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文:张宗龙

儿时的家乡,进入立秋节气之后,天并不会马上凉下来,夏日的酷热就像跑疯了的列车,踩了刹车后靠惯性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俗称“秋老虎”。这种热其实是必要的,不管是春天种的瓜果蔬菜还是夏天种的麦茬庄稼,都还在继续生长,准备最后的成熟,这立秋后的太阳便要为秋天的庄稼成熟提供足够的能量。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或者过了秋分节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天气早晚转凉,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才到来了,老辈人既盼又怕的三秋大忙也要开始了。

儿时家乡的秋,是多彩的。天蓝的象我们学生用的蓝墨水泼在了空中,是那种现在少见的瓦蓝;偶尔飘过的几片白云,又似白绸一样亮白,在远远的空中时而变换着模样。南坡成熟的谷子是焦黄的,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谷杆的腰身;靠河边种的那片高粱红的耀眼,像极了天边火红的晚霞;东南坡沟边种的棉花裂开了小嘴,撒白的棉桃仿佛天空的云朵落在了壳内;大豆一片金黄,饱满的豆荚鼓胀着,感觉风一吹就要炸裂似的,人们已闻到了黄豆的清香;北坡那一片芋头原来是一片绿的海洋,被初秋的微霜一打,绿色中夹杂了黑斑,再过几天,它们将变成一片黑灰,叶子的使命完成了,该深藏在地下的芋头登台亮相了。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灵动的。秋风乍起,不热不凉,树叶在风中沙沙地变换着颜色,最终暗然飘下,叶落归根;泥土中的蟠蟀最先感受到了秋的凉意,在夜晚提高了歌唱的声音,再过几天,他们将不知去向;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了人字,一拨一拨飞向远方,带走了它们的思念,也带走了我们的神往;屋中房梁上的小燕子已然长大,唧唧喳喳地在向主人告别,明年,它们再回来的时候,还能找见今天的燕窝吗?烦人的蝉声何时停了?好像没有人注意到,但它们的幼卵又在土里孕育,它们的生命还延续着秋的希望。

儿时家乡的秋,是饱满的。火红的高粱头、焦黄的谷子穗、亮黄的棒槌子、金黄的大豆荚,都骄傲地或昂或垂着饱满的头颅,等待着人们的收割。那些生长在地下的芋头、地蛋早已将地坡拱破,急切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丰硕;还有花生、鲜藕、都有了成熟的迹象,即便在地下也能显示丰收的模样;菜园中的南瓜由白转红、架上的葫芦也由青变黄,它们其实是人们劳动的副业,结的果实却让人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就连那野草,也结出了饱满的果实,山上的山枣子火红一片,门口的一串红果实乌黑;远处河心的地里,那时还有一片果园,黄香蕉、绿元帅、红山楂、砀山梨,还有核桃、大枣,都迎风向我们招手,露出纯真的笑脸,等待人们去采摘。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宁静的。太阳不再发威,温馨地照耀着大地上的一切,显得温柔了许多;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但还没有开始收割,趁天晴让它们再与秋风多缠绵几天吧。早晨,露水凉丝丝的,浸润着花草树木,似一位温情的母亲轻抚着自己即将远嫁的女子;傍晚,西边的王母娘娘山揽下了太阳,东边的马鞍山驮来了月亮,家家炊烟四起,户户香味飘出,和着庄稼地里白色的雾气,村庄仿佛进入了仙境;晚上,空中飘来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地遮住皎洁的月光,村庄和田野上面,眼看笼起一片轻烟,飘飘渺渺、神神荡荡,直让人觉得如在梦中。

儿时家乡的秋,是忙碌的。仙境也好、梦境也罢,其实都是我此刻写作时的心情,当真正的三秋大忙开始的时候,忙和累才是主旋律。那时的农村机械化还没有完全普及,秋收秋种大多还依赖人力和畜力,面对美好的秋天,人们根本没有时间风花雪月,也来不及吟诗作赋。秋收开始,男女老少齐下地,牛马驴骡全出动,会上演一幅生龙活虎的新画卷。那时学生们要放秋假,老师也不会布置作业,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要投入到秋收秋种中。有些半工半农的家庭,此刻也没了优势,在外干公事的人也会请假,回乡参加三秋大忙。平时很少下地的老人也会行动起来,有的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有的推着自制的婴儿车在地头看孩子,有的忙着给干活的人送饭送茶。就连那满村乱窜的二流子,此刻也会加入到劳动的行列。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欢快的。秋收秋种对大人而言是忙碌劳累的,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欢乐和兴奋。大人下地、老人送饭,一时顾不上那些调皮的孩子了。但孩子们是闲不住的,有的大人会领上小孩下地干活,干多干少大人并不在乎,但要让他们从小体验劳动的辛苦是必须的。有的大人会把家里的羊牵到地头,让小孩看着一边放羊一边割那喂牛的草。放羊是轻松的,却又是枯燥的,聪明的孩子便把羊拴到树上或自己用树枝做的蹶子上,任由那羊转着圈吃自己跟前的青草,不害庄稼就行。孩子有孩子的乐趣,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捡来土块、支起土灶,架起干柴,烤那从地里拔来的花生、割来的豆子、挖来的芋头、掰来的棒锤。一时间田野里浓烟四起、香飘几里,竟惹得很多大人在休息时也加入进来。有时运气好,大人们在地里逮到一只野兔,他们就像洪七公一样,把那野兔开膛破肚后糊上泥巴,架到土灶上烤熟,那香味简直无法形容,现在想来都垂涎三尺。

儿时家乡的秋,现在已变了模样。现代化的农具早已让秋收变得简单,大人们不再劳累,几亩地的秋庄稼一天就收完了。学生们也不再放秋假,小孩子也不再下地,空旷的田野缺少了欢声笑语,显得更加寂寥了。我们这些儿时在田里疯玩、烧烤、放羊的娃娃,现在却成了种地的主力。儿时的伙伴们,有些至今仍在田里劳作,他们才是深爱土地的人,但他们是否还记得,儿时家乡那多彩多趣的秋呢?

(0)

相关推荐

  • 【我的乡情29】邢剑君:乡村杂记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乡村杂记 邢剑君 雨水中的静静乡土 只有雨季,才能找到乡村的泪腺 点点滴滴的雨水终于落下 乡村,是静态的,她流到腮边的泪水 是繁华落尽的另一种景象 这时麦子已经归仓,播下的玉米 ...

  • 张春炎||悠悠乡音 浓浓乡情

    张春炎||悠悠乡音 浓浓乡情 河水长,河水清,船儿载满故乡情:珠江畔,游子吟,百年不改故乡音:闻乡音,亲又亲,一梦黄梅泪满襟...... 这些年只身在外,很少听到黄梅乡音,而且单位有规定,工作时间.公 ...

  • 乡情散文:家乡的柳树

    乡情散文:家乡的柳树 文:碧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李白 题记: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故乡无疑就是路的起点,是你守候的港湾,无论你在外多么地风光无限,在你 ...

  • 一年四季,秋天最美!

    喜爱秋,迷恋秋 秋色迷人入画轴 秋韵撩人秋气爽 硕果累累喜丰收 滨湖河水清又清 两岸霜叶红又红 俊男靓女留倩影 金秋美景情更深 秋风秋雨秋风凉 年关无积心中慌 细雨落叶沙沙响 滴滴凄声心意凉 天天起早 ...

  • 乡情散文:父母、老屋,那些远去的时光

    乡情散文:记忆看见我,它依然流过 文:梁行 我的家乡,是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城.我是在那出生长大,读书和工作的. 自从调到外地工作以后,我自已的小家庭,也在了城市.只是每年都会回到家乡的老屋,探望年迈的 ...

  • 乡情散文:元宵灯节三题

    乡情散文:元宵灯节三题

  • 乡情散文:小城那一抹年味

    乡情散文:小城那一抹年味 文:梁行 二月的春风,具有那么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奇力量和卓越的大自然韧性,吹散雾霾,吹绿草儿,吹开了万树繁花,无端装扮出一幅葱茏烂漫的写意画卷. 在明媚的春光里,乘着春风,吟着 ...

  • 乡情散文:老屋

    乡情散文:老屋

  • 秋天里的母亲

    作者:李友均 曾经,我以一颗饱满的热情,认识了玉米,洋芋,红薯和稻谷.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母亲汗水的浸泡下,尽显虔诚.当我重返这个季节,从一片白云漂泊的眼神里,流露出的重量和疼痛,湿润我眼角滴滴的思念! ...

  • 乡情散文:家乡的集市上

    文:谷雨春晖 双河镇大集上有一家丸子汤锅,一口八印大铁锅支在黄泥砌的炉灶上,冒着腾腾热气,旁边的青石板台子上的箩筐里堆着黄灿灿的萝卜丸子,几张黑不溜秋.油迹斑斑的桌子,一摞粗瓷大碗,这就是集市上买者. ...

  • 乡情散文:家乡的泥土

    文:零下锋度 深夜,静,可思.往日安静的小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喧嚣.人类原本就善于遗忘旧碎的事物,在遗忘中也就渐渐模糊了原来属于小镇的一些人或一些事.竖起的高楼掩盖了以往的沧桑,江南的 ...

  • 乡情散文:家乡的土布鞋

    文:洪清河 图:来源网络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究竟要穿多少双鞋,估计谁也没真正计算过,可是,人的一生要问穿多少样式类别的鞋或许计算着并不难.你会说,按做鞋的材料分最简单,一般有布鞋.皮鞋.草鞋 ...

  • 乡情散文:儿时割麦的日子

    文:张宗龙 "过了九九再九九,麦子上了口". "蛤蟆叫呱呱,一个半月吃疙瘩" "过了端午吃新麦". "咣咣哆雀.咣咣哆雀--布谷鸟 ...

  • 乡情散文:儿时农村的夏天

    文:张宗龙 儿时农村的夏天,蝉聒蛙闹.蚊蝇飞舞,天似蒸笼.地如火炉,牛羊乱跑.鸡鸭欢跳,搁现在的法,不宜居.可农村人自有农村人的乐趣,乡下人也有乡下人的幸福,儿时农村的夏天,是身心最放松.童真最纯朴的 ...

  • 乡情散文:追忆与拥抱家乡的年味

    文:马云海 多年前,流行在家乡的年味,如今依稀在梦里徘徊. 栽年松.在过年的头一天,二十八或者二十九,要依照月大或月小而定.我们几个发小,都要在山上放牛的过程中,选择一棵年松.年松树龄不大,要长得团团 ...

  • 岳新峰:【家乡的秋】(散文)

    作者简介: 岳新峰,男,生于1982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山阳人,曾用笔名"无心柳"."祈梦轩主人",担任过<咸阳师院报>学生记者,有作品发表 ...

  • 散文:家乡的过油菜

    昨天,邻居送来'过油菜',我才意识到2021年的春节快要到了.看着这金黄的.飘着油香的'过油菜',我的思绪不禁飘向儿时在农村老家过春节时的情景. 进城生活了几十年,吃惯了外面的珍馐佳肴,对'过油菜'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