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去齐①。充虞②路问③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④。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⑤。’”

曰:“彼一时,此一时⑥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⑦,其间必有名世者⑧。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⑨;以其时考之,则可矣⑩。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去齐:离开齐国。去,离开。

②充虞:孟子弟子。

③路问:在路上提问。
④不豫色然:神色不愉快的样子。豫,愉悦。
⑤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尤,责怪。此两句出自《论语·宪问》,是孟子转述孔子的话。
⑥彼一时,此一时:那时是一种情形,现在是又一种情形。彼一时,指前日充虞闻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之时,即在平常日子里君子应抱哪种态度处世。此一时:指离开齐国的时候,即主张不能实现,关系天下兴衰治乱,不得不有忧天悯人的表现(见焦循《孟子正义》)。
⑦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自尧、舜、禹至商汤,自商汤至周文王、武王,皆约五百余年,而圣人出。王者,施行王道的人,即圣人。

⑧名世者:指德业名望很高,能辅佐王者的杰出贤才。

⑨以其数,则过矣:用年数来论,已超过五百年之期。数,指年数。意思是说,从周武王时代,到孟子生活时代,已有七百余年。

⑩以其时考之,则可矣:用时势来考察,正是人心思治,该有王者出现的时候。时,时势。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的神色好象有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也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那时是一种情形,现在是又一种情形。(从历史上来看)大约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王兴起,其间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贤者来辅佐。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用年数来论,已经超过五百年了;用时势来考察,也该有圣贤出来救世了。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平治吧? 如果想要平治天下,如今这样的形势下,除了我,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评析|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各诸侯国之中以齐、粱二国最为富强,有称王天下的资本。因而,孟子对这两个国家的期望值很高。梁惠王对孟子尊而不亲,敬而不用。惠王去世后,继位的襄王又“望之不似人君”,故而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虽然也对孟子礼敬有加,以客卿之位待之,却不愿采纳他推行仁政的政见。非但如此,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吞并了燕国且大行暴政,引起各诸侯国的攻伐。孟子大失所望,离开了齐国。
学生充虞看出了老师此时的心情,故而提问。从他们师生的对话中,我们体味到了孟子因理想遭受挫折而流露出的无奈,更感受到了他那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所表达的,正是对自己毕生理想和信念的坚定不移,对承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高度自觉,和“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气概。

(0)

相关推荐

  • 《孟子》研读第18讲:离娄(上)解读3

    <孟子>研读第18讲:离娄(上)解读3 教学内容:离娄(上)解读17-28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理解"经"与"权"的 ...

  •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二)

    高考历史政治张振恺2021-06-04 14:43 公元前334年 徐州相王:出来混,最重要的是给面子嘛!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和齐威王治理下的齐国,相继崛起,连续击败魏国,使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消失了. ...

  • 部编版必修二《齐桓晋文之事》2

    曰:"有之." [译](齐宣王)说:"有这件事."                                                曰:" ...

  • 每日一学 2021-09-12

    2021-09-13 18:36 华人号:华人国学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 君子有三乐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得天下不在其中. 赏析 这是孟子讲君子之乐的一句话. 何为君子,当然是有理想有追求道德情操又高尚的人. 君子可以有许多乐趣,孟子却说有三乐 ...

  • 语音版《孟子》赏析(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赏析(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第一单元 孟子的抱负 第二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这一节,节选自<公孙丑下>,是孟子在离开齐国的路上,与学生充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五十:孔子集三圣之大成

    [原文] 孟子曰:"伯夷(商末孤竹国君的长子.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武王得天下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九:禹稷颜回同道

    [原文] 禹.稷当平世(平世:承平有道的时代),三过其门而不入(本指大禹治水时的勤于国政.稷并无三过其门而不入之事,此乃古人行文时连类而及),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八:五圣之德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旨酒:美酒.旨,甘美),而好善言.汤执中(执中:执守中正之道,无过无不及),立贤无方(举拔贤才,不论其出身品类.方,品类).文王视民如伤(视民如伤:民已安足,觉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七:知人论世

    [原文] 孟子谓万章(万章:孟子的学生,齐国人)曰:"一乡之善士(善士:修德有成的人),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六:上恤下亲

    [原文]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争吵,冲突,交战).穆公(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有司:指官吏)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但是民众没有人为他们而死."莫之死",&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五:不为与不能(节选)

    [原文] ( 孟子)曰:"有复(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百钧: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而不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四:王道之始

    [原文]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国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三:驳许行“君民并耕”说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炎帝神农氏,主要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农家" 就假托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楚人,为农家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