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时评文——读得好,“碎片”也是宝

读得好,“碎片”也是宝

你今天看手机了?看官媒的报道了吗?看数字新闻了吗?看你喜欢的公众号推文了吗?看微博了吗?……你觉得,你离得了“碎片化”阅读吗?可是,“碎片化”阅读,是站在整本书阅读的对立面。它饱受诟病,却又随着时代发展迅速融入你我的生活。从语文的角度看,它似乎不利于整体阅读水平的提升,但实际上,对于广大同学来说,只要读得好,“碎片”也能变成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碎片阅读能帮助大家获取信息,了解时政热点,了解社会生活。人是社会的人,不能游离于现实之外,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同时,两耳也得闻点窗外事。接触碎片,才能知道是谁在疫情肆虐的关头,做出了艰难但正确的抉择;才能知道是谁在科学地指导我们跟病毒作斗争,才能知道,有多少平凡的英雄守护的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是碎片,联通了你和外面的世界。

碎片阅读,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拓展我们的思维。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评论员,对某个问题或现象,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读之,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不少有影响力的官媒,文章作者为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他们思想深邃,常能一语中的;还有一些自媒体作者,三观很正,同样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如果我们生活在苇草中,是不是也能长成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整本书里有伟大的思想,好的“碎片”也能影响我们的思想。

碎片阅读,能滋养我们的情感。如今的碎片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了。疫情期间,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泪目,让我们内心久久被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充盈。是啊,火车上钟南山院士疲倦的面容,李兰娟脸上口罩的勒痕,医护人员长满裂痕的双手,空荡荡大街上快递小哥的身影……他们离我们很远,远到今生或许都不会相逢;他们离我们却又很近,就在我们心里,深深留痕。

碎片阅读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悠悠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当我们的语言不再贫乏和苍白,我们距离美,就又近了一点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碎片都是宝。荒诞庸俗、哗众取宠、制造噱头、夺人眼球的碎片也不在少数。我们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于纷繁中辨别真伪,披沙拣金,利用好的“碎片”,认识社会,提升自我。

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其不可逆转的时代根源。即使我们不齿于碎片,碎片也不会倏然消失。那么,就让碎片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有利补充;而我们,则与时俱进,好好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让碎片变成宝,岂不妙哉?

那么,也请您一睹我今天的“碎片”,可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