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王宗岳拳论: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七)
李亦畬宗师
发现王宗岳拳论
一一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七)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馀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馀力。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
【解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这段原文,前文已经作了许多讲解,但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太极拳,作为世界上最有突出特点的武术和体育运动项目,为什么只能发生在中国?为什么却又“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拳论为什么会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出现在舞阳县盐店?为什么会由武禹襄最先发现、研究并传出?
太极拳的最早起源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倍受关注,正因为太极拳是世界上最有突出特点的武术和运动项目。对于太极拳的特点,李启轩之孙李福荫在《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作了如下概括:“太极拳独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
……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是将己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稳立之理也。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己之支点只要一个杠杆之理也。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而易转动之理也。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利用彼力之惯性,而使失平衡之理也。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屈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弹性之理,而又动能与势能之理也。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刚不动声色,既合乎科学之理,而又洽乎谦逊之道。
由此观之,太极拳者,系本科学之理练己身,并于谦逊之中胜敌人,精微奥妙有如此者,其为世人所推崇,岂偶然哉!练之熟,则可以健其身;练之精,则可以通其神”!
《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
从以上引文可知,太极拳是几千年来中国武术之精华,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高度凝聚,也代表了整个世界武术和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因为太极拳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普遍需要,并且两处用了“科学”一词,而实际上“精微”就是科学,况“精微奥妙有如此者”,又岂是一时一地一人之力所能创造的呢?
科学的正确定义,是指分科研究的学术体系,而中国学术从上古时期就是分科研究的,故科学起源于中国。易学起于七千年前,从神农时代的《连山》,黄帝时代的《归藏》,到周文王时代的《周易》,广大悉备,“洁静精微”(《礼记·五经解》),而“易有太极”,太极科学是大科学,是宇宙代数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夏代的历学,相传为黄帝所作的医学《黄帝内经》,周代的兵学《太公阴谋》,都流传至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农学、工学、医学、兵学、数学、名学、天学、舆学、历学等专科,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独立发展的学术体系,向有诸子百家之称。
武术作为专门的军事技术,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独立发展的学术体系,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手搏》、《剑道》、《逢门射法》、《阴通成射法》等“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兵技巧就是指武术,并下了正确的定义:“兵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古代战车
“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国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以车战为主,故剑术达到巅峰,是当时太极技术含量最高的武术,《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与《孙子兵法·九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军事理论是一致的,都讲究以静制动。而《吴越春秋》的记载就更为具体,越女见越王勾践曰:“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好妇,夺之如畏虎。布形候气,身神惧往。查之若日,偏如脱兔;追形逐影,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与今天的太极拳有更多的相通之处。
秦汉以后,骑战在战争中的越来越重要,枪术上升到“百兵之王”的地位,至宋代而有高度发展,“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宋史·李全传》),明代则有全面总结枪术实战经验的经典著作传世,如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耕馀剩技》等。
据《纪效新书·长枪总说》可知,宋代以来,枪术已达到太极的高级境界,并形成许多流派:“长枪之法……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神化无穷”,“沙家杆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
《耕馀剩技·问答篇》也有这样的论述:“中四平为诸势之王,以其机变难测也。然使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余曰:彼持四平,我则以他势惊之,彼舍四平而变他势,我则舍他势而变四平,取巧而入,乘空而发。故法曰:四平还用四平破,此之谓也”。
《车营叩答合编》
中国武术在冷兵器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隋代(600~619)以前就发明了火药,并很快被军事家用于战场,宋代(960~1132)的《守城录》就是一部在火器条件下守城作战的军事名著,据该书记载,当时已有大型火炮和手持发射的管形火器,进入冷兵器与火器交替的时代,明代则有火器与战车结合机动作战的军事名著《车营叩答合编》。
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军队辎重增加,长枪、大刀等冷兵器携带不便,作用也相对降低,而火器的弱点在于不利近战,在这样的战争条件下,徒手搏斗反而显得特别重要,宋代以来,各家武术都把拳术作为研究重点,全国不同地区有许多武术家先后或同时都在进行创拳活动,并把器械,特别是枪术的实战经验用于发展拳术,使拳术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以拳术为主的武术流派,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了“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等“古今拳家……今之有名者”十九家,从“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的记载来看,绵张短打应为当时太极技术含量更高的拳术,并在此基础上创编了拳经三十二势,为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
王征南、张松溪等的内家拳,也是早期太极拳的重要流派,“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拳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黄梨洲《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墓志铭》
甘凤池、曹竹斋等的内家拳也达到了很高的太极技术含量,“凤池尝语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胜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曹竹斋……江淮间健者莫当其一拳,故称曹一拳少年……曰……惟养吾正气,使周于吾身,彼之手足近吾身,而吾之拳即在其所近之处,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接,则自无幸矣”(《清史稿·艺术传》)。
王宗岳《太极拳论》等篇,正是在早期太极拳经过几千年的量变积累,达到由量变到质变之临界点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王宗岳,“岳指宋代抗金英雄岳飞,宗是景仰效法之意……清帝入主中原后,明室遗民,不仅抱亡国破家之痛,更具光复中兴之心,其间奔走呼号,前仆后继者大有人在,王宗岳可能就是其成员之一”,“清初山西人……学识渊博,精于拳法,晚年首创以太极学说阐述拳法奥秘,开一代武学之宗。他怀亡国之痛,具光复之心,伏流奔莽,隐显无定,多往来于山西太原、河南温县、洛阳、舞阳之间,从事票号和盐引生意”(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王宗岳其人》),“晚年可能长期住在舞阳县盐店,并写出了他的著名力作《太极拳论》等文。此事在当地亦必有所传闻,故数十年后通晓太极拳术的武澄清上任后才能闻盐店有王宗岳拳谱,求索得之”(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王宗岳太极拳谱为什么会出现于舞阳盐店》)。
因此,在武禹襄得到王宗岳拳论之前,应该有多人已经见过,但为什么只有到了武禹襄手里,才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终于完成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变呢?这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武禹襄与两位兄长,都是文武全才的太极拳家,“澄清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汝清道光庚子进士,刑部员外郎。瞻材亮迹,并声于世”(《武禹襄墓表》),武禹襄“候选训导,精太极拳术,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清廪贡生……博书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而独摈绝于有司”(同上),“究心太极拳术为事”(武禹襄之孙武莱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武禹襄故居丰善堂
是因为爱好太极拳而放弃仕途,还是因为仕途无望而研究太极拳以自娱呢?都不是。做官并不影响业馀爱好,想做高官也机遇很多,“于是绝进取志,迥迥独达,以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咸丰壬子,吕文节公贤基奉朝庭命督师歼发贼江右,肃书币招入军幕,以老母辞。至庚申辛酉,捻匪窜畿南,尚书毛公昶熙、河南巡抚郑公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武禹襄墓表》),可知武禹襄放弃仕途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朝庭要命他领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此时如果已经身居高位,也一定会辞官不做。在太平天国初兴之时,清廷命云南巡抚林鸿年征剿,林鸿年“不肯行,曰:以干戈与吾民相见,吾弗忍也,因是夺官归田”(《满清稗史·林文传》。
是以武禹襄与王宗岳虽不同时,更无缘谋面,却神交已久,心心相印,武禹襄与王宗岳的拳论,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只有武禹襄能够传承王宗岳的拳论,并完成王宗岳未竟的事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就是太极拳的技击战略,即适合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但王宗岳只完成了最基本的理论框架。
武禹襄幼习红拳,功底深厚,所研习的各家拳法,除上文提到的赵堡拳、陈氏拳和永年一带原有的其他拳种,如“二郎拳、六合拳、梅花拳、劈挂拳、春秋拳等诸拳种”(《太极拳源流之谜》)外,还“在京兼釆各拳派之长,学而化之”(贾朴《<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简注一一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史料之一》),“初闻有精是技者,虽千里必往学”(《永年县志·武禹襄传》),几乎对古今各家拳法都有深入研究,故能把王宗岳拳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并使之具体化,创造出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的新型拳术和打手法、器械、内功心法等,是实现太极拳科学原理的工艺流程。(待续)
河南舞阳县北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