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病机证据的形成与利用(三)4
中医病机的同异观,是相对的、辩证的,不仅存在因为时空“气宜”条件不同,病机不同;时空气宜条件相同,病机相同的情况,而且存在时空“气宜”条件相同,不同个体的病机不同;时空“气宜”条件不同,不同个体的病机也许相同的情况。
在不同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病机具有不同的规律,同时代、同时空的病人,具有个体生命的特殊性。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一般都是在就诊病人的“异”中,归纳出当代的不同于其它时空的“同”,再把这样的“同”回到临床,通过实践证实,新的病机理论就形成了。
中医的病机理论具有自然时空和社会条件依附性,在不同时空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病机,存在差异性,所以中医有各家学说的不同,各家师承的区别。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张从正重“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以养病”,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不同的病机理论是大医家通过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对许许多多就诊病人疗效反观的结果,具有自然生命时空的真实性,是就诊病人之“异”中求“同”的必然,反映了中医三因制宜的实事求是精神,说明“辨证求机”运用证据和形成证据,需要保持时空一致性。
本本主义、机械标准、统计处理、实验至上等等,绝对不能形成中医的证据,也不能正确地运用中医的证据,只有三因制宜、从生命实际出发,中医证据的形成和运用才具有可靠性。
“与时皆行”、“同中求异”的三因制宜,是中医证据形成的原则。从临床需要来说,思考当代病机性质的“同”,十分有利于把握就诊病人的“异”。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运用中医方法,客观纪录就诊病人辨证论治实际的中医,注意反思自己所处时空条件下的临床病机共性的中医。
循证医学形成证据的可靠性的大小,与实验方法和途径有关,从临床中来的证据就比实验室里的证据可靠。不过,理论上认为可靠,还不具备最终权威,只有临床实践的最终结果的证明,才能裁决证据可靠性的大小。
理论是思维的结果,只反映实验或实践的结论,不回归生命疾病的具体实践,其客观真理性只能是理论的,无论你有多少数据,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没有生命疾病的证实,可靠性结论就没有事实基础。
证候病机证据的“同”、“异”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既“异”中涵“同”,又“同”中有“异”。每个时期都是时空的具体存在,具有每个时期的病机特点-“异”,但自然时空的阴阳规律-“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生命都不可能背离。
七,病机理论的发展
把握自然生命时空的阴阳规律,是求证具体时空特殊规律的基本前提,反思具体生命时空的病机特殊性,是理论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生命时空及其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形成证据的真实性只在临床实践之中,运用证据的可靠性只有病人疗效才最具说服力。
求“异”是中医不断发展的思维基础,表现出生命时空、社会条件的病机相关性,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病机理论。中医新病机认识的出现,都基于新的临床问题。当新的临床问题发生而应用已知病机理论辨证论治未能解决时,就会出现新的病机认识,并在临床中应用,得到检验。
一个新的病机融入中医理论,成为辨证论治遵循的证据,仔细分析需要经历八个阶段:
(1)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2)谨守病机地循证;
(3)各司其属地求证;
(4)综合判断形成病机认识;
(5)应用对应性的治法方药;
(6)观察论治后的反应;
(7)抽象上升形成病机学说;
(8)经他人辨证论治的历史检验来证实或证伪。
新的临床问题所导致的一个新病机理论的检验过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证实或证伪,不是哪个人、在人为条件下和一时一地的观察结果能够确定的,没有历史检验证实,任何病机理论都不可能被中医理论体系所接纳。通过检验的病机理论,其普适性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理论地位的高低。
经典理论的普适性最高,具有跨时空的可重复性,处于中医理论的核心地位,为历代、所有医家所遵从,在现代条件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才能运用好它,而不是改造它。
[1]扬喜山.临床思维的独自体验.医学与哲学,2003,24(3):23.
[2]李东垣著.东垣医集.丁光迪,文奎编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