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成​ || 58年前的汲县二中分校

58年前的汲县二中分校

□杨孟成

汲县二中,位于卫河桥北严光街南口,殊不知50多年前,二中还有所分校,设在唐岗吕祖阁后边,校舍是大办钢铁下马后遗留的工房,三排平房:第一排教室,第二排男生寝室,第三排老师办公室和女生寝室,东面有间大灶食堂。1962年我在那里上初一,不过二中分校仅存在了我们一届就撤销了。

听老人讲过吕祖阁的故事,说残暴的潞王封住在咱们卫辉,因思念远在北京的母亲,便命令老百姓修望京楼登高望远,期望看到北京、看到母亲,修啊修啊,潞王就是望不到,一个慈悲为怀的道士,体恤民间疾苦,连夜让人在城外北郊,搭建起了这座类似皇宫的建筑,即吕祖阁。早晨道士佩长发坐在阁上梳头,潞王望到了,误认为那阁就是皇宫,梳头的道人是他的母亲,遂令望京楼修到现在这么高为止,民工百姓才解脱水火。我在分校上学时,赶过吕祖阁的庙会,吕祖阁是三层纯木结构的庑殿造形,破旧不堪,上悬匾额写着“白云阁”三个大字,当时我纳闷,人人皆说吕祖阁怎么写着白云阁呀?赶会的老婆婆磕头烧香,但并无人干涉,院里也无人管理。我进到吕祖阁,通上二层的木梯已经腐朽,出于对神秘古阁的好奇,我战战兢兢顺木梯爬到二楼,上面木地板,一走乱晃随时会塌,我吓出一身冷汗,赶快下去,再无探秘的兴致。有个通向西边小院门旁,镌刻一副楹联,寺庙里的楹联大都深奥难读,而这副浅显上口,因而过目不望: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分校东北边是著名的卫辉八景之一的“黄岗牧唱”。农田里一座突兀的岗丘,上面不长庄稼,野草稀疏、矮树,刨开泥土可以挖到颜色灰白,类似石头比石头软的泥块,叫石头粉,用水泡成糊能代替肥皂洗衣服,课外活动我和几个同学常去挖,星期六带回家让俺妈洗衣裳。

分校距离汲县县城的小本部有6、7里路,学生上学需要住校。当年我13岁,从小和父母生活长大,十分单调,现在离开家庭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耍,新鲜的生活让人憧憬向往。也许那是最原始的贵族寄宿学校哩。男生寝室是两排大通铺,门口一张床板放置碗筷牙缸。那时物资匮乏,冬天学生从家带来的只有一条薄被,许多人连铺地(褥子)都没有,夜里睡觉棉袄棉裤都盖在被子上仍然冷。有的同学合作“打老统”,两人钻一个被窝,被子一条盖一条压风,抱团取暖。寒冷冬夜进被窝虽然难进,一旦暖热,就成了幸福温巢,难舍难离。起床尿尿极不情愿,有的学生憋尿,梦中慌不择路找厕所,喜出望外急忙撒尿被窝却湿了。记得两个尿床的男同学,为争地方晒被子竟拳脚相向。冬季晚8点就寝,8点半熄灯,熄灯之前男生寝室喧闹一片,大家在床上蹦跳戏闹,熄灯铃后立即安静,因为老师要查铺。喧闹变成窃窃私语,挨着我睡的同学会讲故事,三英战吕布、武松打老虎……“喷”得津津有味,他不喷了我们还会晃着他乞求“再喷点,再喷点。”分校吃饭,县城户口的同学拿粮票买饭票,在学校食堂吃;农村户口的同学没粮票从家带干粮,晚上或者半晌,饥肠辘辘,城市同学们往往用粮票换干粮吃,曾有个同学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一个月的粮票换光了。

近60年过去,二中老师的名字,我只记得两位了,因为对这两位的名字印象深刻。记得那年学校举办迎春灯谜晚会,有位老师出了两条谜语,均打人名,一条是“头上长疮脚底板流脓——离心远(李鑫源老师)”;另一条是“大食堂的米汤——老泻(谢老师,泻,方言稀的意思)”。谜底曝光后大家鼓掌叫好,太贴切太幽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