祜:《雁赋》)就描绘了雁的群体意识,汉语中,有“雁行”、“雁字”、“雁阵”、“雁序”、“雁齿”等等特殊的词语,用来表示合理有序的兄弟情谊。传说,大雁有像人类一样的夫妇情意,雌雁死了,雄雁则鳏居;雄雁死了,雌雁则守寡,不再与别的雁交配,于是大雁又被用来作为爱情坚贞的象征。古代婚礼上还有用雁(有时用鹅来代替)来作礼品的风俗。

天边远去征鸿影,院角微闻伏蟀啼。寒露的清冷见证着岁月的更替,也向一切悲秋伤怀的人们阐释着秋天的真实涵义。许许多多的果树,在寒露时节,向人们展示着最后的璀璨。石榴、山楂、柿子、苹果,还有好多树叶,被阳光吻得红彤彤的。老屋旁饱满得笑裂的石榴,露出满腹经纶,那晶莹剔透,你抱我、我挨你的石榴子儿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口水四溢,这多子多福的寓意,除了石榴还有谁能够担当呢?而屋后的老柿子树,低垂的枝头坠满红灯笼般的柿子,更是让人眼馋;山里红(山楂)已经到了上市的时节,别看满脸麻子、长相并不好看的果子不起眼儿,但酸甜可口儿的味道,让人看了就能生津止渴;果园里十分抢眼的大红苹果,携带者平安如意的寓意,深受百姓的喜爱,走亲访友送苹果,已然变成了祝福与友情、亲情的桥梁。

俯视大地,秋菊成为这个季节的一道独特风景。被银白的寒露濯洗过的菊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吐蕊,有的似刚出浴,有的尽露精髓……一株株、一丛丛、一堆堆,红的灿烂如火,黄的温润如金,白的清雅似雪,粉的飘逸如云,墨的紫里透红。其形其状更是迷人,菊中佳品“绿牡丹”,花瓣丰腴,色如翡翠,鲜艳欲滴,惹人喜爱;出人头地的“帅旗”,蕊黄叶阔,外金内朱,如初升的朝阳,可称得上菊“军”之帅;娇柔妩媚的“静女”,花瓣如丝,垂发低首,娴静优雅,妩媚多情,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龙须菊花瓣卷曲向上,自然奔放而富有浪漫色彩;黄球菊开放时,朵朵花儿就像初出蛋壳的毛茸茸的小鸡;“古都瑞雪”洁白如玉,密抱如雪球;“墨菊”红中带紫,紫中透黑;花色可变的“木兰换装”,初开时呈青莲色,晚间变粉,刚中带柔;还有什么“绣花球”、“银针”、“紫矛”……,一束束菊花,千姿百态,美不可言。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让人留恋,也引人伤感。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采菊东篱。他颂菊花为“霜下杰”,引菊花为知己;凄凉孤苦的李清照怜花伤怀,菊花和自己凄苦的身世、孤寂的愁绪融为一个千古的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感动落泪;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秋风中”,借花喻志,更是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与志气。

岁岁年年,在这深秋时节,总会给人一些微妙的感受。它是成熟的季节,可成熟后就会透出衰败;它是多情的季节,可多情中又透着无情。它让人们体验到丰收的振奋和喜悦,又让人们感受到太多的无奈与萧瑟。秋光秋色,秋风秋雨,秋月秋霜,秋声秋韵,乃至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无不叫人动情。

乡下的寒露,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播种季节。它往往被人们忽视,忽视在秋收的喜悦里,忽视在春华秋实的传统思维定势里,也忽视在它的似乎无足轻重里。然而,有谁注意到,如果离开了它的转承启合,我们的植物链是否还会这样顺利承续?

俯身细看,一些早种的麦子已经拱出地面,露出青翠的麦芽。大部分土地却正被翻耕或已被翻耕,袒露着胸腹,接受着一场新的受孕。在中原一带,古老的“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也被“寒露到霜降,种麦不停忙”的新农谚所替代。难怪一位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单衣薄被寻寒露,时令如今冷暖殊;臭氧云霞缥缈阻,烟囱气雾沸腾乌;蓄能矗坝涓流掳,造币膨楼绿野孤;改造自然须谨慎,天人相应理当初。”地球变暖,气温升高,但无论怎样变化,在地头吃饭赶时间的老农,时刻关注的是节气和时下的温度,“抢时耕耘,趁墒播种”是不变的主题,其实,物候与人事是相通的,都要“趁墒”、“赶时”,否则,地荒一季子,人荒一辈子。

草木春秋,荣枯天定。但有耕耘就有收获,在耕耘者心中,是没有绝对的播种与收获之分的。寒露时节的播种和收获,都只不过是季节轮回中的一个节点,一个阶段和过程;耕耘,是一年四季不变的永恒心情。只要耕耘,大地上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就存续着新的希望,相信来年依然会“处处管弦歌稔泰,家家欢乐话年丰”。

作 者 简 介

苏宪权,笔名雪野热风、清风,河南滑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滑县诗词学会会长。《中华风》(北京)杂志编辑,《滑州儒学》执行主编。全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中国报告文学》、《魅力中国》、《奔流》、《参花》、《中华风》、《当代小说》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半树槐香的抚摩》、《郭万增传》等书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