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39】魏晋南北朝文献中记录的几种盔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中记载有若干种盔甲,现列于下。

一,筩袖铠

筩袖铠又称“诸葛亮筩袖铠”。

《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御仗先有诸葛亮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赐孝祖。《宋书·王玄谟传》中记载:“寻除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副司徒建安王於赭圻,赐以诸葛亮筒袖铠”。

筩袖铠没有存世实物或详细记录存世。“筩”通“筒”,原意为截断的竹筒,“筩袖铠”即甲袖为筒状的盔甲。

筒状甲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周时期的皮甲如曾侯乙墓皮甲即为筒状甲袖。但曾侯乙墓皮甲的甲袖为半封闭结构,只能算是“半筒”。西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的筒状甲袖,如刘胜墓、二十家子古城出土铁甲等(二甲可见笔者《汉代出土的铁甲》)。

▲刘胜墓出土铁甲复原

国内出土过一些西晋、北魏时期的陶俑,如河南洛阳西晋墓陶俑、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俑、大同云波路北魏墓陶俑等,这些陶俑身着筒状甲袖的鱼鳞短甲,形制与刘胜墓铁甲颇有相似之处,可能便是所谓的筩袖铠。

▲西晋陶俑,洛阳博物馆藏

二,两当铠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已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曹植所述两当(档)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时有出现。

两档是衣服样式的一种,《释名.释衣服》中说:“两档,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按释名所述,两档这种衣服由两片组成,一片挡住胸口,一片挡住背,其形制大约与现在的无袖T恤或背心相仿。

所谓两当铠,应该便是两档形制的盔甲,即仅能防护胸腹腰背部位的胸甲。

国内常见一类北朝时期的武士俑,其身甲为前后两片,以背带、绳索扎住,肩部无甲片,这种甲可能便是两当铠。这种前后两片的甲式低廉易造,后世如宋、明时期的绘画上也时有出现。

南北朝时期武士俑身上的两当铠的特点是上端较为宽大,胸甲整体外形呈倒梯形。这种造型可能是工匠有意识夸张塑造的结果,因为胸甲上端如果过于宽大,肩膀活动时便会受到限制,并不实用。

▲郑振铎捐赠北魏陶俑,故宫博物院藏

▲山西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火烧屋宇兵阵伤残等众》

最接近于两当铠的实物为辽宁北票喇嘛洞IM4出土铁胸甲(详见白荣金《甲胄复原》),该甲为前后两片结构,是出土实物中与北朝陶俑上两当铠最为接近的样本。

▲辽宁北票喇嘛洞IM4出土铁胸甲,《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两当铠有铁、皮等材质:北朝民歌《乐府·企喻歌辞》中有“前行看后行,齐着铁两档”;庾翼《与慕容皝铠书》中写道:“邓百川昔送此犀皮两当铠一领,虽不能精好,复是异物,故复致之”。

在南北朝时期,两档铠最终演化成一种武官礼服。《隋书·礼仪志》中记载:“文宣受禅之后,警卫多循后魏之仪…其领军、 中领将军,侍从出入,则著两裆甲,手执柽杖,左右卫将军、将军则两裆甲,手执檀杖”。

北朝另有一类陶俑,身着铠甲如上文武士俑为前后两片,但无甲片,着宽袍大袖,头戴冠冕。从着装上看,此类陶俑的身份应该是无需参与一线战斗的武官,其穿戴的盔甲可能便是作为礼服的两档甲。

▲北魏陶俑,身着疑似两档甲的礼服

三,环锁铠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提到的“环锁铠”应当便是后世的锁子甲。除此之外,《晋书·吕光载记》中也记载,苻坚让吕光进攻龟兹时,西域军队“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关于锁甲详见笔者《锁甲与链甲关系辨析》。

四,黑光甲、明光甲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提到,详见笔者《魏晋时期的明光铠》。

五,犀甲

《晋书·马隆传》中记载,“卒悉被犀甲”;《南齐书·本纪·高帝上》中记载,“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南齐书·卷四十八》中记载,“征犀甲于岷峨,命楼船于浦海”;《周书·卷五》中记载,周武帝时期,“白兰遣使献犀甲”,白兰是当时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这种犀甲大约便是一种普通皮甲,皮甲在东周时期是主流甲式,汉代普及铁甲后,皮甲仍然广泛存在。皮甲的材料包括牛、犀等动物的皮革,如《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中写道,“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十有三万人”。

六,纸甲

最早关于纸甲的记录为南北朝时期。《南史·齐本纪》记载:“(皇帝)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这说的就是北魏军队进攻南齐,皇帝召集将领筹备军械,将“尚书都(部门名称)”的“旧事(旧文书)”拿来制作纸甲的事。

七,细铠

《南史·王敬则传》中写道:“宋前废帝使敬则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接无不中。仍抚髀拍张,甚为儇捷。补侠毂队主,领细铠左右,与寿寂之杀前废帝”。

所谓“细铠”,应该便是指的甲片较小,制作较为精致的盔甲。皇帝亲卫军的主官称“细铠主”,说明这种甲性能较好,因此会被当做亲卫军的装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