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

诸位同道好: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心理治疗师的哲学态度》。

大家都是做临床的,哲学知识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可是哲学态度却至关重要。有两个专业词,theory of mind , reflection 便和这哲学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哲学态度,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1、哲学是什么? 活的好点

哲学便是爱智慧。

智慧和知识是一回事情吗?显然不一样,知识是一种形式,它可能是智慧的结晶,也可能代表着愚蠢。爱智者必然爱真知,但是爱知识者可能是痛恨智慧的。

2、为什么我们会爱智慧?这种爱从哪里来?

动物不会爱智慧,只有人会。所以没有哲学态度的治疗师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自己喜欢处于动物的水平?

是什么样的因缘让我们人类爱智慧?

这起源于二、三岁孩子经常问的一个问题,“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

父母遇到这样的问题千万要小心对待,这个孩子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就取决于父母对此问题的态度。

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开放的,能够向孩子解释,并且承认自己其实也不太懂。鼓励孩子去探索生命的奥秘。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知识、领悟、智慧是有禁区的,它就会有勇气、有兴趣继续探索所有相关的知识的领域,人类智慧的大门向他敞开。

反之,父母态度粗暴,“小孩子家问这个干什么?”孩子的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有些知识是禁忌的,是危险的,让人尴尬的,有时事情是我不该知道的,从而这种对智慧的恐惧会伴随他一生,以后出现考试焦虑,看书焦虑,学习焦虑。

3、知识是个客体 知识其实是一个客体,它的原形便是我们的父母。

对智慧的爱便来源于我们对父母的爱,如果这种爱受到的压抑,相应的,智慧也受到压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受虐待者往往无法坚持学习,因为他无法进入那个可怕的成人世界,而知识便是那个成人世界的象征之一。

受到乱伦诱惑的人也会热爱知识,他们会热情地拥抱所有知识,往往成为一个庞杂的大学者,如弗洛伊德便是这样的。可是他也存在问题,比如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什么都说到,可是很难专精一门。这和他对父亲的认同有些关系。

进入正性俄狄浦斯情结的人,会形成这样的态度:我可以了解父母做爱的这个事实,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爱的,可是我不能加入他们的性关系中。

这样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让它变成行动。

而如果这时候母亲、父亲在无意识中让孩子闯进了父母的关系,或者替代了父母的爱的关系中的某些功能,孩子长大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便是什么都学,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节制,不知道该放弃什么。不知道放弃某些知识的人,就意味着无法抵御诱惑,便是不知道放弃对母亲的爱恋。

想要完全占有知识的欲望,根本上是想要完全占有父母的一方。

4、哲学和快感

反思、探索本身就会带来快感,这种快感和一个窥淫癖者的快感在生理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不必去问别人,“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喜欢思考?”

这相当于问别人:“你为什么喜欢吃饭、喜欢性交?”

相反,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无法在智慧中体验到快感,我的快感到哪里去了?”

这种快感,毋庸置疑,集中体现为在性快感。

古希腊人为什么哲学发达,大家考察一下那个时代的性快感满足形式就知道了。中世纪为什么是哲学的黑暗时期,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古有“风流才子”一说,大多才子对女人和书籍的态度也是一样不专一的。

所以,我们知道治疗师对待哲学的态度,便是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快感的态度。

这个态度修通的差不多,我们就可与看看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态度了。

5、“我从哪里来?”

哲学起源于此,大部分哲学也是围绕这个展开。

这个问题有三个成分:

----这便是要研究主体,研究意识,后来哲学分化了,这部分的研究便成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研究的内容。

哪里----这便是研究客体,我出现的地方,我的历史,相当的物理、化学的学科便分担了这个任务。

“从……来”----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要研究的,便是主、客体的关系,其实准确地说,是要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存在还是不存在

在“我从那里来了以后”,我是存在的。反之,我不存在。

西方哲学喜欢研究人如何存在,而东方对“不存在”更感兴趣。

其实“不存在”也是存在的一种,不存在的存在是力量比较大的,大家看看反物质,黑洞就知道了。

存在的状态很辛苦,而且最终要归于不存在,所以存在者便有些像普罗米修斯或者西西弗斯,或者孔子。不存在者有些像老子、庄子,比较逍遥,但是要受穷。

存在和不存在的状态具体到社会、心理的层次,其判定规则便不是由物理学形态上的有或无决定的了。而是文化设计的。

所谓文化便是造人机,人格裁缝。

在男权社会,一个存在者,或者说一个人的定义,便是要有具体的生活目标,要有抱负,要承担一定责任(比如说赚钱养家服兵役),要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界限,要有相对固定的道德准则,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般来说,这些要求都是针对男人的。所以男权社会中,所谓存在的意思便是成为一个男人。

一个女人依赖配偶,做寄生虫,人们不会骂她,“你不是个女人!”,

一个男人如此,人们就骂他,“你是不是个男人!”

道教也说女身难成仙,要先“斩赤龙”变成男人才可以。所谓超越,便是由存在的状态变成可以自由选择存在-不存在的状态。女人本身不存在,所以就难超越。

可见存在状态是男人的专利,所以有人说,所谓存在便是“阳具”的存在。而不存在,自然便是“阴道”的状态。

道家有所谓“阴道术”,专门教人怎么在不存在的状态下控制、利用存在状态。

作为治疗师,便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存在状态还是不存在的状态多一些。

比如说人本主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状态,所谓人本主义的同理是要求治疗师放下自我的。比较接近无我的状态。

经常听到很多同道为治疗师表扬、鼓励、安慰、支持当事人而喝彩,说“共情做得好!”,其实是误用术语,表扬、鼓励、安慰的治疗师很明显是存在一个同情对方的“我”。

“我”越多,共情越少。大家可以看看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便明白个中道理。

真正处于存在状态的治疗师其实不是存在---人本者,而是认知-行为主义者,整个治疗师的功能和自我已经外化到整个治疗的程序中,这套程序明确的宣布,一个存在者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会比较理性,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寻找各种方式来达到目标。就像比尔·盖茨在运作自己的公司一样。而治疗师明显地存在着,像是一个老师,一个教练,一个恰到好处的爸爸。

至于精神分析则介于两者之间。

哲学有“身体意识形态”一说,其实治疗师身上也看得到,但凡存在的治疗师,大都昂首挺胸,所谓阳具状态。而不存在的治疗师的身体便是虚怀若谷,把一袋大米扔到他身上,也不会掉下来。

7、存在和欲望

存在者才会有欲望,不存在者没有欲望。

不存在者不可能来做治疗师。

存在本身是种欲望,几乎没有没有这种欲望的治疗师。方迪、荣格、罗杰斯不过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这种欲望罢了。

然而事实情况是,有不计其数的治疗师,其实童年的环境是把他设计成一个不存在的人的。来做治疗师后,便会着急要做好,从而展现自己的存在。

这样的治疗师其实从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比较合适,因为这种疗法本身的程序就能够满足治疗师的存在欲望。

可是要是不慎选择了其他疗法,轻者困难重重,重则害人害己。

试想一个无意识中成天想着“我在哪里?”的治疗师怎么可能做到人本主义似的倾听。故听到、看到的必然是自己想听、想看到的,而不是当事人所听、所想了。

这便是把“我需要接受人本主义的咨询”(“我需要接受别人的精神分析)和“我需要成为人本主义的咨询员”(我需要成为精神分析师),两种欲望混淆了起来。

这种混淆其实也不打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误入歧途”的。

要紧的是使用“给别人作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咨询”这种方式来满足“我需要接受人本主义的咨询”这种欲望。

最要紧、要命的是自己这么做了,还不知道。

8、哲学态度第一:知道你不知道

这里便是哲学态度的重要性,哲学态度的第一要素便是:反思

反思不是复习,不是总结。

而是退回自己,退回一个人的世界,反思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反思有几个前提:

一是要有体验,要不然反思什么?所以要多闻多见。

一是要孤独。闹哄哄的无法“回光返照”的。

具体到临床上,就是我们在面对患者的时候,首先要有“敬畏”的态度。

之所以要敬,就是我们明白,此患者必然知道一些我们治疗师不知道的东西,给她做心理治疗,会让我们明白很多东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患者教会了我们很多,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我们如何珍惜自己的生活,如何面临人生的苦难,如何坚持和命运搏斗。

所谓“畏”,便是要明白,对于无意识,我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很自然会害怕。有兴趣的同道可以看看儒家对敬的阐述,海德格尔对畏的说法。

9、哲学态度之二:心中有爱

这里说的爱不是奉献,不是爱别人。

爱就包括了爱自己、爱别人、爱天下。在此过程中,才可能爱智慧。

这几方面都有了,再奉献不迟。

如果还没有学会爱自己,还是先爱自己好些。

否则爱来爱去,还是把别人当自己在爱。不是真正的爱别人所是。往往是造成问题。

这里的爱有个前提,是在“心中”。

所以没有爱,就在自己心里面找一找,把爱扔在什么地方了。不要到别人哪里去找,找不到的,如果有人找到了,说明你把你的爱扔在别人家了。

爱到极点,便是不执着的爱,当然就出现了所谓的“接纳”,“悦纳”这是水到渠成的。“接纳”、“同理”都是自然发生的,喊口号喊不来。

这落实到治疗中,便是要求治疗师首先要爱惜自己,让自己修养好,有个健康的身体,有个平稳的情绪、还有个能容纳的胸怀。接下来才有可能去用自己帮助咨询者,要不然就变成咨询者来帮助你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初入此行的治疗师对自己的容纳,对自己的理解。进入此行一开始的一、两千个小时,你体会到的大多数是自己的无能,无助、自卑、焦虑,这时候不用苛求自己,要多对自己共情,相信自己有自我发展的情绪、欣赏自己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其实,只要努力和坚持每个人都是可以成功的。不成功往往是因为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0、哲学态度之三:老实

老实便是真诚、真实,但是中国人一说“真诚”往往就变得“虚伪”或者“任性”。所以这里用这个词,避免大家把真诚变成表面文章。

老实便是实话实说,坦诚面对。自己不如人就承认不如人,自己贪财好色就承认贪财好色。没必要对自己掩饰。

老实是首先对自己老实,然后对别人、对天下老实。

而且,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老实。

我们生活中难免对别人说谎话。但是自己要知道我是在骗人。

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一些虚伪,比如说总不能对90大寿的老母亲说:“妈妈,你活不了多久了。”,对洞房花烛的新娘说,“你会变老变丑的。”

虽然不要说出来,但是自己心里要知道这是实在的。

这落实到治疗中便是要对自己老实,承认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有也不错的地方,有些疾患我们能够治疗,有些情况束手无策。对咨询者也要老实,不要骗他们——其实咨询者远比我们聪明,我们是骗不了他们的----他的情况的转归、预后、治疗的疗程、需不需要服药、哪种疗法对他的情况更好都要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他们会跑掉,让自己赚不到钱。咨询者们知道你真的对他实话实说,他会感激你,到处说你的好话。相反,如果一开始骗他们,说你的病只有我治的好,总有一天他会发觉你是个骗子,从而身败名裂,再也赚不到钱。

我们有些私心、想要赚钱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须是通过我们提供心理治疗的技术来赚钱,而不是诈骗。而且,从最根本、最自利的角度来看,通过我们的诚实、爱才可能长期地赚到大钱。所以,在治疗中做一个老实人是很划算的。

11、哲学思维的方法:归纳和推演

归纳便是从个别到一般。

推演便是从一般到个别。

我们中国人特别擅长归纳,世界万物八卦就统统归纳了。

所以中国哲学几千年,现在就觉得没什么好归纳的了。

我们浸泡在中国文化中这么多年,归纳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我们治疗界总是有大而全的新理论出来。但是别忘了但凡归纳的东西往往是容易出错的。

所以要好好学习推演法。

比如说,判断一个人主要固着在俄狄浦斯期,就可以用三段论推演一下,大前提:俄狄浦斯固着,小前提:俄狄浦斯期的防御机制以压抑为主,结论:临床上此人的防御应该是压抑为主。

如果临床上发现此人的防御机制是投射为主,那么前提便是有问题的。

认知疗法中使用推演法特别多,建议大家学习一下。

12、“一”

一个治疗师有了哲学态度,肯定是会进步很快。

可是“人之生也有涯,学也无涯”,有限的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

所以这个“一”很重要。

所有三位一体,从一而终,一心念佛,抱元守一。

把自己的反思、爱心、诚实放到一个地方才可能有成就。

纵观历史上成功之人,大多数是专一之人。只有少数天才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说达·芬奇。

所以大家要反思一下,我究竟是不是天才,确定是神仙下凡就没必要专一。否则还是一心不乱比较稳妥。

这个话题很大,留着大家提问时讨论。

今天我的讲座就到此为止,这只是一个入门的演讲,不可能讲的比较深入。希望诸位多多指教。

(0)

相关推荐

  • 洞见part1

    每天一本书day280 洞见part1 这本书据说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佛学,但是我读起来依然那么难懂,哲学性太强了,根本看不懂啊.无论是科学还是心理学解释,都是再用哲学的角度去解读,需要读者有一颗非常 ...

  • 世上所有学问都通向一条路,那即是通向自我认识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快,海量的信息也随之汹涌而来.大多数人的灵魂也似乎埋葬在这信息的快感之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里曾说:"被彻底启 ...

  •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六)

    你有没有注意到,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好人,同时他们又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好人并不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如果前者是对的,后者不成立,如果后者是对的,前者不成立,事实是,真正的好人和坏人都不多,绝大多数人 ...

  • 李孟潮谈屈原和中国儒家文化

    最近读书于我已成为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只好读些短小的文章.幸运的是,这几天还真读到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一是个四川人写的,叫冯川,大多数心理治疗师都看过他翻译的书,不过这次是他的文集--<人文学者 ...

  • 李孟潮:渴望帮助他人的欲望是一种病态的欲望

    李孟潮:渴望帮助他人的欲望是一种病态的欲望

  • 存在—人本主义对焦虑的理解(李孟潮)

    转自:常春藤心理联盟 克尔凯戈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 ...

  • 原创|孟姜女的哭泣 ||作者:李新潮(潮子)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阅读也可在微信读书/讯飞有声上检索此文 孟姜女的哭泣 作者/李新潮 图片/李新潮 制作/天美五星 编审/天美五星 孟姜女的哭泣 ...

  • 新时代书画代表人物——李孟智

    李孟智实名李梦智笔名一墨,书画双修,国家一级书法家,国礼艺术家,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士,荣宝斋特约画家,民政部慈善基金会特约书法家,文化部诗洒文化协会书画艺术顾问及理事,大中华名人杂志社副总编. 李孟 ...

  • ◇星夏卷•文学星座•散文篇◇《洞庭水·岳阳楼》||□ 李孟华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 ...

  • 【习作】安徽省|李孟瑜《肩负起明天的使命》|指导教师:魏晓丽

    作者:李孟瑜|安徽省阜阳市指导教师:魏晓丽[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学校八年级3班] <肩负起明天的使命>--写在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点上 昨天,我们的党砥砺前行,我们的改革响彻云霄,我们的祖国 ...

  • 心曲款款:你好,夏天(作者 李法潮)

    我被晨雾笼罩 在梦境里沉眠 解锁冬天的秘密 迷恋春天的浪漫 忽然有人 轻叩门环 哦 夏天 是夏天来到门口 带几分 矜持与腼腆 我抬头 篱笆已被蔷薇爬满 红的 黄的 白的 争奇斗艳 猕猴桃开着 梨花带雨 ...

  • 去看几次心理治疗师,这将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之一

    神译局  · 2小时前 关注 我们至少应该有过几次这样的尝试,看看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