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脾经治疗你身上一多半的慢性病|调理养生大讲堂|
脾是身体里的大腕
脾的功能非常强大,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将精微物质(水谷、水液)传输到全身,滋养全身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运化水液,防止水湿积聚在体内成痰湿等病理物质(胖人多是痰湿脾虚体质)。
脾统血。其实,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淤血的情况下生成的,而脾正好具备了生成和运输新鲜气血这两大功能。脾经上的穴位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清走脏东西。总之,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灸法健脾很对症
通过饮食来健脾,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因为病就在脾,有好多人不适应或不吸收,怎么办呢?其实,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灸疗或者按揉脾经。
用灸法当然效果会更好,因为很多脾虚都是脾阳虚,身体寒虚需要扶阳祛寒,灸法则是不二疗法。
脚上的脾经要穴
1、治各种出血症、慢性鼻炎——灸隐白穴
隐白穴是脾经第一个穴位,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缓解。它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鼻窍、治疗慢性鼻炎、鼻出血。
刺激隐白穴,通常是灸法,而且是麦粒灸,当然手持艾条悬灸也可。这个穴位不太好找,因为它特别小,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位置。
2、治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糖尿病、睡觉流口水、舌两边有齿痕、消化不良等脾虚引发的病——灸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夜里睡觉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月经淋漓不尽是脾不统血,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3、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妇科病——灸公孙穴。
公孙穴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淤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淤。
如果有妇科问题,每天灸公孙穴。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 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也要赶紧揉揉它,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腿上的脾经穴
1、 治肝、肾、脾上的病症及妇科病——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就是肝、肾、脾3条阴经交会的点,所以可治3条经上的病症,真可谓一穴多用。它还是妇科病的通治要穴。如果有这方面疾病,按揉该穴会非常痛。
2、祛湿,治各种炎症——阴陵泉
祛湿要穴,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水肿,炎症。另外,脾是生痰之源,管湿气,湿气多就会变成痰湿。所以要祛湿根本就是健脾
3、专调节血液循环,治瘙痒——血海穴
“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女子以血为先,所以她们身体里的血一定要充足。血海穴:可以调配人体的血液,把多余的血分配到少的地方去,把淤滞的地方给疏散开,其功效相当于足三里穴。只不过一个是补气的,一个是调血的,但都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治本大穴。
胸腹部脾经要穴
脾经还有好多穴位都在肚子上。它们通常都在人体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上有痛点,您就知道是脾经上的问题了。
大包穴是脾经的最后一个穴,在肋骨这块儿腋窝直下6寸处。“大包”就是大包大揽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伤、急性脖子扭伤、急性肋间神经痛,大包穴都能治。
总之,脾经要穴,一定要记住脚上的隐白穴、公孙穴、太白穴;腿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常灸这几个穴,可以解决多数的慢性病甚至急性病。
脾经上的漏谷穴,医家也常用的,但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没怎么听过
漏谷穴有健脾和胃、利水除湿的功效。对腹胀,肠鸣,尿路感染,下肢麻痹,及腹中热,心悲气逆,小腹胀急,小便不利,失精,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有治疗效果。
每天坚持按揉漏谷穴几分钟,再注意生活习惯,消化不良等问题就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了。
取穴: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取穴时,我们可以先摸到内侧的脚踝,脚踝上突出来的骨头尖就是内踝尖,顺着内踝尖向上6寸(即8横指的距离),在小腿内侧骨头后缘的凹陷中,就是漏谷穴的位置。
方法:刺激漏谷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漏谷穴,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佳,逐渐用力深按,保持6秒然后松开,休息6秒后再深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一般点按5到10分钟。
也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刺激漏谷穴: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在漏谷穴的位置,然后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按压力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每次按揉100下,每天坚持规律按揉。
艾灸也适合刺激漏谷穴: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漏谷穴,距离皮肤约2到3厘米,采用由内向外,顺时针旋转灸的方法,每次艾灸10到20分钟,注意穴位局部皮肤有红晕即可停止。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千金方》: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孟子·离娄篇》: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本草纲目》: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医学入门·针灸》: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