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这门课,不是刷题就能学得会。
我是阿木
一枚数学老师
我一直痴迷于----教师这个职业
为什么我会选择做一名数学老师?
因为擅长数学吗?
与其说我擅长,倒不如说我是热爱数学
正如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所说
“万物于我皆为数学”
虽然不及大数学家这种高度
但是对数学我也有着一些看法
我认为数学是可以联结任何学科
它的积累性和包容性极强
大多数的学科里
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拆毁
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
唯独数学
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
继承和发展原有的数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不会推翻原有的结论
而是包容原先的理论
有人说成绩好的人
当不了好老师
因为他没法站在
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同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我不这么认为
与之相反的是
他可以更加全面的去剖析每一个问题的细节
细化每一个解题步骤
总结规范的解题程序
使得所有同学的学习更加轻松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讲授学习方法
剖析数学重难点知识
提炼数学核心总结归纳
阐释数学核心背后的故事
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
搞清楚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
引导同学自主学习
进而提升同学的综合能力
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还能对思维进行很好的训练。
无论以后学习何种专业,
做科研也好、做其他工作也好,
数学修养对专业的发展都很有裨益。
不过许多同学觉得数学比较难,
家长和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中小学阶段
如何才能学好数学?
趁中午闲暇之余,
我和同学们简单谈谈这个话题。
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我从来不认为天赋
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什么是兴趣,喜欢就有兴趣。
小学时我对数学
没有什么兴趣,成绩虽然一直很不错;
但是我们只学习语文、数学两门课,
一切都是重复和反复训练的结果
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兴趣
大概从初二开始,
我才对数学产生了
比较浓厚的兴趣,对数学有一种痴迷的状态;
无论上什么课都在思考数学题。
现在有人过分强调
兴趣是天生的,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比如我是遵义人,
在上初学时,有一次在街头
跟着人家少林功夫表演,
刚开始看,我没觉得有啥好看,
还没有我爬树有意思呢
可我看少林武僧一个接着一个的绝活儿表演,
我对少林功夫逐渐产生了兴趣,
还有了自己也想学学的想法,
表演结束,人家给我一张表,我还认真填了填
只是让交钱,我吓得跑掉了。
要想培养兴趣,
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接触。
数学也是如此,
接触多了,慢慢就会觉得并不那么困难;
再多下些功夫,就能掌握得更好一点,
开始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兴趣自然就来了。
其次,要有学习的自觉性。
我前面说过,我上小学时,
学习没什么自觉性,
到了中学,学习才成为一件自觉的事。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但也绝不是痛苦的事,
它应该是一个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解决了学习思想方法的问题,
具体要怎么做,
才能在中小学阶段学好数学呢?
第一,课上要认真听讲。
上课时要专心致志,
听好老师讲的重点,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很好地掌握课上的内容。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必须循序渐进,要注意打好基础。
第二,适当做一些习题。
中小学数学理论性的内容很少,
主要还是通过做题来打好基础。
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就是如此。
我上中学以后,由于上课专心听讲,
老师留的作业在课间就已做完。
下午和晚上有充裕的时间,
看了不少课外书籍,
做了许多题目,更加深了对数学的爱好。
因此,同学们自觉完成课后的练习后,
自己还要选做一些需要思考与有些“曲折”的习题。
第三,要学会举一反三。
做习题的过程中
遇到难题不要马上求助,
要多想一想:自己会什么?
这道题为何会“卡”住?
实在解不出来,再向老师或同学或家长求助。
之后,要认真琢磨一下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水平。
我坚信,数学是想出来的。
学好数学不会一蹴而就,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大家能够坚持下来,
就一定能够提高兴趣、掌握内容,
不再将数学视为畏途。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多么有用又好玩儿的学科,
无非抽象、推理和建模这些事儿
理清楚数量关系、图形关系和逻辑关系
就已经收获过半了,我们一起努力吧,同学!
基础薄弱的同学最需要什么帮助
一位数学水平不那么出色的同学,
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我对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安全感。
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的同学,
我需要有人不断提醒我
“这个概念的正确含义是什么”,
不断指点我
“这个过程应该这样书写才合理”,
甚至要告诉我
“这个符号应该这么写”
但是谁有这么高的水平还能这么清闲,
甚至能全天候地为我一个人答疑解惑?
很简单,就是数学书!
对于我来说读书简直就是万能的,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都可以向它求助,
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
更重要的是,得到它的帮助后
我通常还会收获一种特别的东西——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很好地
维持了我直到今天对数学仍然保持狂热的激情,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感兴趣的各种数学主题,
哪怕它只是一个有趣但是相对零散的问题,
或者是一种纯理论的整合与重写……
但重要的是,
我能够从“自己努力读懂一些”这个过程中
建立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而且我相信,在过去的教学时间中,
我的学生们也很好地感受到了这种满足感。
帮助每个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本质上是后天的习得性技能,
需要“学而知之”。
作为老师,我认为自己有义务
做好常规数学课堂中的阅读方法指导。
帮助学习者掌握读教材的技能
还有一项重大的好处——建立自信心!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
有教材可以参照,
无论是遇到概念模糊、方法或原理的遗忘,
乃至种种书写细节要求的问题,都有最可靠的信息参照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一些原本对数学学习自我感觉不佳的同学,
经过两到三次查阅教材解答疑惑的体验之后,
便逐渐建立起“原来学数学并没什么神秘啊”的感觉。
而那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
一旦发现“原来可以自己读书学数学”后,
便会迅速转向自主阅读,
并根据个人的趣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参考书。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会有类似体会:
一篇数学教案,写得再好,
无论是就设计还是就实施而言,
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们无需讳言
“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经常在板书上总结归纳的内容后
问一句“大家自己看能看明白吗”
“能不能自己搞清楚,为啥我这样总结”。
学数学最关键的是
要做到对文本内容的通盘把握,
不论同学提出何种有价值的思考和疑问,
我们都需通过精心的准备
再尽量给予应有的回应和指点。
这才是使每个同学阅读有所提高的真正保障。
关于数学阅读
在我个人以往的实践中,
一般会建议小学六年级毕业生
尝试阅读一些入门级读物。
其中,最常推荐的是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数学圈》(全三册),
其作者H. W. Eves是著名的数学史家。
书中各种典故、趣闻信手拈来,
妙语点评随处可见,
即使对于数学知识储备很有限的读者,
也仍然是能激发兴趣的优秀读本。
另外就是《数学是什么》
这本书,我也觉得很不错。
电子版《数学是什么》扫码加微信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