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为中用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陶冶视野加关注)
洋为中用
作者 陶冶
又到圣诞节了,外孙又要登台演出了,从外孙三岁上幼儿园起,每年都要表演节目欢度圣诞。 孩子们对年节是最敏感的,那颗童心始终在追求着自由与欢乐。
我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喜欢过年,也喜欢过节,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竟是逢节必过。前日晨起,手机满屏的“冬至节,吃饺子”,及同学、朋友们的问候及祝福。太好了,又过节了!而且还有吃饺子的习俗要求,正合我意,天生一副爱吃饺子的肠胃,更何况太太包的饺子总是吃不够。
中国人过去饿怕了,穷怕了,所以逢年过节很注重吃什么、穿什么,特别是50、60后甚之。明日就圣诞节了,我问太太:“圣诞节吃什么?”太太白了我一眼说:“不过。”好像斩钉截铁!“干嘛不过?只要是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就不要放弃!”我貌似强硬地反驳她。“我不想被人说不爱国,微信里天天有人在说'圣诞节是西方的洋节,过洋节就是不爱国,中国人要过中国人的节。’”“哎,你这个逻辑整的好像我不爱国似的,天理良心啊!”
既然提到了政治高度,我不想被人怀疑我的赤诚,那就忍痛割爱,板一板这爱过节的毛病,源于西方的洋节我们不过!可静下来寻思又觉得哪块有点捋顺不过来。圣诞西方的洋节,不过了!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过不?还有我们叫新年的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都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均是源于外面世界的舶来品,介于过洋节涉及到爱不爱国的考虑,我想悄声地问一句:“这几个洋节我们能过吗?”
我倒赞成就此彻底了断,就连西洋的公元纪年我们也不用!改回我们的农历,回到我们祖宗的天干、地支组合纪年法,倒省得我总记不住自己的农历生日。而且,为了体现我是一名赤诚的爱国者,我倡议:不过洋节的爱国同袍们,就此爱国的热忱,凡带有洋标签的有舶来品元素的商品我们拒绝采购!如洋火、洋蜡、洋服、西点……,还有外国产的飞机也别坐,我们要坐国产的高铁。
又一转念,怎么像臆想,我们的生活里带有西方舶来元素的物品实在太多了,就连数理化都是西洋的产物,包括粮食、猪肉国家都在进口,我们总不能不吃、不穿啊。我有些茫然,茫然里我不知道这种想法会不会有狭隘的排他主义之嫌?我们从小接受的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世界大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地球村,我们的民族要融入世界文明,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思想、技术?前日微信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个小视频,那是一组国外的产品,专为老人设计的起居坐卧用品,包括卫生间的坐便,它的人性化不得不让我们拍案叫绝,一位女同学看了说“真棒,很方便,非常适合老年人用,如果中国能生产销售给年迈的父母用,我们照顾父母就省心省力了。”这会不会有崇洋媚外之嫌呢?
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长篇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本来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设四个海关欢迎外商来贸易,过了七十多年乾隆反而关闭其他海关只许外商在广州贸易,外商在广州也有许多可笑的限制,例如不准学说中国话、买中国书,不许坐轿,更不许把妇女带来,等等。我们闭目就能想象朝廷对外国人的这些限制是出于何种心理规定出来的。康熙向传教士学西方自然科学,关系不错,而乾隆却把天主教给禁了。自高自大,无视外部世界,满脑天朝意识,这与以后的受辱挨打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
其实“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们派使臣常驻北京,在北京设立洋行,希望中国开放天津、宁波、舟山为贸易口岸,在广州附近拨一些地方让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国货物在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流通时能获免税和减税的优惠。”结果皆被我们爱国的乾隆大帝在《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中张口天朝,闭口天朝地断然拒绝。他全然不知时处18世纪的尾声,工业革命早已让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
毕竟已经是21世纪了,乾隆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天朝意识早被史学界认定了是非。过不过圣诞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个让孩子们在早教的捆绑中快乐地轻松一下,让年轻人在一起聚餐消遣释放一下工作的压力罢了,由它去又能奈何?干嘛为它费这份脑筋?昨日自己所在的一个文学群,群主发了一个“重要通知:群里请一律不要发庆祝过平安夜和圣诞节的各种微信和短信。经网信局查出将严肃追责请大家切记!!!”我想这事得弄清楚,若是国家职能部门的通知,我们就要坚决执行,因那是代表国家。我便向群主追问了一句:“这是网信局通知的?”群主很坦诚地回复了我的疑问:“具体不清楚,我是问其它群主的。我们群文艺交流为主,一般我们自己的节日问候一下。特留言。”
唉!有些事情总是弄不明白,有人说难得糊涂。我家到底还过不过圣诞节呢?今早与太太达成了共识,提出了个洋为中用的法子。为了健康,平安夜不守岁,为体现我们民族的自尊,圣诞节包饺子,而且要包我们东北这旮沓最传统的酸菜猪肉馅。至于外孙在幼儿园庆圣诞演节目只有随他去了,因那片的事物不是我们的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