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六:上恤下亲

【原文】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争吵,冲突,交战)。穆公(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有司:指官吏)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但是民众没有人为他们而死。“莫之死”,“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可胜诛:没有办法把他们都杀了。胜,音shēng ,尽);不诛,则疾(疾:憎恨)视其长上(长上:此指有司)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乎沟壑:指辗转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壑,音hè,山涧),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上慢而残下: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慢,怠慢)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还报你。反,还报)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民今而后得反之: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也;君无尤(尤,责怪)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为长上效死)矣。”

——《梁惠王下》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员阵亡了三十三人,百姓却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效死。杀他们吧,却是杀不胜杀;不杀他们吧,却是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饥谨的年岁,君王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而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已有好几千人吧;而君王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财货充实;官吏们却从来不把灾情报告君王,这是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啊!曾子说:‘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还报你。’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君王不要怪罪他们吧!只要君王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为他们的长官效死了。”

【评析】

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是相互的、对等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章中,他把对人与人之间普遍关系的这种理解,具体运用到论述君与民、上与下之间的关系中,劝告邹穆公施行仁政,各级官员体恤百姓。邹国与鲁国的一场战争,暴露了君民之间、官员与百姓之间离心离德的严重问题。百姓眼见得官员战死,却不肯去救援。邹穆公为此询问孟子,孟子以事实为依据,深刻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平日里不顾百姓死活,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他借用曾子的话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还报你。因此,不能责怪他们。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对待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反过来,不爱人者便得不到别人的爱;敬人者人恒敬之,反过来,不敬人者也得不到别人的敬。改变邹国上下离心离德的状况,只有施行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还强调,君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作为一国之主而不能“与民同乐”是不对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这些论述,反映了孟子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孟子认为,仁政是最合乎人性的政治,唯有施行仁政,才能形成互敬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

孟子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今天,我们在继承孟子思想精华的时候,也要弥补其不足,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

(0)

相关推荐

  • 林雨:一則成語探源說古義

    林雨:一則成語探源說古義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載: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 ...

  • 小国明君邹穆公

    2021-06-17 19:46陈良 陈良 邾国,又称邾娄,是周代方国之一.第一代国君曹挟,系高阳帝颛顼的后裔,被周武王分封于邾.起初,邾国只是鲁国的附庸,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山东邹城全境和周边县市的一部 ...

  • 《孟子》赏析(47)上恤下亲

    <孟子>赏析(47)上恤下亲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八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八节,节选自<梁惠王下>,孟子告诉邹穆公,只要君王施行仁政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九:禹稷颜回同道

    [原文] 禹.稷当平世(平世:承平有道的时代),三过其门而不入(本指大禹治水时的勤于国政.稷并无三过其门而不入之事,此乃古人行文时连类而及),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八:五圣之德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旨酒:美酒.旨,甘美),而好善言.汤执中(执中:执守中正之道,无过无不及),立贤无方(举拔贤才,不论其出身品类.方,品类).文王视民如伤(视民如伤:民已安足,觉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五:不为与不能(节选)

    [原文] ( 孟子)曰:"有复(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百钧: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而不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四:王道之始

    [原文]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国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二:贵德尊士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施行仁政国家就兴隆,民生就安足,就可得其光荣),不仁则辱(辱:指国家衰亡,遭受耻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居下:处于卑湿的地方)也. "如恶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得道者多助

    [原文] 孟子曰:"天时(指阴晴寒暑宜于作战的气候与时机)不如地利(地利:指山川险阻,高城深池),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quo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三十六:做事辟若掘井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指做一件正当的事情,如行仁义之事),辟若(譬如.辟,通"譬")掘井:掘井九轫(轫:通"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七尺为一仞)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六:人不可以无耻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②,无耻矣③." --<尽心上>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心. ②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视为可耻的事.第二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