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传奇|援朝老兵付新忠 钻石婚姻传奇情


■河南经济报记者 付宜成


原题:一个援朝老兵的“钻石”爱情传奇



援朝老兵付新忠 钻石婚姻传奇情

潢川县传流店乡八旬老人喻本珍

照顾抗美援朝丈夫数十年如一日

题记


在形容婚姻时间长短辞典的描述中,对结婚六十年的被称为“钻石婚”。其注释为:夫妻一生中最大的一次结婚典庆,珍奇罕有,今生无悔,是最隆重的;用来形容婚姻一生美满、夫妻一生相依,终身不离不弃。

下面,记者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的潢川县传流店乡年近八旬的老人喻本珍、付新忠夫妻俩人,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特别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丈夫付新忠老人,身患中风、脑溢血后遗症的情况下,妻子喻本珍老人不离不弃,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无怨无悔。

在他们携手迎来结婚六十周年“钻石婚”的同时,喻本珍老人也用她一生默默的付出和真情无瑕的辛劳,谱写了一曲人间的最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肺腑;最默默无闻却又“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赞歌。这首爱情赞歌,是楷模、更是佳话;是经典,更是传奇。

采访


暮秋的豫南大地,天空湛蓝、气候宜人;空气中还渗透些许夏日最酷热的“正能量”。在当地宣传部门领导的陪同下,记者第三次如约来到豫南潢川县,一个叫传流店乡的地方。

该乡是一个风景迷人的豫南小镇,生生不息的白露河(该乡的母亲河),穿街而过,因白露河水的灵性,让两岸的人民都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喻本珍、付新忠两位老人,就住在白露河西岸的老乡政府家属院。

听说我们要采访两位老人,该乡党委张书记专程陪同我们前往。途中,张书记告诉记者:付新忠老人,是该乡为数不多的、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休老干部,虽中风多年,但夫人喻本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默默无闻。

两位老人均年近八旬、均有着近六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当地早就传为佳话、妇孺皆知。

传奇


付新忠老人:一九三五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传流店乡喻寨村一个叫张大围子的小村庄,父母均为贫苦农民。

一九五五年农历腊月十二日与喻本珍结婚,在结婚后的第二十一天,因祖国的召唤,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荡气回肠、令人振奋的歌曲,泪别父母和新婚不到一个月的妻子,也就是一九五六年农历正月初三,应征入伍,奔赴朝鲜战场。

据老人讲述:当时加入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军长丁胜;师长董占领;团长赵正斌。

据老人回忆,当时入伍时,新兵是从潢川县城集合,统一坐敞篷汽车到信阳。然后从信阳火车站再坐绿皮火车(老人叫闷葫芦),经过五天四夜的长途旅行,越过中朝边界的鸭绿江直达朝鲜一个叫新义州的地方。

老人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当时参军部队所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0师、389团、3营8连4排10班步兵战士,自己是重型机枪手。

两年零八个月后,也就是一九五八年八月,抗美援朝结束,志愿军也陆续从朝鲜回国。老人所在的部队,奉命回到四川省犍为县驻军,前后辗转一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后又从犍为县到夹江县驻军。

一九五九年七月,老人所在的部队,由四川的夹江县开赴西藏昌都地区奉命剿匪,此时老人已任班长。由于表现优秀,一九六零年八月,老人到拉萨干校学习半年,回来后提为排长。

在西藏剿匪的岁月里,部队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一年中由于在雪地里来回“爬走”,竟磨破了四个棉袄。一九六一年五月,部队剿匪结束,从拉萨又重新回到了四川雅安。

一九六三年六月,因身体原因,老人从雅安直接转业回地方原籍一一潢川县银行工作。先后被组织又派到潢川县伞陂镇银业所任主任、供销社主任等。根据工作需要后又转到伞陂镇人民公社任政府组织委员,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一九七五年调到白店人民公社任组织委员。六年后,也就是1981年,老人终于回到自己的传流店乡政府任组织委员,一九八三年退居二线,一九九七年正式光荣退休。

付新忠老人由于在朝鲜战场、西藏雪地剿匪等地方常年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四十多岁时就身患多种疾病。

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老人的一生经历,都紧紧联系着强烈的“春秋家国梦”,堪称是一个经典传奇。

奉献


喻本珍老人:一九三七年农历八月初六,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传流店乡喻寨村,一个叫付营的小村庄,父母均为贫下中农。

一九五五年农历腊月十二日与付新忠结婚,一身生下六个孩子,五男一女。一九五八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喻寨大队任妇女主任。

为响应当时政府号召一九五八年八月十六日,喻本珍以喻寨大队妇女主任和领队组长的双重身份带领二十多人去参加光山县的大办钢铁活动。这20多人自带行李,露宿田间地头,经过一天一夜的步行来到当时的光山县钢铁厂。

一个多月后,大办钢铁失败,工人解散,喻本珍等人又回到潢川县水泥厂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的一九六零年,又回到喻寨大队。

一九六二年第一个孩子诞生,喻本珍也从大队回到张大围子家里务农,真正成为一个既当爹、又当妈;既要照顾生病的公婆、又每天参加大集体劳动挣工分的典型农村妇女。

从一九六二年第一个大孩子诞生,到一九七二年这十年中,喻本珍先后生下了五男一女共六个孩子。当时这十年中,丈夫付新忠常年在外地工作,照顾家的时间很少,喻本珍就是这样用一副柔弱的肩膀硬是撑起了几口之家的一片天空。

在大集体期间,喻本珍领着六个孩子,自己一个人挣工分,连续向当时的生产队拿出十八年口粮钱。与此同时,在每年挣得近4000的工分中,还必须另外拿出800分赡养公婆,连续拿出八年,直到公婆去世为止(因为公公早在她们结婚后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这十多年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受到过多少委屈只有老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讲述到这里时,记者分明看到了喻本珍老人眼里溢满了泪水。

老人的六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先后都成家了,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非常孝敬两位老人。特别是十年前,老人付新忠中风住院后,近二十多天的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医院两次下病危通知,但六个孩子日夜轮换坚守在病床前,后来老人竟奇迹般地重新活了过来,但还是落下了半身偏瘫的后遗症。

为让孩子们安心工作、为了给孩子们减轻负担,近十年来,喻本珍老人不顾自己左腿髌盖骨长期剧痛、颈椎和腰椎严重变形的痛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悉心照顾中风丈夫,不让孩子们请保姆、不要孩子们的钱,坚持用付新忠老人那微薄的退休金支付看病、吃药的费用,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经常捉薪见肘,但两位老人仍然感觉到生活是非常幸福美满的。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播出后,两位老人商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二天就通过当地邮局,向自己曾经驻守过的四川雅安地区捐款3000元。

当时的场景,令邮局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近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喻本珍老人就是这样坚守着、悉心照顾着,克服很多常人都无法想象和忍受的痛苦,数十年如一日,自己身体痛苦但又快乐生活着,两位老人一生相依。

在喻本珍老人充满幸福的回忆与讲述中,记者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爱意”:那种对老人长辈的“孝道之爱”;那种对生病丈夫的“坚守之爱”;对六个孩子的“呵护之爱”。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爱,构成了喻本珍老人一生的善良、一生的付出、一生的勤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无比高尚。她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这种美德永远让人尊敬、令人敬佩。

喻本珍老人的第四个儿子、河南郑州高校教授付建立先生于2002年5月28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三版刊发后2003年第五期《读者》杂志转载的母爱有形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母爱是最无私、最公正、最纯洁的,尽管有无数仁人志士已赞美过母亲,歌颂过母爱,但我那时的感受却是清晰而真实的,无需任何修饰成分而朴素存在。

母爱——是我兄弟六人早已积压在箱底的整洁补丁衣装;母爱——是夏天母亲为熟睡孩子驱蚊扇风的自制大薄扇;

母爱——是在放学骤下大雨时得到一把雨伞的神奇;母爱——是六个孩子们能用它吃上三顿饭、而母亲却只是一顿或是两顿的那个粗瓷大碗;

母爱——是父亲在外地工作而母亲独自一人撑起家庭门面的,那副柔弱的但却能承载重压的肩头;母爱——是孩子们在取得成绩时的赞许、经受挫折时给予鼓励的那双深情关爱的眼神;母爱——是几多责备却处处充满关爱的唠叨、叮嘱.......

母爱是无声的、但母爱却是有形的;母爱能创造出真情无价;母爱能奉献出慈心永恒。母亲把对儿女一生的爱都嵌入一头银发中并携刻进面部那条条纹路的深凹处.....

【中原明镜网特稿】 中原万花筒


■本期编辑:林州傅氏|傅老几




关注林州傅氏,给您无限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