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玥儿的孩子三岁了,要离家上幼儿园,之前她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了解到孩子上幼儿园,与妈妈、家人分开,会产生分离焦虑,有各种不适应,孩子可能会黏着父母,哭闹着不上学,可能会与其他的小朋友发生矛盾,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症状,比如发烧、肚子疼、感冒等。对此,玥儿做了充分地准备,在脑袋里罗列了各种情况的应对策略,甚至像销售公司一样,整了一套话术,如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要怎么回答,孩子说讨厌老师、同学、学校又该怎么回答。
结果,送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他高高兴兴地背着自己的小书包,非常干脆痛快地跟妈妈说一句“再见”,就头也一回地冲进了教室,并且一整天都和老师、同学玩得挺开心的。玥儿觉得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提醒自己,这只是上学的第一天,还没有出现分离焦虑,第二天、第三天就会出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可五天过去了,孩子一点分离焦虑的迹象都没有,适应良好,似乎还在学校里交到一些好朋友。“看他这么高兴地离开我,我感觉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不是说有分离焦虑的嘛?不是说会各种舍不得和妈妈分开的吗?”玥儿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既高兴又带着一点玩笑,又着明显的失落之情。当然,孩子没有分离焦虑,社会适应良好,和玥儿的用心养育是分不开的。她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他参观过几次幼儿园;给他读一些与上幼儿园有关的绘本故事;没上学之前,亲戚家已经上幼儿园的小姐姐来家里玩,玥儿也会对孩子说“上幼儿园可好了,以后宝宝长大了也要跟姐姐一样上幼儿园……”一起上在职研究生的同学萍和我讲到女儿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她经历了怎样情绪的波动。18岁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萍时不时地打开手机,登陆qq、微信,恨不得每分每秒都收到女儿发来的消息。刚开始,她充满了担忧,害怕女儿在学校里不适应,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与室友相处不好啦,洗不干净床单、衣服呀,女儿会想家而难过……她对我说:“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希望女儿好,但老实讲,如果我女儿有这些烦恼,跟我抱怨,我心里隐隐地会有点高兴。”第一周,女儿还会每天和她发发微信、讲讲电话,说说学校里的事情,但说的也都是好事,比如多么喜欢那个学校啊,碰到的同学多么有趣啊,就是没有说一句想家,想爸妈。第二周、第三周,女儿是隔三差五才给她打电话,往往没说几句就是,“妈妈我没空和你讲了,我同学正等着我……”然后,她听到电话那头,女儿和自己的同学很开心互动,她猜想也许女儿忙着和同学一起上学,逛街,参加社团活动,或者谈恋爱呢!面对女儿离开自己上大学了,萍很失落,很不适应,觉得自己被女儿“无情抛弃了”,觉得孩子“上了大学就忘了娘”,但她是个好母亲,不想将孩子捆绑在自己身边,也不想让孩子有心理负担,对母亲心怀内疚,所以她不曾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努力克服自己因分离产生的焦虑、失落等情绪。之前,她生活的重心一直围绕着女儿,给她做饭、送她上学、关心她的身体、情绪和学习,如今她不想做一个整天眼巴巴地等着女儿电话的母亲,也不想没有自我,天天给女儿打电话,打扰孩子的生活,于是,四十多岁的她开始上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开始更多地关心丈夫,和丈夫一起去爬山,去旅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离开家,迈向独立,玥儿和萍为此付出了很多,但当孩子真的离开时,母亲们体会到的失落是如此痛苦、真切和复杂。面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离开自己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都会从中感受到分离之痛,甚至有人觉得自己被孩子“无情抛弃”了,内心如撕裂般痛苦,但这痛苦不仅是人之常情,也是作为人,作为父母必然要承受的成长之痛,人生之苦,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成熟成功的父母,承受得了孩子长大后的“抛弃”,允许并祝福孩子的独立成长;成熟独立的孩子,流着泪也要离开可以依赖的父母,勇敢地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会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成熟不独立的父母与孩子,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过于黏连,相互依赖,彼此共生,捆绑在一起不分离,导致双方的人生都蒙上了不幸的阴影。1、有的孩子上大学,父母舍不得孩子离家太远,就给孩子报考了一个本地的学校。学校到家一个小时不到,孩子大学不住校,都住家里,吃住全是父母包办。毕业后,父母也不肯孩子工作的单位离家太远,就将他/她安排进自己的单位。每天和孩子一起上下班,孩子的工作情况,单位里的人际关系,父母一清二楚,而孩子的生活圈子变得异常狭窄,除了父母,就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事。2、有的人三四十岁了,不是从未恋爱,就是恋爱不顺,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一日三餐都是父母准备,自己的内衣内裤都是父母帮忙洗,酱油瓶倒了父母都不需要他/她扶,孩子的生活被父母照顾得妥帖舒服,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家,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明明是一个成年人,内在却是一个巨婴;明明是一个年轻人,却过上了老年人般封闭的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3、有的男女靠自己之力完全没法建立恋爱关系,都是父母安排相亲,甚至相亲时都是父母一起陪同。相亲成功,开始谈恋爱了,孩子需要详细向父母报告约会的一切细节,父母会告诉孩子这个相亲对象是怎样怎样的一个人,指导孩子要如何如何做,才能抓住恋爱对象的心。4、有的男生/女生因坚持婚后一定要住在自己的父母家,或者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结婚的前提条件就是跟父母住一起),结果告吹了一段又一段恋情。5、男女准备结婚,两家人聚在一起谈谁出房谁出车,彩礼多少,婚宴几桌,结婚的流程怎样,两家父母讨论,两个小孩旁听,然后双方父母谈崩了,觉得对方都想占自己家便宜,这婚就不结了。子女对父母说,“这事是我们晚辈没做好,我们应该提前了解彼此的差异和需求,两个人先谈得差不多再告知你们。”父母却说,“这是我们大人的事情,你们小孩不用管(都快30岁的人了,还依然被当成小孩)。”6、有的夫妻结婚了,两个人每天下班不是回自己的小家,而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干嘛呢?吃晚饭。吃完饭之后,两夫妻装好第二天中午的便当再回家。他们就这样一直生活了两年,父母、孩子都觉得没有问题,只有外人觉得这两家人好奇葩。7、有的人结婚好多年,孩子也都出生了,一和丈夫/妻子发生矛盾,就去找自己的父母评理、诉苦,两夫妻间的任何小事都要告诉父母,让父母掺和进自己的小家庭里。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父母才是一家人,老公/老婆是外人,结果婆媳矛盾/丈母娘与女婿的矛盾严重到不可调和,自己的婚姻以离婚收场。8、有的女性与丈夫的情感关系出了问题,多年来一直把儿子当成精神寄托。儿子结婚后,把儿媳妇当成自己的敌人,对儿媳各种羡慕嫉妒恨,不容许儿子跟这个女人这么亲密,甚至干涉他们的性生活,背着儿子对儿媳进行各种打击报复和伤害,儿子也因为看不清事实真相,总是站在妈妈这一边,最终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婚姻破裂。以上这些都是亲子之间彼此合谋的结果。为什么我会说合谋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过度粘附的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和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促使双方相互强化,捆绑在一起。父母自身不够成熟,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家庭的附属,加之父母心理上依赖孩子,不肯推动孩子离家远走,甚至有的父母想法设法利用经济支持、批评打击、生活照顾、孝道绑架等方式和手段削弱孩子的力量,让其无法独立,一直留在家中。孩子从小到大都很少有自己做选择的机会,缺乏主见与独自生活的能力,习惯于凡事依赖父母,听从父母安排,自身经济、思想也不够独立,于是这些宝妈男/宝妈女们,缺乏能力和勇气离开父母。亲子之间,相互都认为对方才是自己的最爱,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同辈”之间的亲密关系,两者依赖共生,谁都离不开谁。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家庭中重亲子,轻亲密(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一生了孩子,就把所有的关注、时间和情感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另一半的感受),在这种模式下,常常导致夫妻之间情感淡漠疏离,亲子关系过于紧密黏连,大人、孩子都无法成熟独立,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于是,家庭悲剧不断上演。同样的,因为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出问题(缺乏亲密的能力,不懂得处理差异和矛盾,不用心经营亲密关系等原因),很多父母自欺欺人,逃避问题,转移注意力,把关注点全部放到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寻求情感寄托,填补内心空虚,于是我们看到太多关系早已破裂,没有感情的夫妻“为了孩子不离婚”。与其说孩子需要他们在一起,还不如说,他们需要孩子为自己的不敢离婚做遮羞布、当挡箭牌。一位母亲怀胎十月,迎来了第一次与孩子的分离,这个分离对于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等到孩子一岁多,学会了走路,他与父母又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二次分离,父母要放开自己的怀抱与双手,让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行走、奔跑,带着好奇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他们又迎来了亲子关系中的第三次分离,孩子白天离开家,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化的学习与训练,开始练习与同伴、老师建立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关系……分离和告别促使我们更加独立和成熟。学会放手,走向独立,是我们每个个体一生都在学习和成长的功课。《少年派》中有句经典台词:“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面对成长,父母与孩子都要学会好好分离与告别。作为父母,为了真正的爱孩子,要学习放手,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独立的生命去尊重,他的人生经验需要他的历练和累积,而非你的强行灌输,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的路,即便他跌倒你也只能在一旁看着。成功而强大的父母意味着他对孩子的成长有接纳力,接纳孩子离开自己,接纳孩子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他有能力承受孩子抛弃父母的焦虑,让孩子远走高飞,健康发展,绽放自己的精彩人生。关于亲子关系,龙应台在《目送》中说了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子女,要明白,不可依赖父母一辈子,不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拒绝成长的任务,尽管充满了不舍与害怕,但流着眼泪你也要与父母挥手告别,转身离开。你的人生必须走向独立,你也必须靠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风风雨雨。父母不是你的最爱,你的亲密伴侣才是,你需要与他/她携手人生,共同组建自己的新家庭,一起变成一个更独立、美好、强大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