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临摹:篆刻学习中“方”与“圆”的理解
这是古玺临摹作业的第28方(共50方),我们来简单说说在篆刻学习中的“方”与“圆”。
方与圆中国哲学的一对基础概念,比如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比如中国的中原与九州的方圆概念;又比如中国最经典的钱币样式,就是圆形方孔钱……同样,方与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一对儿”重要基础概念,只有理解了方和圆,才能充分理解篆刻审美:
(圆形方孔印举例)
一根线条,两端的起收有方有圆;一个文字,字形有方有圆;文字之中的转折同样有方有圆;篆书的基础审美概念是圆转,但印面,最常见的印式是方的,用圆转的文字放到方形的印面上,才有了篆刻这门艺术。
其实,书法概念中,方与圆的理解也极重要,比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也就是说,书法只有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天坛的天圆地方设计)
为什么呢,因为方是静态的,它安静,稳定;圆是动态的,它流动,活跃;方是端正的,直线的、它阳刚味十足;圆是弯斜的,曲线的,它充斥着阴柔之美。一味的方,就过于呆板、生硬;一味的圆,就会趋于柔媚、疲软。
好了,说会这次的作业。就是这方“曲昜君颁”:
(曲昜君颁)
释印
这是一方楚玺。实际上,有明显的“田字格”是秦玺的标准特征,但因为秦与楚多有联姻,因此,文化交流亦较多,在楚玺中也习见有“田字格”的印例,比如黄宾虹藏的这方“安里之玺”:
(楚玺:安里之玺)
据曹锦炎《古玺通论》载:
曲昜,读为“曲阳”,地名,颁,人名。据《汉书·地理志上》,扬州九江郡属县有“曲阳”,为侯国;徐州东海郡属县也有“曲阳”,应劭注皆曰:“在淮曲之阳。”东汉时,前者改名为“西曲阳”;后者改属下邳国。按九江郡属县的曲阳,战国时位于楚国的腹地;而东海郡的曲阳,战国晚期处于齐、楚两国交境之地。从印文风格看,此为楚玺,所以印文之“曲阳”地望无论指哪处,皆属楚地无疑。
此玺1997年于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战国墓出土,为楚国“曲阳”邑封君“颁”者所用之印。
章法要点
临习这方印,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方与圆的关系。
乍一看,这方印再普通不过,就是一方典型的四字印,而且因为有“田”字界格的原因,四个字各占位置,互不影响,章法上极易处理,但细细审视就会发现,它是一方典型的“对角呼应”章法印例,只不过,这次,它呼应的手法,是“方”和“圆”。
先说“圆”,在这方玺里,左上角的“君”和右下角的“昜”主基调显然是“圆”的,又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如此,印两角的字就有了呼应之趣,多了团聚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对角“圆”形字的呼应)
再说“方”,在这方玺里,右上角的“曲”字是象形字,就是曲尺之形,看字形,是方方正正的“方”形字。与“曲”字站对角位置的是“颁”字,匠人将颁字的“分”部顶部的“八”分成两竖,分布字的两边,造成“颁”字大致的“方形”,就是对“颁”字进行了“方化”。
(“颁”字的方化)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颁”字方化之后,也形成了“方”的对角呼应,其作用当然也是为了加强联系,团聚印面。
这方印的“田”字格提供了强烈的秩序性,端正就是“疋”,“疋”就是“雅”(具体可见《说文解字》“疋”的解析),这是“方”的作用。那么,“圆”形的“昜”和“君”则提供了趣味性,有了灵活的意味。也正是有了“圆”,这方玺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笼罩之下,依然保留着“活”的气息。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方“三密一疏”的大章法。因为“曲”字处,留有极为显著的一块留红,因为“曲”字字形格外简单,这就构成了整方印的疏密(红白)视觉冲突。这个是较为简单的章法,非常明显,我们就不上图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