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仅有2人真正忠心汉室,一个遭刘备毒手,一个死于曹操之手

在三国历史上,能人异士众多,有武将436位,文臣451位,共计名人1191位。另外被历史淹没的小人物也有数百名。说实在的,在这众多能人异士中,大多都是为已私利,什么“匡扶汉室,克复中原”、 “奉天子命而讨伐不臣”等道义之词只是他们为求自立的借口而已。在这段历史中真正忠心于汉室的只有两个。

关羽与刘备分道扬镳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是小说演义杜撰,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感情至深。一开始,关羽投靠刘备完全是受到刘备“匡扶汉室”的忠心所感动,帮助刘备清除掉很多对手。

若是没有赤壁之战,若是刘备没有趁机做大做强,刘备与关羽或许能够继续做好兄弟。随着刘备地盘稳定后,不甘屈居人下的野心逐渐暴露,开始为自己称帝做谋划。关羽对此甚为不满。

关羽是深受儒家大义熏陶的名将,他毕生酷爱读春秋,以春秋大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历史上对春秋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评价。从这个细节能够反映出,关羽对待刘备称帝的行为,有着很大的看法,关羽认为刘备背弃最初的承诺。

按道理来讲刘备是汉朝宗室后裔,条件允许的话,完全有承继汉朝江山的资格。关羽为何要反感?因为关羽的推测十分正确。虽然关羽是公元220年去世,刘备是公元221年称帝(曹丕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禅位),汉献帝从皇帝位上“辞职”后,直到公元234年才去世,也就是说汉献帝有14年不做皇帝的时间。

汉献帝虽然不再做皇帝,但他还健在。刘备不是想办法迎立他,而是火急火燎地跟曹丕比赛谁先称帝。充分说明刘备想要称帝的想法由来已久,只等关羽一死。

所以,此前关羽对刘备早已失去信心。从他生前的活动轨迹便能看出,一直活动在荆州,很少回成都面圣。最后,襄樊之战时,关羽周围的蜀军没有一人出手援救,完全都是刘备的授意。原因是关羽想要破坏大家“从龙旧臣”的好事儿。

荀彧“忠汉不忠曹”

有人说,荀彧是三国真正的第一谋士。若不是他搞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曹操不会那么名正言顺地号令群臣,搞得荀彧像是曹操的爪牙一样。这样的认知实在有些冤枉荀彧,因为荀彧给曹操提出的观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希望曹操能够辅佐汉献帝讨伐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割据势力。

不幸的是,荀彧一片向汉的忠心沦为曹操利用的工具。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荀彧传》原文记载:

方时运之屯遭,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翻译过来是说,荀彧之所以帮助曹操,是想借助曹操的兵马,实现匡扶汉室的愿望。他才是真正的“降汉不降曹”,老臣的用意真可谓用心良苦。有时候天不遂人愿,荀彧遇上跟关羽同样的状况。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与主公有着强烈的冲突,曹操和刘备属于一路人,念兹在兹想要称帝。

不但如此,荀彧自幼天资聪慧,有着“王佐之才”的美誉,他曾力谏曹操三条策略“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起初,曹操迫于形势的需要对他虚与委蛇,主仆二人合作还算愉快。

最后公元212年,曹操向汉献帝索要“国公九锡”的最高人臣规格,引起荀彧的极大不满,他愤然上书要求曹操应该“守退让之实”,双方的矛盾白炽化。随后,曹操赐荀彧一个空饭盒,暗示荀彧服毒而死,一代忠心汉朝的老臣从此陨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以后,英雄所剩几人。纵观整部三国历史,众多有头有脸的历史人物中,真正能够配得上“忠义”二字,不过是“万人难敌”的关羽和“王佐之才”的荀彧,剩余大部分人仅仅为自私自利活着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