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丹麦小混混人品大爆发,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上万中国人

丹麦人辛德贝格,在家人眼中是个不安分的孩子,经常惹是生非。1928年,17岁的辛德贝格摆脱父母的管束,外出闯天下。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当过海军,做过法国外籍军团的雇佣兵,当过饭店前台接待员,开过卡车。 1937年,在中国工作的辛德贝格赶上了南京大屠杀。

辛德贝格

  1937年年底,日军进攻南京。当时亚洲产量最大的水泥厂——江南水泥厂眼看就要被落入日本人之手。为了保住厂子,董事会请求供应机器设备的丹麦F·L·史密斯公司派人守护设备。在华的丹麦人屈指可数,F·L·史密斯公司相中了辛德贝格。与辛德贝格一通前往南京护厂的还有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

1937年12月5日,辛德贝格和京特一行到达南京近郊的江南水泥厂。听说厂里有外国人,周围2万多村民投奔江南水泥厂,在厂门外建起了难民营。

南京大屠杀见证人、江南水泥厂难民区负责人卡尔·京特博士在南京栖霞山

虽然有德、丹两国人的庇护,但日本人也没少骚扰难民区。日本人来厂首先是要搜查有无漏网的中国军人。从现有的史料看,当年水泥厂难民区的确庇护过中国军人。辛德贝格留下的一张照片:一个窝棚前站着7个中国男人,其中两个人负了伤。他们虽是老百姓打扮,但照片下面辛德贝格用丹麦文写着:“我的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

同时,辛德贝格和京特也成为难民区和附近村庄妇女们的保护神。居住在林山村的村民郭世美曾回忆:“有日本人来糟蹋妇女,报告厂里外国人,丹国人就扛个旗子出来,说几句,日本人就走了。”

江南水泥厂全景

为了救治那些被日本人残害的中国人,辛德贝格在厂里设立了一个小医院。到小医院就诊的伤员为数众多,且伤势惨不忍睹。 12月16日,辛德贝格等人被一个农民叫到附近的村庄。他看到,一个年轻人的头几乎被砍掉了。年轻人的家属告诉他,这个年轻人原本已经躲进难民区。一天他和伙伴回村取粮食,正好碰到日本兵扫荡。日本兵硬说他是中国士兵,要处死。他们本想用刀砍下年轻人的头,可年轻人的衣领比较厚,头没有被完全砍掉。日本人把他丢下,让他自生自灭。由于伤势太重,年轻人挣扎了半个月,还是在1938年元旦去世了。

虽然小医院救死扶伤,泽被一方百姓,但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就诊人数日益增多,辛德贝格与京特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京特认为,他们的职责首先是守护水泥厂,庇护难民乃是副业,他主张将小医院迁到水泥厂外去。可是,一手操办小医院的辛德贝格不同意。水泥厂外乃是荒郊野地,除了难民们自己搭的窝棚,没有别的房屋。当时正值隆冬,辛德贝格认为,只有厂里的水泥房屋能够当医院。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据说,脾气火爆的辛德贝格在一次争吵中竟用武器威胁了京特。3月中旬,京特给身在上海的水泥厂经理们写信称:不能与辛德贝格共事,要求厂方把他调走。

  接到信的水泥厂副经理赵庆杰,立刻联系了丹麦方面,请他们另派一人协助京特工作。于是,丹麦F·L·史密斯公司选派丹麦人艾纳·尼尔森接替了辛德贝格的工作。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只呆了106天,但这106天正处于南京大屠杀最血腥的时期。辛德贝格虽然走了,但是栖霞当地百姓们并没有忘记他。1938年12月,京特去上海时,栖霞山的乡绅请他带给辛德贝格一块白色丝巾,上面绣着四个大字:见义勇为。丝巾的右上角绣着:“辛佩先生惠存”。

在1938年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中国劳工代表团团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护照上题词——“中国之友”

  2014年,访华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一枝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的黄玫瑰插在和平树下。

爱历史团队 黄加佳 原创作品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