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谁?| 名人漫谈系列
从表面来看,他从未经历过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内心里,他却饱尝折磨。
终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作战:
👇
严格苛刻的艺术理想、
恶劣的健康状况、
孤独感、
工作、
(他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保险公司当律师)
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
复杂的犹太人身份、
为写作而进行的绝望斗争、
结婚的愿望
(最终全部落空)
......
1922年1月,他在一家山区旅馆登记住宿时,发现里面的工作人员因为看错他的预订记录而把他的名字写成了“Josef K[afka]”。
“我是该让他们纠正过来呢,还是让他们把我纠正过来呢?”他在日记里问道。《致父亲的信》:卡夫卡敏锐地分辨出他在父子关系中所处的两难境地。
他指责父亲冀望他娶妻结婚,却把他的性格塑造得不能结婚。
我没有文学兴趣,我就是由文学组成的。其他什么都不是,也不可能是。
文学上的血亲,他说有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和格里尔帕策。
卡夫卡知道他的姓的意思是“穴乌”(捷克语kavka),因此他使用了许多暗语,来指穴乌、乌鸦、渡鸦等。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话是他临死前要求安乐死时说的:“如果你不让我死的话,你就是凶手。”
卡夫卡,1883年-1924年,法学博士,文学巨擘,因患肺结核死亡,终年41岁。主要著作有《审判》、《城堡》《变形记》、《在流刑地》等。
他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英国诗人奥登认为,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实际上是一位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给美学、社会人文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他以一个作家的力量,揭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某些危机性的问题,捕获了数代读者的心,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震撼。
卡夫卡是谁?
卡夫卡的意象不是为表达既有的概念。
更应该说,他的格言和他的小说都重在探讨。它们探讨的情境和主题是宗教经验的部分原型:犯罪、绝望、审判、希望、救赎、爱情。
其探讨的方式,靠的是一种意象式思维,它和概念式思维一样都必须严谨、严格。
它遵循的是想象的逻辑,既引起读者思考,又激发他们的情感。这也许就是它们魅力的源泉,以及卡夫卡的小说——生动而又抽象得古怪,费脑筋而又不至于引发枯燥的脑力劳动——好几十年以来一直为无数读者乐道的原因。
卡夫卡所写的处境,从总体而不是个人来说,首先是自我疏离的一种。
我们的意识即我们的认知工具,无法了解我们真正的存在,结果让我们自己与自己、与真实疏远开来。
问题不是说人们无法了解真实,而是人们无法了解真实并同时成为真实:“世事无非两类:真实与谎言。真实没有分身术,所以真实不能认识自身。任何人试图要认识真实,他必定是个假象。”
对卡夫卡来说,思考生活注定带有欺骗性。部分原因在于,世界的表象是模棱两可的。“欣喜若狂的人,溺水快死的人,他们都举起手来”:同样的手势可能代表相反的意思。“一切都是欺骗。”
这位作家(指卡夫卡)具有水晶般的、明丽的境界。因为他身兼天使与恶魔二职,熟悉艺术中的分身法,他才能将那种境界描绘得让人信服。
——作家 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