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泰州往事回忆-茶水炉子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茶水炉子。
小时候,家里都是烧炭炉子,烧煤饼,煤饼是定量供应的,家家有个煤本子,每个月去买煤,本子上盖上戳,可以少买,不能多买。因为煤比较珍贵,所以很多人都不在家里烧热水,而是到茶水炉子去买热水,一分钱一暖瓶,又经济又方便。
茶水炉子是私人开的,那时候虽然很少有私营经济,但茶水炉子,修鞋补锅,炸炒米卖猫耳朵这些行当,还是私人的。
从我家出来往北,走到五一路,往西,快到中山塔的时候,路南,就有个茶水炉子,我们打水,就去那里。
茶水炉,在江南也叫老虎灶,方方的,高高的,下面烧煤,添冷水的地方高出来一块,出热水的地方是个圆圆的口子,平时盖着,有人来打水了,茶水炉老板就开盖,舀水,通过一个大漏斗,将热水注入暖瓶,听声音,由深沉而尖利,就知道水满了。
后来改为茶水炉子的侧面装了一排水龙头,水龙头上裹上纱布,防止水溅出来烫伤了人,打水的人,自己打,茶水炉老板的工作量一下子减轻了很多。
早上去打水,经常会看到烫长鱼的。泰州人管黄鳝叫长鱼,卖长鱼的,要先用热水把长鱼烫一下,然后卖的时候用类似牙刷柄磨薄了的工具,划长鱼,肉归肉,血归血,头,骨头和内脏去除。因为用热水多,所以都到茶水炉子来买热水,现买现烫。类似的还有下午卖凉粉的,也是从茶水炉子买热水,现场就制作凉粉,先把绿豆粉或山芋粉用冷水调好浆,放在小缸的底部,然后将滚开的水,注入缸中,调匀,白色的浆就变成了透明的且发淡绿色的凉粉了。
茶水炉由一对中年夫妻经营,儿女们偶尔也帮忙。老板红黑面膛,大嗓门,好酒,每天从中午就开始喝,晚上接着喝。一张矮矮的小桌子,一张矮矮的小凳子,往人行道上一摆,一个人就开喝了。有人来打水了,就招呼一下,收钱或收筹子,忙完了接着喝,往往就一个菜——咸菜,不是萝卜干那样的咸菜,是长得像大青菜那样的菜腌成的咸菜,清明后,蚕豆上市了,则是蚕豆烧咸菜,显得丰盛了一点,很少能见到荤腥。后来改革开放以后,菜变成了两个甚至三个,什么药芹炒肉丝,茨菇烧肉,红烧鲫鱼之类,也会不时见到了。
想必那段时间,是茶水炉子生意比较好的时候,价格也一路上涨,由1分而2分,由2分而5分1角……但再后来,打水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茶水炉子也关了。
茶水炉子,曾经跟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相关的茶水炉子,终究还是无可奈何的变成了一个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