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中药的你煎药方法对了吗?中药不起效,有可能是方法没用对
中医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但是由于其煎熬方法费时费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利,免煎颗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它是否真的那么好呢?小倒霉蛋认为不然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学古籍《医学源流论》中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所以中药煎药方法也是很讲究的。 在西医没有传进国内之前,全靠中医在拯救国人的性命,除了医家精湛的医术外,中药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中药到底是如何发挥药理作用的至今也不完全清楚,既然不清楚,那又该怎么办呢?如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或找到具体治疗靶点呢?如何更好地在满足当今人们便利需要的同时又能有效发挥中药作用呢?随着研究深入,终有一天会向大家阐释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错不了!
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煎药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用什么煎?
一般来讲,砂锅是最适宜的,因为砂锅性质稳定,传热慢,受热均匀,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煎出来的药效最好,而且价格便宜,自古以来均使用它。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选择瓦罐、陶瓷锅,但最好不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样煎出来的药效果不好,且还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怎么煎?
【煎药前需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先用冷水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析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0.5-1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2小时。有些种子类的药还需打碎之后浸泡,比如牛蒡子。特别注意的是中药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液变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煎药水量很重要】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使用洁净水就可以。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总和。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为宜。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需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煎药方法】
将加好水的中药先用大火(武火)烧开沸腾后,改用小火(文火)慢熬,每副药煎熬2-3遍,然后将每遍熬出的药汁倒入盛器中混匀服用。不同的药物小火煎熬的时间不同,具体如下:
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小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三煎与二煎时间相同。
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小火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注意!!某些特殊中药的煎熬方法又不同哦~】
『先煎』:金属矿物类或有毒类药物要先于其它药材大火煎煮30-4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再加入其它药同煮。同属先煎药物可以一起煎。
比如:金属矿物类:生石膏、生磁石、代赭石、紫石英、白石英、浮海石。贝壳类:珍珠母、瓦楞子、海浮石、鳖甲、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紫贝齿。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附子、川乌、草乌、生半夏、生南星。
『后下』:一些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如鱼腥草、肉桂、沉香及大部分解表化湿药);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易破坏(如大黄、番泻叶、麦芽、钩藤等)。这些药物宜后下微煎,待其他药煎煮一定时间后,再纳入这些药物同煎(一般为最后的5-10分钟)。作泻下通便用时,生大黄、番泻叶甚至不需要煎煮,直接开水浸泡就行。
『包煎』: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纱布包煎。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附绒毛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如旋覆花、枇杷叶、辛夷花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与其他药同煎易于粘锅、熬焦,或粘附在其他药渣上,造成药材浪费。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和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附,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入水即化如芒硝,以及羚羊角、三七粉、沉香、朱砂等药,宜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3. 怎么服用呢?
煎好的药液滤出后混匀,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每剂药宜服用3-5次。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尽量不超过7天用量。对于代煎,建议各位有时间尽量自己熬药,用心出品,效果说不定更好哦!!
【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选择
温服:大部分汤剂需温服。服时应振荡,以免产生过多沉淀被抛弃而影响实际用药量,造成浪费。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热病用寒凉药,患者想饮冷,可凉服。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治疗寒证用温热药需热服。特别是祛风寒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时,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要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用,病情严重者,可隔4小时服药1次,或者少量频服。呕吐患者服用应小量频服。
【服药的时间】:
饭前还是饭后服,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可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泻下药应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