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湿证论(下)湿温学说精要、详解加减木防己汤】

从仲景麻杏苡甘汤获湿喘灵感


有一次,治疗一位徐姓患者,48岁,其证为喘重咳轻,痰多而难出,咳逆倚息不能卧
切其脉浮濡,视其舌苔则为白腻。
余胸有成竹,一见而认为湿喘。用甘露消毒丹治疗,但事与愿违,患者服药以后而无效可言,对下一步棋则如何走也?
自念仲景治喘首推麻黄,如青龙、麻黄等方,然皆未言治疗“湿喘”。而且湿邪恶又有麻黄之禁,令人奈若何耶?
于是我检索《金匮要略方论》在论湿门中,载有“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我从此方治疗风湿在表,悟出了湿温羁肺作喘的治疗方案。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禁拍案而起曰:“治疗湿喘非麻杏苡甘汤而莫属也。
麻杏苡甘汤组方之妙,在于麻黄一味,仅用半两,不在于多,又经汤泡,义在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法也。佐以杏仁、薏苡仁利肺气导湿浊,使从三焦而出。

夫肺不宣,则三焦不利;三焦不利,又可使肺气不宣。所以一开一降,一宣一利,妙在清轻,玲珑透剔。
一经深思,弥觉妙义无穷,方虽古而治犹新,“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昭然成立。
在湿温学中添了新鲜空气,谁云“继承之中而无发展也?”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中,毅然加入麻黄2g,先煎去上沫。徐媪改服此方,凡3剂则喘平人安,痰清气爽,快然而愈。
从此以后,何止千百病人,依法而效,篇幅所限,恕不多举。
湿温学说的精要之处
我认为《温病学》中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湿温学说”,湿温最杂,而治法最难
在辨证论治中写的精义横生,极见功夫。为了由博返约,举一反三,应首先揭其湿瘟为病之特点,计有四项而与众不同:

1、湿为粘腻之邪,而能使气机不利;
2、湿邪发热,身热不扬,日晡则甚;

    3、湿热伤人,身重酸楚,懒于活动;
4、脉来浮濡,舌苔白腻。歌曰:
湿温苔白脉来濡,胸满脘胀不欲食;
发热不扬身酸楚,四大特点辨证时。
治疗湿温虽有上、中、下三焦之不同。其中代表方剂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为治疗湿温的名方代表。
抓住这一核心,便能冲锋陷阵而建奇功
详解加减木防己汤
湿温病浓缩到以上的程度,还不能说一了百了。还有一张名方叫做“加减木防已汤”,能治疗“湿热痹百发百中,必须一提。
加减木防已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他说:“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已汤主之。”
暑为热邪,“暑湿痹”即是“湿热痹”的代称。加减木防已汤,是治疗湿热痹的一张名方。
自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世医家,遵经重道,咸宗其论,论治痹证莫不以风寒湿三气为先
湿热痹”兴于后世,乃是清代医家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
本证由于外感热邪,与湿相并
或素体阳盛有余,感受外邪,易从热化;
或因风寒湿痹,积久不解,郁遏阳气,化而为热;
或在治疗之中,过服温热药品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湿热痹”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