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师古不师今?千万不要被字面含义欺骗了
许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师古不师今。
这句话的争议也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这是这个书法取法的问题。
很多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学书法要学习古人,而不能学习今人,从字面意思理解自然不错,但是却没人有深究这句话的出处。
苏轼《寒食帖》
师古不师今这句话出自菜根谭,原文是:师古不师今,舍举世共趋之辙。
意思是只是效法古人,而不考虑当今的情况,那么就否定了当今大家多数都遵循的原则。
断章取义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从文学上面来讲,断章取义是常见甚至很普遍的一件事,但是放在书法上,显然就说不通了。
我们说回书法的取法问题,许多人都学书法的取法都遵从“取法乎上”的原则,那么这个“上”的界定从何而来?
米芾《甘露帖》
有的人说越古的就是越上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晋唐之后的书法一律不学,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临帖只临名帖、最著名的字帖,比方说学王羲之只学兰亭序,学欧阳询只学九成宫,学习名帖固然是好的,但是偏激的只学一种,更像是为了炫耀去选择,而不是为了学习。
好比有的时候,别人问你,你行书学的是谁的?你回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着重说明兰亭序,就好像是学习了天下第一行书,就是正统就是规范。
其实取法乎上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狭隘的,唐太宗在《帝范》中的这句话,意思是要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放在书法学习上同样适用。
只要是符合学习本身的含义,并且有学习价值的碑帖墨迹,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而如何进一步的筛选,就要看是否能和自己的审美产生共鸣。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
再说回师古不师今。
书法传承了几千年,如果学书法真的是师古不师今,那么现代的书法还应停留在李斯篆书的时代,至于隶书楷书行书,都是今人的东西,都不应该去学习。
显然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师古不师今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我们真正要理解这句话,不能单纯的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辩证的去思考。
纵观书法史,晋唐时期的书法是巅峰,但是也不能说晋唐之后的书法就不能学习,后世也有无数的书法家涌现出来,为书法史增添璀璨的一笔。
赵孟頫《秋兴八首》
到底应该怎样去进行书法的取法呢?孙过庭已经在《书谱》中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只有保持着这样的原则去学习,才不能不拘泥于古今的条条框框中。
书法固然是学习先人传统的艺术,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创新。
书法不光要继承,同样也要创新。
我们应该学古人是不假,但是今人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要刻意去强调师古,也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制高点去评判。
我们相对于古人而言,学书法都如同孩童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适合我们的,值得学习的,都是我们要去研习的。
孙过庭《书谱卷》
在师古和师今上,我们同样要有一个侧重点,能够经得起历史沉淀的,都是精品善品,每一个流传到今天的书法墨迹,都是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书家的评判研习后,才以今天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的。
当然师今同样也是需要的,我们现在学习古人的书法,都是从碑帖墨迹上去学习,但是学书法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还原古人的动作,既然古人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如何去还原?
一是临帖,二是求师,许多当代名家有很精彩的学习方法,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有不断汲取才能让自己的书法学习之路壮大起来。
最后用吴昌硕的一句诗来总结: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