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 新瓶装老酒,老酒香依旧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苏东坡吃蝙蝠    难忘东山岛

退彩礼    一位少时邻人

新瓶装老酒   老酒香依旧

——打探刘茁松的“生活美学馆”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衡阳才子刘茁松,1963年生人。20岁毕业于武汉大学。当年进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近两年,参与了《茅盾全集》前十卷的编辑。1984年底回故乡湖南,在大型文学丛刊《芙蓉》任编辑。之后调入湖南文艺出版社,以其人生二十年的大好时光,全身心地投入国家项目——总字数2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历代辞赋总汇》的统筹与编辑,创下业界之最,也写就其编辑生涯的万丈灯火。

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  刘茁松先生

近年来,刘茁松先生又在踌躇满志地开始打造他富有创意的一个图书推广项目——“生活美学馆”。短短几年,这个旗下推出的新书已有五种。包括从台湾引进的生态文学获奖作品阿宝的《讨山记》(该书被评为新华网年度好书)、北京作家施亮的饮食文化散文集《吃的风度》以及我这篇小文将要谈到的三部由名家所编的多人散文集。

其一为汪曾祺主编、施亮补编的《知味集》,其二为吴祖光编、施亮策划、刘茁松补编的《欢笑微醺的饮者》,其三为袁鹰编、施亮策划、刘茁松补编的《欢聚一谈的茶客》。

《知味集》是汪曾祺先生1990年应中外文化出版公司之约,由他亲自出面约稿并选编的一本名家谈美食的散文集,这一年的12月由该出版公司出版,汪先生很用心地为书写了序和后记。相隔二十七年后,由施亮补编新版的《知味集》仍沿用原书名,保留了汪老当年选编的所有文章,只是在体例上稍有变动。其亮点是添补了新的文章共三十一篇,使得全书的容量加大了将近一倍。新补的文章中包括汪老探讨饮食文化的四篇代表作:《吃食和文学》《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还有孙犁先生谈吃的两篇短文、张中行先生写早年民国食物的小品三篇,以及李国文、赵大年、王跃文、赵珩和汪老哲嗣汪朗等多位作家浸染乡风民情的美食新章。

《欢笑微醺的饮者》是吴祖光先生受中国酒文化协会的委托,组稿选编的一部专门谈酒的美文,作者阵容也是荟萃了文化界的诸多名流。1988年5月由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了第一版,初版书名为《解忧集》。2019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是第二版,书名做了更动。与其同时推出的《欢聚一谈的茶客》,初版时的书名为《清风集》,是由袁鹰编选的一本茶文专集。199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的初版。这两本书的新版均由施亮担任策划、刘茁松先生担当补编。编辑的路数也是尽量保留初版的原汁原味,在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补添了若干名声相当的作家的新作。

这三部书从原版到新版,时间跨度已有了二三十年,当初印行时也都印数有限(据知《知味集》首印仅三千册),而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却是与日俱增。许多老作家的文章就好比一坛坛陈年老酒,摆放的时间愈久,品尝时愈发觉得醇厚。

茁松先生意欲打造的“生活美学馆”,我以为是契合了读者心理,同时也切合了图书市场的实际。这几部书属于新瓶装老酒,而老酒自有它无可替代的号召力。“生活美学馆”,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不搞泛泛而谈、玄而又玄的花架子,走的是一条接地气的以阐释“民以食为天”为己任的大众生活路线,用汪曾祺的话说,就是“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茁松先生试图把这条路走出愈来愈大的动静呢。

2020年3月11日于南京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