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爱叫“过年回家包饺子”
有种爱叫“过年回家包饺子”
时间的车轮飞速转动,眨眼功夫又到春节了。
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有种爱叫“过年回家包饺子”,深有同感。我就喜欢过年这几天,尤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块儿包饺子的幸福时刻。说说笑笑,聊聊过去一年的成果和趣事,谈谈来年的计划。伤感的事都不要提了,享受下没有压力完全放松的天伦之乐。
小时候过年是和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家一起过,人多特别热闹。过年包饺子不用我们小孩儿,都是奶奶,大娘和我妈三个女人包。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累得大娘和我妈腰疼,但脸上都洋溢着笑。爸爸和大爷他们担水劈柴;我们小孩儿就在外面疯跑,打闹,放鞭炮,大人们也不会熊孩子了。
初一早上的饺子是素馅的,初二是肉馅的。我家的习惯是男人不下厨房,但初一初二下饺子的火必须是男人烧。奶奶讲初一吃素饺子,一年里素素静静的;女人们劳累一年了,男人早上烧这两顿火就算干了一年的家务活。这都是我家祖辈不成文的传统。
那时候过年起得特别早,四五点钟就起床下饺子了。我们小孩起得稍晚点,睁开眼,炕头放着一碗饺子,那是爸妈端来的。穿上妈妈放在炕头上的新衣服就跑去奶奶家吃饺子。炕头上放的那碗已经凉了,大人们会把饺子热在锅里。老家的风俗是过年起床晚的孩子炕头不能空着,不吃也得给孩子放碗饺子。
我们吃完饺子,就跟着大点的孩子呼呼喽喽地全村转着拜年去。
一大帮孩子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挨家挨户地串。前面的人喊着“爷爷奶奶,大娘大爷拜年了。”后面的人还没进门就后队变前队出来了。那家大人赶忙追出来,手里抓着花生瓜子糖块之类挨个孩子分。一圈下来,天也大亮了,衣服兜里也都满了,头也没磕几个。
奶奶爷爷去世后,我家和大爷家就各自单过年了,那时候我们也大了。还记得一次和面和少了,又和了一点还是少,气得母亲不停唠叨:“都说是过年剩下面是来年粮食多,剩下馅是钱多。”我爸爸说:“闺女,去,把面袋子搬来倒上半袋子都和上。”我和妈妈都笑了。我妈说我爸就会和稀泥不干活。我爸说:“这不是给你们沏茶倒水地伺候着了么!”
结了婚,婆家的传统和娘家稍有点不同。婆家初一初二都吃肉饺子。婆婆说,饺子吃肉馅的,一年里日子肉嘟嘟的,厚实。婆家干活是男女齐上阵,婆婆也讲究剩面剩馅的论调。每年的面大都是我和,婆婆说:“一口人一碗面,咱家8口人,你掂量着来,碗可满可浅。”嫂子剁馅,我妯娌两个配合还挺默契,每年馅或面都差不多。婆婆拍手,“俺这两个媳妇没得挑!”
包饺子时,公公在一旁也是茶水糖果的伺候着。公公耳朵背(家乡话:就是聋)的严重,我们边干边唠,说到高兴时就“哈哈”笑起来。公公就会凑上来问,你们说的嘛啊?这么高兴?我们会大声地再说一遍,公公连听带猜的明白了,也笑。婆婆这时会说,“聋着个耳朵还挺好奇。”我们又笑,公公问说的什么又笑?婆婆说:“说你沏的水好喝,买的糖甜。”我们又笑,公公也跟着笑。
包饺子时婆婆都会包几个放花生米的,说谁吃着谁有福。我们也会在熟睡的孩子枕头边上放上一碗饺子。都吃饱了,间饺子时,婆婆看着鼓鼓的饺子会说,谁吃这个,这个肚子大,准有花生米。我们总会在婆婆忽悠下多吃几个。其实都知道有福没福不在吃没吃着有花生米的饺子,就是一家人图个乐呵。
年初三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初六七一般都上班了。每年我们离家时婆婆都伤感,“没过年时是天天盼着你们回来,你们回来像家子人家。几天都走了,就光剩两个老家伙了。可是有什么法呢!不走又不行,得过日子啊!”
年,一年年过去;爱,一代代延续,祖祖辈辈的足迹重叠着。哪怕远在天南海北,都会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一家人平安团聚,尽情享受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温暖时光!
作者简介:范凤仙,笔名:一凡。山东德州人,70后,不喜欢说话,喜爱文字。每日行走在文字里,自得其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