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治水8范仲淹治水3成就

苏州治水8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7

5.范仲淹治水3

(3)成就3

范仲淹研究了五代吴越国的成功的水利建设经验,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范仲淹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的“三合一”治水理念。

首先是“浚河”。

范认为应结合水流的实际状况而疏浚排水,方能趋利避害。“水之为物,蓄而停之,何为而不害?决而流之,何为而不利?”范公在巡视灾情后指出:“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岁大水,久而未耗,来年暑雨,复为沴(意:灾害)焉。”只可惜,此时吴淞江的泄水功能也在退化。为此,积极组织灾民“浚白茆、福山、黄泗、许浦、奚浦、三丈浦及茜泾、下张、七丫,以疏导诸邑之水,使东南入于松江,东北入扬子江与海”。经过这次疏浚,“纵遇大水,其去必速,而无来岁之患矣”,水患灾害由此减轻。

其次是“置闸”。

疏浚河道,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河道壅塞的问题,新开的河道,随时都面临泥沙淤积的风险。范仲淹主张每疏浚一条通江河道,都必须同时置闸。平日放下水闸,防备潮水侵袭,泥沙淤积;每年春天清理水闸外河道的泥沙,保持河道畅通。遇到干旱就开闸引江水之利,涝时则关闸杜绝洪水之害。“又于福山置闸,依山麓为固。旧址今尚存,人名曰'范公闸’”。这种在通江河道置闸的方法被延承下来,并在元朝得到推广。

最后是“修围”。

围田是一种在低洼地的四周筑堤来防止外水自由流入田地,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海周边沿岸。苏州大部分土地的地面高程都在4米(吴淞标高)以下,古代称之为“沼泽之地”。“浚河”仅能防洪,只有“修围”才能抗拒旱涝灾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吴越政权统治苏州时,修筑围田得到了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宋朝统治者并不注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致使大量围田毁废。范公十分看重围田的效用,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极力推崇道:“江南旧有围田,每一围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浙西(五代吴越国时期苏州地区行政上属于浙西地区)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隄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范公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与重视,诏令两浙等地整修围田,并且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到推广。

接下来,范仲淹还准备将吴淞江的大湾盘龙汇裁弯取直。盘龙汇(在昆山和华亭之间)河道直线距离只有十里,但是其迂回曲折的路程达四十里。吴淞江下游曾有五汇四十二湾之说,可见其曲折。明代的水利学者归有光在《水利后论》中是这样解释的:“故古江蟠曲如龙形,盖江自太湖来源不远,面势即广,若径直则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回其途。”就是说在古代太湖上游的五堰还没毁掉,吴江塘路还没修筑,吴淞江流域各支流的堰闸体系还健全的时候,当时吴淞江江面宽广,离海又近,上游水量大,水流通畅,如果水道太直,湖水就不能蓄聚,所以久而久之,吴淞江下游就出现了许多的大湾。但是,到了范仲淹时代,淞江及其各大支流的下游这些蟠曲的大汇、大湾都往往会被泥沙所淤塞,每当发大水,就泄水不畅,就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对此,宋代的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有记载:“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溢旁啮,沦稼穑,坏室庐,殆无宁岁。”所以要使得吴淞江能有效地泄洪,就必须要将这些大汇、大湾裁弯取直。

但范仲淹没有机会了,朝廷在他完成上述水利工程后,就调他去做别的官了,“范公尝经度之,未遑兴作”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负责主持过水利建设。虽然他以后再无机会实践自己的治水主张,但是,他的治水理念却成为了宋代以后历代有心治理吴淞江流域水旱灾害的专家学者、重臣和地方官员们都奉之惟谨的不二圭臬。

吴淞江,图片均来自网络。

吴淞口


吴淞江宝带桥河口

(0)

相关推荐

  • 陈涛丨明代浦阳江改道与萧绍平原水利转型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第25-36页 陈涛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 浦阳江改道是浙东萧绍平原开发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浦阳江下游 ...

  • 王安石与苏州

    <姑苏晚报>2021年02月01日 B06版 郭根林 一 从前,苏州到昆山之间一直没有陆路相通,只能沿着相当于现在的阳澄湖南边的水道来往.这种情况,造成了水上强盗较多,社会治安困难,影响了 ...

  • 苏州治水7范仲淹治水2方略

    苏州治水7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6 5.范仲淹治水2 (2)方略 面对苏州治水困局,范仲淹千方百计地寻找治水的有效方略,并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首先他向朝廷汇报了在 ...

  • 苏州治水6范仲淹治水1面对的问题

    苏州治水6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5 5.范仲淹治水1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苏州发大水,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 ...

  • 苏州治水14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3汤斌治水

    苏州治水14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3 11.汤斌治水 著名廉吏汤斌治吴,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是与苏州唯一的高山水利工程穹窿山水利工程有密切联系.有清光绪<重 ...

  • 苏州治水13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2张国维治水

    苏州治水13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2 10.张国维治水 张国维(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东阳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宁死不降 ...

  • 苏州治水12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1海瑞治水

    苏州治水12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1 9.海瑞治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陈墓镇教高中语文.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手写本清乾隆年间的<陈墓志>,第一次见到 ...

  • 苏州治水10苏州历史上的治水9夏原吉治水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9 7.夏原吉治水 明朝初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苏州水患,可以说是苏州历史上较大规模的一大水利工程.说是大工程,是这一工程改变了苏州水系的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正因 ...

  • 水文化 | 中国特有的社会治水与国家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之源.从大禹治水的久远传说,到时下的抗洪救灾,治水一直与中国相伴.基于治水的内生性需求,形成的社会治水与国家治水活动,不但塑造着中国的社会性和国家性,还形塑着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和 ...

  • 苏州火车站的范仲淹立像

    苏州站南广场 -- 一尊坐南朝北(面朝车站背对苏州城平门)高达9米的范仲淹铜像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而"吴文化始祖"泰伯."姑苏城的缔造者"伍子胥."南方 ...

  • 范仲淹在苏州:治水、办学、置义田

    太湖落日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这年范仲淹四十六岁.年初,他被贬守睦州,在睦州只呆了两个月,六月,徙苏州.范仲淹在苏州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治水.办学两件大事.在他的晚年,又将平生积蓄在苏州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