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沙丘》视觉语言

这是一部史诗性的科幻神话,它将狂热的科学幻想与中世纪的高冷逼仄精妙地混合了起来,甚至并置在一起,令人思绪万千。影片中一些未来世界里天主教装饰时隐时现,其中斗牛的图腾反复出现,从石碑上的浮雕到高悬在领主上方的莽撞的牛头令人感到不安。它们暗示了文明和野性两个独立且相互交织的永恒主题,以及将与不可预测的对手进行战斗的联系,还让人联想到了古老的西班牙殖民者。

电影《沙丘》中的牛头造型,图片来源:网络

该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101911年,此时的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演进和竞争,最终统治了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但在经历了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大战的浩劫之后,人类开始果断终结人工智能科技的无限制运用。自文艺复兴以来,一路走低的宗教和巫术再次登上舞台,人类步入一个高科技低文明的特殊时期。于是在宇宙级别的空间地理范畴内,科技与巫术并存着。文明人类掌控了技术,野蛮人则一如既往地仰仗着大自然的伟力去维持生存,去对抗入侵。

《沙丘》中的厄崔迪家族、哈克南家族、皇室、弗雷曼人,图片来源:网络

在《沙丘》展现的未来星际文明中,皇帝、贵族、战士、奴隶继续纵向地构建着未来世界的社会结构,而帝国与土著、文明和野蛮则对称于这个轴线的两侧。这部电影虽然只是宏大叙事的开篇之作,而我已经在推测这部未来幻想史诗的结局了。我预感到在这场虚拟的文明和野蛮对垒中,最终仍然艰难地屹立在擂台上的是我们普遍不看好的“野蛮人”,尽管它伤痕累累。

这部电影精湛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国家或部族彼此之间征服、权力之间的游戏、奴役和反抗的永恒冲动与不息的轮回。同时它还无情地影射着当下,从过去的殖民主义时代到海湾战争和反恐战争。“沙丘”中文明人洗劫沙漠资源的主题,暗示了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操控和剥削。这场“文明间冲突”的大戏是由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摄影师格雷格·福莱瑟以现代战争电影的视觉风格为基础演绎而成的。这场冲突是由财富的争夺驱动的,这让大家联想到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中,人们熟悉的星际权力的斗争。无论是片中正面描述的厄崔迪家族,还是反面的贪婪的哈克南家族,他们的本性在银河经济中是无关紧要的,无论他们持有什么样的道德立场,都必须遵循那个世界的规则——太空资本主义。

电影《沙丘》中哈克南家族与皇室军队集结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自    然

《沙丘》不仅仅是一部视听大戏,它也具有某种寓意深远的壮丽史诗。它提出了一系列亘古未变的问题,如:国家、部族、集权、封建、宫廷、家族等名词概念,还有一系列的动词,如:战争、统治、奴役、忠诚、背叛、入侵、掠夺等。除此以外,还涉及到了许多当下的概念,如:资源短缺、星际政治、超越时空、人类与自然……

电影开头一句台词引起我的注意,厄崔迪公爵告诫即将奔赴新的星球领地的儿子保罗·厄崔迪时说道:“在我们这里,依靠的是水和空气,在厄拉科斯星球则要学会运用沙漠的力量”。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叮嘱,实际上暗喻了大自然无比的力量,也似在告诫观看银幕的人们应当对大自然保有敬畏。

故事背景虽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铺陈开来,动不动就是星际穿越,或者各种太空飞行器起飞和降临,看得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宇宙只是一个空间范畴,星际关系影射的是一直存在于地表的国际政治关系。人类在地表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星际关系的一个原点,宏观的角度这几乎是一个从平面到空间的过程。但在我看来,宇宙只是自然的一种样式。不同的环境也是如此,无论是厄崔迪家族所在的理想栖息地,还是费雷曼人所在的被荒芜沙漠覆盖的厄拉克斯星球。自然实在是不可描述,它当是汇集一切初始形态的总和,它又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物像的他者。它无处不在却难以琢磨,它是决定着一切最伟大的无形力量。

卡拉丹星球拍摄地,挪威Stadlandet,图片来源:网络

厄拉斯科星球拍摄地,阿联酋,图片来源:网络

卡拉丹星球拍摄于挪威的Stadlandet,厄拉科斯星球的场景拍摄地选在阿联酋。环境迥异的两个星球塑造出不同思维、不同着装、不同举止的人们,因此我们惊讶地发现自然不仅塑造了环境,还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电影对沙漠形态穷形尽相的表现可谓动用了一切手段,宏观俯瞰视角下死一般沉寂的沙漠,透过漂浮着微晶空气介质的平视,混沌激荡的沙尘暴中随波逐流等等。分别带给我们审视、透析、沉浸的从认知到感知的深入认识。

电影《沙丘》中的沙虫造型,图片来源:网络

400米长的沙虫也不例外,它虽为怪兽,却又是沙漠的守护之神。它从恐怖的传说开始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出现在沙漠的尽头,由远及近逐渐展现出其令人生畏的形象。在沙海中翻腾着兴风作浪的沙虫,如此暴虐,可以吞噬从肉身到钢筋铁骨的一切,这货几乎就是沙漠里风暴的化身。当逼近中的沙虫亮出那长满长须涡轮一般的巨口,仿佛一只没有瞳孔的死亡之眼,这形象又让人想到海中的巨无霸长须鲸,它俨然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

沙漠的环境中,沙漠的影响无处不在,炎热、干燥、尘埃。它既是固态的,如风化中的山体、岩石,还有一座座人工建筑的堡垒。它又是流体的,风是沙子流动和生产的动能,正因如此沙漠从来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形象。沙尘暴是沙海中的巨浪,它可以瞬间湮没沙漠上的一切痕迹,更是具有毁灭性的心理作用。电影通过特效制造出如同海洋一般的沙漠。除此之外电影还努力营造出了气态的沙,被称为沙屏的镜头处理不仅为画面蒙上一层棕色的基调,其间更是漂浮着晶莹的微尘。

因此《沙丘》不仅极为逼真地描绘了沙漠的极端和严酷,也像一首关于沙漠的多声部的赞美诗歌,在中世纪教堂一样高耸的空间里混响,在广阔无限的沙海上飞扬。

电影中的艺术与设计

“沙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以伦比的超现实主义景观画面,这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这方面的突出让我忽略了它的剧情,就像在斯卡拉剧院看歌剧,虽听不懂台词却会沉醉在其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和那些经典传唱的咏叹调中。这部电影所创造的视觉艺术特征除了具有象征、隐喻、假借等手法,所有的细节都得到了现代设计方法的支撑,并和超现实主义美学进行了大尺度的结合。甚至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理想全面性主导了其文学、故事情节和景观画面。而该电影的美术设计完美地应和了这一深刻的立意,从而生动具体地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美学的特质,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运动的精神性。

电影《沙丘》中的飞船造型,图片来源:网络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比利牛斯城堡(The Castle of the Pyrenees)》,1959,200×145cm,图片来源:网络

该片美术设计对科幻小说的奇特世界的营造,首先在于对荧幕上有限的色彩范围的控制。在黑暗的宇宙空间背景之下,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的颜色严格的恪守着灰色和米色,无论是宏大森严的宫殿还是一望无尽的沙海,其色彩处理柔和而单一,整体上营造了一个梦幻一般的场景格调。

电影《沙丘》中厄崔迪家族飞船降临卡拉丹星球,图片来源:网络

有媒体称这是一部“设计师必看的电影”,对此我也深表认同。因为这不仅是一部科幻想象力和视觉表达相结合的电影,更是一部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意设计饕餮大餐。

这部电影对设计价值的鼓吹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设计领域的各个门类的协作终于成为人类塑造社会、完善自身、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智慧。在方法上涵盖了空间、实体、图案、色彩,在门类上囊括了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而这种观念又得到了美术设计方式的大力支持,这无疑是想象力和造型能力相拥的一场酣畅淋漓的交合,生成无数熠熠生辉的结果。

电影《沙丘》中的飞行器,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的宫殿及室内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的服饰,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的服饰,图片来源:网络

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每一处空间和每一个道具的亮相都令人砰然心动。那一艘艘巨大且造型各异的飞船、一架架机敏的仿生飞行器、还有袖珍的猎杀镖都是工业设计领域胆大妄为的构思;而那一座座气势恢弘的宫殿空间,沙漠中那片风尘仆仆尽带沧桑的香料生产工业区,还有土著人栖身的隐秘洞穴,也都包含着自然意识、历史意识、宗教意识。服装设计也同样展现了设计师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篇中那一队降临的颁布圣谕的使者,仪杖和着装都带有浓郁的天主教气质;厄崔迪家族宫廷服装是历史残余和未来演化的形态,其上中世纪的威严和工业时代的时尚依稀可辨;蒸馏服在概念上的阐释让我们对人类在沙漠生存暂时摆脱了疑惑。姐妹会女巫师一行出场的黑色罩袍和面纱,让那一具具游魂一样的躯体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精力旺盛的美术设计师们连园丁服都没放过,遮阳的斗篷设计像一片雨大的荷叶,巧妙且生动十足。

电影《沙丘》中的猎杀镖,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姐妹会出场的片段,图片来源:网络

《沙丘》的视觉设计不仅是多层次的,甚至不经意间影射了诸多艺术史中典型性的作品。如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未来主义风格的雕塑,克里斯托弗的装置作品“Package 1969”,更不用说汉斯·鲁道夫·吉格尔(H.R.Giger)那些充满黑暗气息的绘画作品了。而这部宏大制作的电影,从头至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超现实主义。这种印象是由画面风格、诗性独白、实验性的电影音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电影《沙丘》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布面油画,162×128cm,1793,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公爵夫人等候姐妹会的造型,图片来源:网络

克里斯托弗(Christo), Package(Grand Empaqutage Noir) , 1969年,图片来源:网络

吉格尔(H.R.Giger)为佐杜洛夫斯基执导的《沙丘》创作场景概念图,1970年,图片来源:网络

吉格尔(H.R.Giger),《拼写2(The Spell II》,亚克力和墨水,1974年,图片来源:网络

科幻电影与超现实主义

法国先锋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在 1917 年上演的一部戏剧的序言中率先创造了的“超越现实”的概念,到了1924年,安德烈·布勒东在他的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中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纯粹的心理的无意识不自觉行为,通过它,人们以语言、书写或任何其他方式表达思想的运作方式。是在没有理性控制的情况下,在所有审美和道德规则之外的思想。”许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直觉和潜意识作画或书写来从他们的无意识头脑中解锁想法和图像,如作家布勒东。其他人则想描绘梦幻世界或隐藏的心理,如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等。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记忆的永恒》,布面油画,1931年,图片来源:网络

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工厂景观的几何构图》,布面油画,1917年,图片来源:网络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Le déjeuner près du pare, 1928,图片来源:网络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大玻璃(Le Grand Verre)》,油、清漆、铅线、两块玻璃,277.5×175.9cm,1915-1923年,图片来源:网络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擅于从神秘主义、古代文化和土著艺术和知识中汲取灵感,作为想象替代现实的一种方式。以往的科幻电影多在于表现科技发展对人类意识的开发。巨型的物像是造成超现实心理感受的一个重要元素。“沙丘”中不止一次的电影中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景观图像,比如那些悬浮于空中的巨型飞船简约又非常有质地的形象,它们深沉的剪影和其俯视下的大地极丰富细微的隆起形成的对比令人震撼;几艘小型的飞行器从这些母船几何形的洞口飞出,开始只是几个小亮点,随着空间距离的改变和镜头的挪移,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经过缜密设计的完整形象……;一场戏中,哈克南国王的硕大头颅从一片浑浊的沼泽似的药液下缓慢的浮现。另一场戏里,黑色的海面突然呈现出不安的波动,紧接着一个如山体一般巨大的船身从海底升起。

电影《沙丘》中的飞行器,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沙丘》中的哈克南国王,图片来源:网络

该片一共制作了两千多个视觉特效镜头,它们通过连续的镜头转换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于整个电影画面的图式语言都是超现实主义意味的。这种图像令人在观演的过程中产生一轮一轮的惊觉,使自我的意识游离在个体和环境之间,无法安放,难以自拔。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的早期,是指从1924年到二战期间由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 领导的艺术、知识和文学运动。它旨在彻底改变人类体验,它平衡了对生活的理性愿景与主张无意识和梦想力量的愿景。这场运动的艺术家们在意想不到的、离奇的、被忽视的和非常规的事物中发现了神奇和奇异的美,他们工作的核心是愿意挑战强加的价值观和规范,并寻求自由。

左图: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 ,编辑 René Henriquez,图片来源:网络

右图:安德烈·布勒东《什么是超现实主义?(Qu'est-ce que le surréalisme?)》,封面插图由艺术家范·盖尔德(Van Gelder)绘制,图片来源:网络

这场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和艺术表达方式的解放同时,也意味着寻求政治上的自由。于是不可避免的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艺术家终于转向政治激进主义者。

自成立以来,与超现实主义相关的思想和艺术一直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传播、接受和重新构想。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已被改编并被认为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相关,使其能够通过多种声音来表达。

我以为科幻是科学理性的知识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科幻电影则是内容和形式上双重的超现实主义倾向。所以科幻电影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同寻常的,一方面它要符合科学性常识,另一方面又要依靠散漫的想象和放任自流的意识生产情节、场景、图像。大众在意常识,总是对叙事中的细节穷追不舍,耿耿于怀。精英却在意表现中的细节处理,他们希望能充分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精神魅力。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阿恩海姆乐园(The domain of Arnheim)》,1962,图片来源:网络

超现实主义永不落幕

“沙丘”是一部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了新的图像时代工业化的艺术所达到的新高度。市场和专业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甚至于走向两个极端。许多人认为“手游”盛行的时代,人们早已厌倦了这种视觉特效和打斗情景。但是我认为不能简单将其归类于电脑动画日新月异的工业产品,因为超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无法言说的魅力,这是提醒人类保持和尊重直觉的意义。

布列塔尼说,“在对数百年理性主义造成的思想过程的贫乏和贫乏的强烈反应中,我们转向了奇妙的事物,并无条件地提倡它。”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Black Flag,1937,图片来源:网络

超现实主义的许多原则,包括强调无意识、语言的实验性使用和现成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它之前的达达运动中。起源于瑞士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运动是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来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

达达主义影响了之后的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艺术,但真正造成全球性影响的是超现实主义,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家、诗人和导演,如画家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达利,摄影家曼雷(Man Ray)、布列松,导演杜拉克、希区柯克等。此外它影响持续,自诞生以来轰轰烈烈存在着、发展着,不觉已经接近一个世纪之久。并且看起来仍然方兴未艾,大众对此也乐此不疲。其影响的范围遍及文学、诗歌、绘画、图片、电影,空间地理方面则是全球性的,从始发地欧洲到美洲,再漂洋过海来到文化更加多元化的亚洲。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The voice of space,1928,图片来源:网络

曼·雷(Man Ray, 1890-1976),《伊西多尔·杜卡斯之谜(The Enigma of Isidore Ducasse)》,1920,图片来源:网络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由此超现实主义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从而使得这种“胡思乱想”式的革命取得了一种合法性身份。进而鼓励更多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表达。超现实主义一直在我们身边,它是一种新的方法论,不断通过新的文学,新的绘画,新的影像带给我们惊喜和启发。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The domain of Arnheim,1938,图片来源:网络

荷兰鹿特丹的博曼斯艺术博物馆有一个经典性的关于超现实主义文献展——“超现实的震撼”(A Surreal Shock),2019年我曾拜访过此地此馆,并诚恳地邀约此展来中国巡展。这个文献展的内容组成是饱满的和丰富的,共计182件文献和艺术作品,内容涉及到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除了绘画、装置和手稿作品外,它还包括了许多稀有书籍、期刊和超现实主义运动领袖的宣言。我希望中国观众能够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献,以此感受这场运动和这段历史。对于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民族,应当认真审视发生在异国他乡的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想象力腾飞构建理论的支架。

超现实主义试图排除理性,希望永久地更新艺术,创造一种诗意的震撼。它的存在使得艺术和设计的创造活动中,诗意和神秘成为一种信念,最终抵御着科学和理性偏执导致的乏味。超越现实的景观梦想是所有从事艺术和设计工作的一个执念,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振奋自己思想飞翔的翅膀。超现实主义不仅是电影中非常钟情的镜头手法,甚至成为某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其中科幻片更是达到了超现实主义的高峰,而“沙丘”这部电影无疑是一座群峰拱卫中的巅峰。

高惠君(中国),《南海一啸图》,布面油画,程昕东收藏

Gao Huijun (China),A Roar in the South China Sea,Oil on canvas,400 × 200cm,2007-2008

因此,电影特效引起的视觉反应是电影《沙丘》视觉艺术的表象,超现实主义才是内在的美学支撑。

苏丹 2021/11/02凌晨


感谢:

程昕东提供的帮助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