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何由外戚和宦官争权百年?建国之初就埋下祸端!

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执政,直接原因从当然是从汉章帝早逝起,历任皇帝寿命都太短,因此导致整整百年时间没有成年君主即位,12个皇帝有9个是未成年的小皇帝,因此皇太后当然会依托外戚集团,临朝听政,执掌大权。等到小皇帝成年后,想从母后和舅舅手中夺回权力,能依靠的也只有随侍身旁的宦官们。

东汉王朝开国之初,就埋下了外戚参政的伏笔。西汉末年,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刘氏天命已去”,一姓不能再受命,是以书生王莽才得以轻易篡权。王莽的激进改革措施同时得罪豪强和小民,天下大乱方才“人心思刘”。

光武帝刘秀以英才天纵,单枪匹马到河北招兵买马,仅用三年便定都洛阳,建国称帝,名为中兴,实同开创。

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本支宗室久经丧乱,势单力薄,而原西汉王朝的其他刘氏后裔,和刘秀血统疏离,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助力,实际上不如说是对帝位威胁。

因此一直以来,刘秀和东汉王朝虽然也承认如刘备这样西汉诸帝后裔的宗室身份,但却绝不视同如皇族,更勿论和西汉时那样裂土封王了。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从来就不等于“是刘皆王”。

光武帝去世后,庙号为“肃宗”的汉明帝刘庄更对他的那些兄弟诸王,屡兴大狱,严厉防范,从此完全杜绝了皇族宗室参政的可能。

刘邦夺取天下,靠的是丰沛那一帮布衣将相,和广大自备干粮的自耕农军团。刘秀夺取天下,靠的是河南和河北的众多地方豪强。他们在各州郡实力雄厚,从对“度田令”的坚决抵制就能看出其尾大不掉。

因此,已经隔绝了皇族宗室势力,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出身的外廷文武大臣又靠不住,因此,皇室通过联姻来分化豪强,扶植内廷势力(母后,外戚,宦官)来巩固皇权,维系统治,就成为东汉政治格局的必然。这些内廷势力看似一时权势滔天,其实自成体系,完全依附皇权而存在,和外朝士大夫从来不是一路人,他们的最大利益立场,就是维护东汉皇权不至旁落。

东汉每次选择皇后,大都被阴氏、樊氏、邓氏、马氏、宋氏、梁氏、窦氏这些与国休戚的元勋世家所垄断。这些元勋世家出身的贵族女子,自幼便为选入宫廷而培育,具备丰富的政治素养和宫廷斗争手段,因此当然能对朝堂政治发挥重要影响。更保证了皇帝年幼时,太后临朝听政,依靠母家兄弟,合力掌握皇权,杜绝外廷重臣和宗室诸侯的窥测。

和熹皇后:邓绥

而另一方面,这些舅舅大将军们,和皇帝的亲近程度自然又不是那些从小陪皇帝长大的宦官们可比的。因为外戚集团又和宦官集团互相制衡,谁也无法一家独大,掌握内廷,以此完全威胁皇权。

哪怕东汉百年无成年君主即位,东汉朝廷也能在内廷掌舵当家,外廷打工的分工下继续正常运转,

东汉朝廷体制,不设丞相,外廷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然地位尊崇,只是徒具高位,中枢权力都集中于内廷近臣控制的尚书台来运作。

所以哪怕连续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婴孩、幼童皇帝,只要母后掌舵、内廷当家,外廷打工,各自分工明确,便能“天子垂拱而治”,帝国正常运转。

而且每代小皇帝一旦成年,都可以通过和宦官集团的密谋,一纸诏命便摧毁当权的外戚集团,控制内廷,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虽然他们此时亲政时,年龄也大都年少,但亦凭借强大的内廷力量,牢牢掌控皇权,压制外廷那些年老成精的大臣,实现名副其实的“乾纲独断”。

当然,这种运行了百余年的体制,并没有相关明确律法背书,完全是几大势力集团彼此默认的“潜规则”,因此长久以往,弊端滋生,也导致内廷力量的内部分裂和矛盾激化。

随着时光流逝,每代新的外戚家族,都必然汲取前任失败教训,寻求长久专权富贵之策。

到了大将军梁冀时期,已经达到专权顶峰,竟悍然给小皇帝喂毒饼。

梁氏盛极而衰后,此后的外戚窦氏和何氏,更企图援引外朝世家大族,与之结盟压制宦官,控制皇权。

而靠自残身体来平步青云的宦官集团一旦掌握大权,“吃相难看”地大把捞钱,贪赃纳贿,还在其次,他们风光后竭力扶植原为寒门的家族,才真正侵犯世家士大夫集团利益,与外朝士大夫激烈冲突。

皇帝一意拉偏架,以“党锢之祸”这样的激烈手段打击士族集团,结果就是彻底激化矛盾,令东汉皇权完全丧失了士族集团的支持,直到数十年后,汉桓帝和汉灵帝仍然被以汉臣自居的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也”。

到了汉灵帝死后,本身出身寒微、没有根基的大将军何进,完全依靠袁绍兄弟代表世家大族来对付“十常侍”宦官集团,一场惨烈冲突,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内廷力量彻底崩溃,同时也就意味着东汉皇权的彻底崩溃,在带领外兵进京的军阀董卓面前,只剩下少帝刘辩和献帝刘协这两个小孩子,何等孱弱无依!天下大乱,亦不可避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