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严凤兰作品 | 俯拾“水”语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每当风和日丽、云淡风请的日子,我就会戴上遮阳帽、口罩,挎着蓝底黄花的小包包,去小镇北面的湟水大道散步,然后再去查看我喜欢的湟水河的水情变化,映入眼帘最耐看的是那河道里被小水坝围堵起来的那片明镜般的水域和小沙洲,盈盈一水间,还有蓝天白云下的那座拱桥和桥上的排灯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致,画面美的得像天上水中的两条彩虹巧妙地对称,形成的一张巨大的椭圆形的镂空双桥。桥的上游十米处修筑了一个长长的水坝,水坝的两头有两个水闸,水坝上特意修筑了均匀的四十几个流水口,每一个流水口就是一个个小瀑布,我还喜欢站在那儿听瀑布爆发出的声响,可以用震耳欲聋、如雷灌耳、声振屋瓦……来形容,暗暗赞叹道:柔情的河水,骨子里还有不可估量的磅礴气势呢!
河水本无色,会虚纳万物形成七彩倒映般的画卷,懒洋洋的这汪河水能拢纳星月,并蓄光辉尽臧天华;水本无声,借着自然界的力,会四季不断地低吟出滴滴,涓涓,潺潺,哗哗的歌声,无意间将自身得失的绝唱唱得天响;水本无芳,坦荡澄彻而抱朴如一,正合我意;水本无媚,盈盈朗朗而颠倒众生,谁都离不开它。好多好多次我站在这条青海人的母亲河边,站在“中华水塔”的一角,反复想到的是努力俯拾一些“水”语,想赞美赞美,以抒情的方式、畅谈、高歌水的伟大特性。
古人说水代表财富。我说水是自然界最最好的溶解剂,也是最好的药。水对于在地球上的人类及动植物来说非常重要,是万物生命的源泉。就说我眼前的这条湟水发源于海晏的包乎图山垴,在海晏境内它按流域有这些个名字:包乎图水,麻秀河、哈拉乌苏河。流到三角城镇东路处,与哈勒景河携手流入东达滩水库,然后马不停蹄地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乐都,流出青海,在兰州汇入黄河,湟水确确实实养育着生活和居住河湟谷地青海的67%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
谁都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无形、透明的液体,具有良好的秀、柔、纯、溶,自由流动的缔合的物质。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说水“好像有情谊”,水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但流必向下,和顺温柔;说水“好像有志向,”水能穿透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在我眼里,水起无形,存之天地,升之空间则无影。小溪水如丝,能隐忍,还能遁洞穴裂隙无孔不入,屈伸自如。大江大河,水韵悠长,在陆地上如引练舞动,条条经纬图画方圆;缕缕纵横笼盖四野;江河湖海的水,清清,浊浊,明明,灭灭,有各自的咸淡之味。长辈们曾经告诉过我,水的力量无法比拟:水没爪子刨大坑,改流向,日夜奔流不息。
我们草原上还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种说法。春天,春风荡漾,冰雪消融,溪流潺潺,清溪一带,清莹澄澈,草色返青,春流涌动嫩绿肥;草原的夏季是美好的季节,夏潮起伏繁茂盛,大河小河季节河的河水也涨起来了,泛起阵阵的波澜,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到处呈现出花开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都是因为有水的滋润才繁华的;秋季的霖雨淅淅沥沥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湟水河。水流急促河面变得有点宽阔,水中洲岛不见了,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面向东的水库看去,叫静澈底,我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水天一色的这里,山明水秀,秋水骤歇喧丰收,一切都显得富有生气。记得曾经从初中的物理课书本上学到过,水在常温下为液态的物质,它还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高原的上冬季里的地表水,会随着气温的降低发生物态变化:如,能变成雾、冰雹、霜、雪、冰。冬水寂静纤尘闲,灭灯孤听寒窗雪。其中冰雪以固态的形式在本地海拔两三千米以上的高原上,会存在长达半年甚至多年之久,也就有了冰河、冰瀑、冰山、冰湖。初中的化学课里讲水的化学式H2O,零至四摄氏度时具有反常膨胀特性,该特性决定了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的缔合水分子,而水分子缔合后又形成的缔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间距变大生物的存在形式,你们也看见过吧,依滩傍水的河滩沼泽地,一到冬季就鼓鼓的,有点神奇,即会热缩冷涨的原理。
水承载文明的血脉,滋养着万物生灵。我还浅薄地知道一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水的家族分为地上水、地下水和天水,地上水有泉、溪、井、池、河、潭、海、江、洋……这些大大小小的成员。地球上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的水量分布是很广的:据载海洋水占97.2%、冰山和冰川占2.15%、地下水占0.31%、湖泊占0.009%。大气中(水蒸气)占0.001%,而河流与小溪仅占0.0001%。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有75%被海水覆盖,但海水却不能被人们直接饮用或用于灌溉……了解了以上这些数据的我,独自长吁短叹了好一阵子,晶莹纯洁的雨滴,是否是聚在天上是云凝在眼角是泪,但一定是弥漫在空中水汽浓浓的是雾,飘落下是秋雨冬雪,如泣如诉,汇集起来是江河湖海……小小的我就是那不起眼的一滴水珠,因为我的乳名——娜铃:(蒙古语的意思是,门前的小溪水)。溪水的分量在地球上小得可怜极了,可能是分量小的原因吧,我这大半生的经历中,由“水”带来的困扰和独特的见识和故事也算不少。
一泉一溪一河水悠悠,一日一月一年岁月情。有人曾说过“人生有三碗水,努力奋斗的汗水,孤独无助的的泪水,你冷不防被别人泼给的冷水,你喝过几碗呢?”我喝过的水除了这三碗,还有以下几种,请分享吧!
先说说,我的出生地河南蒙旗原智后茂乡政府门前二百米处的那条河水,留给我的是快乐多多,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印象。乡上的住户是从那条河里挑(抬)水吃,牧民们是从那条河里背水吃,背水的技术堪称一绝,一只灌满水的大木桶,稳稳地放在女性后腰处,后腰上用两只皮袄袖子搭成一个水桶的垫子座,装满水的桶里放一块压水的小木板,水桶用牛皮绳拴好,套在背水人的两只肩膀上,背水的人上身前倾约三十多度,水桶坐在垫子座上加上直立着,加上背水人她那娴熟和稳健的脚步,放在后背上水桶里的水一点也不会洒出来。冬天还要凿冰取水、熔水、熔雪。
再说说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下窝什台,饮水处有从山里流出来的一条小溪流,虽然常年不断,但为了吃上干净的饮水,就得天没亮前去取水,因为这条溪流旁居住着当时的三个生产队的人口,牲畜饮水也在此地,这里还有两处取水,一处在我家东边8百米处的铁路桥下有个泉眼,可路又陡又窄,挑起一次非常吃力,一处在9百米处的湟水河边的一处泉眼,挑着两桶水得跨过铁路和铁路两边的两条沟壑,危险系数大。为了吃上干净点水,我们家还是让十岁左右的我和姐姐选择去任意一眼泉儿处挑(抬)水至少得三次。
接着说说我工作的第一站仓开驮水吃的事儿,这个村子当时有四个生产队,有三处取水点,一处在新胜对的山沟里北端有一眼泉水,沟南北长两公里左右,一处水源是从仓开峡谷里流出来的溪水,随季节时大时小,另一处就在泉儿乌土村子的南端有一处大泉眼,由于居住分散,近处的人家挑水池,远点的人家只能驮水吃了,尤其是古城队的人和学校离这三处水源地都远,两处泉眼上时常有排队取水的人和驴队,驮水是一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带着铃铛的家家户户的毛驴,驮着两只大水桶和驮水的人,悠哉悠哉地走在驮水的路上。那毛驴可通人性了,搭空水桶时,会弯下后腿,让主任把驮桶搭在它的背上;驮水回来,知道低下头和前腿,这样主人会从驴的前面轻松地把装满水的水桶卸下,毛驴会从水桶抬杠下往后抽出身子来。我在这里不到两星期也学会了驮水。节约用水的习惯也在这里养成了。尽管一九七七年金滩渠从学校后墙根穿过,打扫教室和给小树浇的水再不用去驮了,可饮用水还得去驮。
然后说说我夫妇被调到甘子河,那时候甘子河各个单位都有一口水窖,吃的是窖水。我起初觉得很新鲜,后来慢慢发现学校人最集中,得个把月换一次水窖里的水。先把水窖里的淤泥清清干净,再把甘子河河水通过小水道引进水窖里,由于水源浑浊,得沉淀澄清后才能使用,水质是不可恭维的。当时校领导规定,单身汉一天一担水,有家室的教职工一天两担水,水窖口是上了锁的,一天我让管理人员开了锁,我多挑了一担水,因为俩孩儿换洗衣服的次数多一点,用水也就多一点,校领导知道后铁着脸不依不饶,好像我一个多吃多占的嫌疑犯似的。我也恼怒了,理直气壮地向领导提出了相应地一些饮水用水的条件和要求,领导也无可奈何。我伤心地跑学校后千米以外到甘子河河边,看着奔腾不息地河水流向青海湖,望着蔚蓝的青海湖水,望水兴叹!
八十年代末期,我进修回来被分配到托勒蒙古族乡任教,这里也能望见青海湖湛蓝的湖面,七十年代人工修建的洪湖里水渠就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旁边,一滴水也没有,可是各单位的饮用水,都要各自的用人力水车去政府大院后面拉,那里有一口定点的地下压水井,一个水龙头,每辆车上放着个铁桶,斗形的接水口朝上,男性一人就能把水拉回来,女性两个人也拉不了一桶水,因为三四百多米长的路上那一道道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车辙,就像一道道就像纵横交错的复杂的交通网络,一串串或长或短、或浅或深、或窄或宽的车辙的布局,就像前行路上一道道土梁、一架架土坡、一座座草坝子。所以说,每个单位上的男士,就成了拉水的主力军。一次暑假里,家里缺水,我没去求男士,一个人推拉水车去拉水,计划装上半桶水我会拉得动。没想到拉到车辙交错的路段,桶里的水摇晃的厉害,一不留神车轮上到一个坎儿上,顿时又落下去,车的辕条跳起来把我挑出一米多远,我趴在一处大车辙上喘着粗气,水车倒栽在一处车辙里,一个牧民走过来扶起车,再把水车推出车辙区,对我说:“其实半桶水不好拉也!”我一看右胳膊被车辕条都打成青色的了,脸挣得火辣辣的烧,满身是土……看着牧民的背影,眨巴眨巴眼睛想了想,言之有理……
九十年代初期,我到海晏县城镇小学任教,学校一半教师就居住在校园的几幢平房里,十几个班级和老师们的办公室也是平房,整个小学几百人用的是一个室外是水龙头。校领导几次三番地申请解决这一问题,都无济于事。直到二二一厂撤离,学校搬迁到原二二一遗留下来的小学里,这才有了两层的教学楼,楼上楼下有了自来水,学校里水电暖齐全了,师生们也分到了乙区的土坯房或砖瓦房,户户有了自来水,才享受起了良好的吃水不用挑生活。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饮水的安全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城镇、乡村、牧区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喝上了洁净的水,还通了电,草原上还修建了一处处人畜饮水工程和草原灌溉工程。车辙路、土路、沙路变成了凝化路、柏油路。吃驮水、拉水、窖水、百人千人一根管子一个水龙头的历史彻底结束了。尤其是农村牧区从原来的吃自然水、到建了集中供水点,再到到自来水入户,从地表水供水发展到地下供水,从定时供水发展到全天候供水,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海晏小城几乎没有平房了,不要说水的事,一年九个月的供暖,我已经快要淡忘缺水、生火炉子日子的滋味了。当然,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可没忘记感谢党的好政策哟!
其实我们国家从远古开始就很重视兴修水利,重视饮水质量。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秦国时期的的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工程,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保证了万亩良田的灌溉,还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其意义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增加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中国中远及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地方。新中国建立以来,就在黄河上游去青海境内陆续修建了龙羊峡、拉西瓦、公伯峡、刘家峡……水电站,发电、灌溉、防洪排涝,生态保护,黄河为百姓造福啦。
“这里有泉水,就在这里停下吧!”我引用一位诗人的一句诗停下敲字的手,我想:故上善若水,泽被千野滋润万物却静静处在低洼处行走;人生若水,在遭遇风云变幻世事难料之事,像柔软的水那样拿出骨子里的勇气,不管人生的路多么坎坷和艰难,也阻挡不了前行的路,有时候激流勇进,有时候踽踽独行,有时候顺流逆境也是寻常事,要紧的是能保持水一样平静的心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拿出水的坚韧和柔性,保持水的涵养和气度,才能桀骜不驯地勇往直前!不要冲破自己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
“咚咚咚……咚咚咚……”一阵敲门声传来,我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活儿起身去开门。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女士来推销“水龙头过滤净水器。”一见有人来开门,她好像见了熟悉的顾客,主动搭话,嘴还很甜,不失时机地马上介绍起这款产品的种类、产地、产量、好处,价格……还说到了水污染……于是我打断了她滔滔不绝的介绍,先询问了一下:“你这个水龙头的安装是政府或社区派你来的吗?”她摇摇头。我立刻告诉她:我们这儿的水,目前还没受到任何污染的现象,好像不需要这种净水器。我还骄傲地告诉她,我们青海有个好听的成语代名词,叫“源远流长、河水安澜。”是东方的的一片净土,今天的海晏各族人民,继续保持固有的、能自觉地爱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已经更进一步提高了保护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意识,正在全力以赴地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新高地,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雪山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的全覆盖,用实际行动履行生态责任,夯实生态安全的基石,脚步不停,步履不歇地保护着“中华水塔,”确保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严凤兰,蒙古族。从事海晏小学教育教学三十一年。从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300余篇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及地方网站。参与本地《民间故事》《导游词》《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主编本地的《民族志》《地方志》——《蒙古族颂词图典》,主编《海晏托茂公旗的历史踪影》,参与《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文字编写工作等。2012——2019年间年出版个人文集三本,多次获奖,今年刚刚荣获《第二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创新奖。”系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德都蒙古“伊喜巴拉珠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