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书|学生作品•蔡佳蓉:《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东城校区110班
蔡佳蓉
《万历十五年》,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并不明所以。直至略略地翻看了一下其中的内容,才得知这是关于明神宗在位期间的故事,在这位长达28年不上朝的皇帝朱翊钧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深感好奇。
【《万历十五年》 图来源 网络】
正如本书的原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皇帝所在位的第15年,也就是1587年,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年份,全书也讲述的是关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些似有似无的小事。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才模模糊糊的明白,作者想要给我们传递的是他心中大历史观的意义所在
本书的重要人物明神宗,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九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荒诞无度。事实上,在他的老师张居正的辅佐和母亲严厉的教导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最初的十几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对一个皇帝来说,这是极值得称赞,也是最能够体现他励精图治,一心为国的本质。只是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师张居正的去世,母亲的松于干涉,让他的性格从优柔寡断变得强硬乖张,国本之争之后便倦于朝政,深居内宫。于是在他的从政历史之中,让人惊艳的并不是他所一度开创的太平盛世,反倒是那将近30年未入朝的举动成为他的标识。而本书的其他人物,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说:“最后的结果都是无风上颚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初读时,我便感到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十分悲剧的,但这种悲剧却并不令人出乎意料。也许是在一些小事上面体现的,我认为万历皇帝性格的演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大明王朝自此之后的发展,都是有因可循的。而在读过两则附录和《<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后,我似乎又陷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就如之前所说,万历皇帝性格的变化,是因为他遇见了精神上的爱人—郑氏。而少年时期的勤于政事,在老师张居正离开后,也变化成为了成年时期的反叛惰政。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刻板的政治制度,不懂得变通创新,看似皇权高度集中的背后,实则是文官集团对皇帝无尽的质押。万人之上的明神宗,在内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对外扩张了本国的领土,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却没有能力,将自己喜爱的儿子立为太子。无论是命令还是央求,最终都抵不过文官集团的反对。即便是以28年不上朝作为无声的反抗,也没能改变文官集团最终的决定。一朝皇帝如此,百官平民更是如此。无论是清正廉洁的张居正,还是孤独的将领戚继光,都没有理想中完美的结局。然而在当时,经济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提高。谁也没有想到这无关紧要的一切,竟然会加速大明王朝的衰亡。将眼界放的更远,放到历史之中,就会发现这平平无奇的一年,实则暗藏了许多玄机,并且为明朝之后的发展,下了不可扭转的一棋,直接决定了明王朝的必然灭亡。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至此,作者想要表达的大历史观,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说,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作以将来的警戒。也许很多事,就如在中华上下5000年之中的万历15年一般,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这年间发生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巨大危机。而这巨大的危机也正是那些,在当时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小事,一个个所堆积形成。
这其中的道理,于国家而言,便是汲取其中的教训,制定出修改的方案。于我们而言,便是不要轻视遗漏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那些,也许将来能够扭转你一生的"小事"。我想这便是《万历十五年》给我留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