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市场部,必须要会“搞事情”
优秀的市场人员必须擅长“搞事情”。
药械市场部之所以在公司内有话语权,一是靠人力,普遍来说,出于需要制定商业策略、评判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宣传的职业要求,选择市场人员的标准对于市场营销的能力会高一些。这一点能力通过过往的工作经验、学历背景、职业素养很好做出评估。
二是靠财力,市场人员通过宣传品制作、宣传活动的传播,把产品理念、优势尽可能深的导入到客户闹钟,就是成功。最核心的点是,通过各种学术手段,一点点打消客户疑虑,建立起客户对产品的信息,最终转化成产品的销量。
“办活动”说来简单,市场费用到位、参加人员选择好、会务公司到位,一场活动的雏形就有了。实则“水深”,市场人员如何在市场活动中,注意细节,把握好主题,在每一次取得小的进展,这都是非常难得点。
所以优秀的市场人员,除了基础的产品管理能力,还必须擅长“搞事情”,把每一分市场预算花在刀刃上,扔出去的钱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成功的“搞事情”,必须包括三大特点:
第一:花钱少&活动精
疫情影响了药械的产品营业额,国产化带量采购等政策压缩了药械厂家的利润,基本上各家厂家现在都在开源节流中,市场费用作为公司支出的大头,哪家领导现在批费用都不爽快。
传统有些活动,比如年度行业大会卫星会,因为场面好看,基本是各家必争之地。这些年根据会议规模不同,大会卫星会一般在5-15万一场的价格区间,洋洋洒洒听众上千人,但很难追溯听众的需求、背景,也很难追踪后续是否需要产品试用和购买,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精品化围绕KOL做一些区域内小型学术班,根据疾病主题来做进阶型学术研究班,紧扣住产品主题和学术核心,花钱少但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第二:影响深&传播广
想做好这一点,其实就是回答好一个问题---你需要找谁在什么样的平台上替你的产品做传播?
传统来看,因为早些年学术资源相对匮乏,国内的学术都是从上往下的垂直传播,各种参与指南编写的大佬即是如何用药、如何用器械的专家,基层都往中层看,中层都往高层看,拷贝不走样即可。
但是随着国内科技创新,学术信息丰富,纵向传播反而很受欢迎。即不以教学为目的,而是提供平台,供医生们就行讨论和实践,另外一味的打KOL牌也令人觉得不接地气,很多基层的主任也一样能网罗一批粉丝。
关于传播广度,单纯的利用“线上”其实意义不大,疫情刚开始,大部分活动被逼转成网络会议,一开始图新鲜,很多会议的点击率都很高。后来除非是新颖的学术主题,不然点击率真是难看,很多搞虚拟展位展示产品等,基本都没有客户会点击进去看。
真正要引发广度,还在于学术点的寻找,在圈子里引起潮流,如果话题合适,即使会议结束后,制作一些会议记录/精品视频剪辑,也有二次三次传播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广度。
第三:结果导向
作为市场部,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有产出才是有价值的。
每场活动不以门面好看、花哨为评判标准,真正能评判你成功与否的,其实是能带来多少生意量、吸引多少专家共识。想要做好这一点,在第一步会议定位,话题选择时就要想清楚,比如纯学术之外,是否加一些案例分析,依次巧妙的带入与竞品的差异化比较,润物细无声的学术推广一波。
再是参会专家的选择上,如果是设备,选择今年或明年有采购预算的,处方药物类则是门诊量大病人量大的。不然产品观念再深入人心,没有预算的客户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优秀的市场部人员,必须擅长搞事情,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撒出去能激起阵阵水花,收获好评是小,赢得生意是大!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医疗行业生态及人性观察家。
来源:思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