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步步高: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刀法篇)
说汉印刀法,就首先要确定汉印是工匠们刻出来的还是工匠们做好模子铸造出来的,这个问题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学刀法,却必须要先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汉印到底是刻的还是铸的?
之前说过,元代吾丘衍,就是中国最早搞篆刻教育的那个大神,他在自己编的篆刻教材《三十五举》里说:“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多凿,盖急于军令,不可缓者也。”吾大神的这个说法,几乎历朝历代的人都这样认为,渐渐好像成了真理。直到清末时,另一个文字大神罗振玉看了很多汉印之后,认为汉官印,都是刻的,再后来,山东王献唐也提出汉白文官印皆为刀刻,罗振玉和王献唐的观点来自对大多数汉印的观察和研究。
(有明显的凿刻痕迹)
据祝竹先生所查,《史记》、《汉书》、《晋书》、《通鉴》等史籍,有关官印制作的记载,皆作“刻印”,而不作“铸印”。似乎有了结论,但近些年又有成堆出土的同样印文汉印,它们印式完全相同、印文一模一样,这又说明汉印又有可能是铸造的,于是,这个公案,暂时还是未了的公案,或者,铸的也有,刻的也有?
如果是铸印的话,我们就不必讲汉印的刀法了,做好模子,铸就好了。是刻印,或凿印,讲刀法才有意义。我们暂且认为汉印还是刻印,因为的确有出土的汉代印章是素面印,印面没有文字,又不像是磨去,基本可以断定,是先铸好印坯,需要时候再刻文字。
证明是刻印的还有更有力的证明,是有一方“宋长公”的出土汉印:
既然留了田字格把印面分成四份,就基本上应当有第四个字,而第四个字处空白,这显然是没有完成的印章,按照印面美观程度,显然这又是铸印风格的,因此基本可以证明,汉铸印是铸好印坯,再镌刻印文的。当然,铸印是刻是铸还不能定论,能够定论的是:
印面文字笔画工整丰满的,并不见得是铸造印,而文字笔画草率细削的,一定是凿刻印无疑。
我们估且先了解这些,接着说下一个话题。
二、铸还是凿?
初学篆刻临摹汉印,要确定这样一对儿概念:铸印风格和凿印风格。
接上一段最后的话题,初学篆刻者,脑子里记下这样的观点:别管铸印是不是铸的,铸印风格就是线条饱满匀称,笔画浑厚凝重,布局端庄平正的印章风格。凿印风格就是线条瘦削劲爽,笔画恣肆豪放,布局奇险多变的印章风格。看图说话:
这是铸印风格的:军司马印
这是凿印风格的:部曲将印
三、铸印风格的刀法
既然汉印中有铸印,而铸印的材料又多是金属(铜居多),金属显然跟石头的特性不一样,金属着刀与石头着刀所显露出来的印面特征也不一样。在刻金属时,刻掉的材料部分不会崩落,有金属的质感,因此汉印的刀法更多表现的是沉着、含蓄、端庄、大方、浑厚、凝重。比如:朔宁王太后玺
笔画行止有度,方圆适宜,几乎看不出来刀的痕迹,铸印的印面之所以会被人看作一次铸造而成的原因大致就是这个,而铸印风格的印章,每一笔一画同时又是生动的,丝毫没有工匠之气,比如上印中,“王”字的上横与中横,“后”字的外框,“宁”字下部的笔画流畅度等。临摹此类铸印,不管是采用何种刀法,冲也罢(更合适些),切也罢,最重要的是平心静气,不急不躁,安安静静地把所有的细节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不逾规矩。
精致但又不呆板,工整而又生动,这是汉铸印刀法的精义,最初临摹工整一类的汉铸印,一定要充分吸收这样的汉印精神精髓。
初期的汉铸印工整之极,几乎不见刀锋,后来汉印发展,刀锋渐露,如:九原丞印
还有这方:遂久令印
这类印章风格劲强,大部分笔画痴痴肥肥,小部分笔画灵灵动动,印面活泼,用刀爽利劲健,表现出来的风格是重拙、强悍。临写这个阶段的汉铸印,则须要结合切刀,以表现小处的灵动细致,结合冲刀,以表现宽阔处的大刀阔斧。
当然,汉印决不只有这两种风格,还有一些极富创意的刀法,比如这方:赵盖
刀法渐趋浑圆,匠人已经开始追求见笔见刀,像毛笔写出来的字一样具有柔美之姿,清代的邓石如“以书入印”又如何,不就是这类风格么。临摹这一类的汉铸印,则需要控刀细致,一点一点,毫发毕现地展现书写姿态,要的是用刀精准,初期篆刻入门不宜临写,可以在有一定控刀能力后再行临摹。
再比如:广陵王玺
笔画的两端稍细,而两端微带楷隶意,用刀轻轻剔出了尖角,使印面文字涨满印面,使印面效果更加灵活,临摹这一类印,也要注意此类细节。
再比如:常乐苍龙曲侯
我们如果细致的观察印面效果,就会联想到浙派,特别是丁敬的碎切刀法,完成这种刀法摆动效果明显的印章,则可以用切刀好好体会一下浙派的刀法。估计浙派的大师们,也是从这类印章中汲取了营养吧。
太多了,后代明清各流派的创始祖师,他们的刀法,都借鉴的有汉印的刀法,这其实就是“印宗秦汉”的来由。
汉铸印基本说完,就是工整,就是细腻,就是小心,就是精雕细刻,精工细作。汉铸印也有冲刀长线条,但刻长冲刀时一定是控刀把稳,一定是安心静气的提高控刀能力,否则,凌乱的刀法就会破坏汉印整体的工整、雅正、安静、平和气象。而如果临摹汉印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汉印风格会潜移默化成为学习者的坚实刀法基础。
由于铸印风格是汉印的主流(不包括划归汉印的两晋印),也基本代表了汉印风格,建议临摹汉印,在铸印风格汉印上多下功夫。
四、凿印风格的刀法
其实凿印刀法,是汉印在走向解体的刀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印的特征总体是安静、工整、雅正、平和的,而凿印的风格恰恰是纵横恣肆、瘦削犀利,甚至是泼辣放肆的,也就是说,凿印风格一出,率意而为的印章就多了,原来的规矩严谨的汉印风格必然解体,铸、凿完全走的是两条路。
不管是上面的那方凿印也好,还是后面我提到的这些凿印也好,其刀法都是爽利、瘦削、恣肆、泼辣的,是一凿就是一个笔画,决不加修饰,长短粗细凿成啥样就啥样,不管齐整不齐整,把字刻完算事儿,这是不是忽然让我们想起齐白石,对,他老人家的刀法,就是从凿印中吸取来的。
来,看几方凿印:鹰扬将军章
鹰阳(扬)将军
折冲将军章
凌江将军章
初学者临刻这一类章,刀法通常更自由一些,冲刀居多。因为这一类风格如果用工整缓慢的刀法去临刻,就出不来爽利、坚决、快活、霸道、空灵的气质。
凿印风格集中体现在东晋以后的各种将军印之中,那个时候,汉代雅正的风气已经走远,文人中流行的也是飘逸潇洒之气,因此,这种随意的、放纵的、自由的天真趣味的风气也必走入印章凿制,晋代的潇洒飘逸不光出了书法上的王羲之,还出了印章中的汉凿印风格。
既然是随意自由的,既然是行书一类的,在实际临摹中,我们就不建议初学者去学习这一类风格,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刻更简单、更工整的线条更有利于了解石头特性,同时也更有利于掌握和提高用刀的方法,刻工整的字,有利于提高控刀能力,然后由简入繁,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并不是说,汉凿印风格不足取,只是不太适合初学者,初学者学习汉印,首先应当学习工整、安静、平和,而不是放逸和潇洒。当然,也有不少凿印爱好者,真正找到了凿印的艺术闪光处,并牢牢把握,他们刻制的凿印风格印章,如胭脂一抹红,非常美。
但我也见过专学汉凿印风格的学习者,作品中虽不乏好作品,但更多的是章法草率、气象浇薄的作品,究其原因,还是根基不正。俗话说的:没站稳,就想跑。
归纳一下,之所以临汉印,之所以从汉印中学刀法,其实,还是打基础,学会工整地、细致、精准地刻印,由汉印养成安静、平和、工整的控刀风格,这太重要了,篆刻本来就是雅正之事,刻汉印如做人,自自然然,朴朴实实,整方印透着纯朴、纯粹、大气、自然之美才是正道。
(【老李刻堂】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