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气384发碾压美军炮兵
《金刚川》给你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片段,恐怕很多人都会说:喀秋莎!
的确,下午美军的榴弹炮刚刚轰击了桥体,晚上志愿军就用喀秋莎火箭炮进行了复仇,火箭弹宛如流星雨划破暗夜,直接端了美军的炮兵阵地,非常解气。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射击
那飞过志愿军头顶的火龙尖啸,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也最致命的乐章。
这就叫:天降正义,奏响敌人的死亡之曲!
很多网友感慨,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来,这是我们除了高炮榴弹炮以外,第一次有了这种可以将敌人压倒毁灭的及时火力。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拥有喀秋莎的时间,其实并不久。
美丽的喀秋莎来到朝鲜
1951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志愿军炮兵21师正式成立了。该师前身是战功赫赫的步兵143师,还诞生过董存瑞这样的“全国战斗英雄”,因此解放军把首次列装火箭炮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炮兵21师的授炮仪式
炮兵21师辖5个火箭炮兵团,每团装备24门БМ-13火箭炮。说起БМ-13火箭炮,喜欢军事的朋友可能都不陌生,它就是1939年苏联制造出的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БM-13型火箭炮。
БM-13火箭炮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火力凶猛。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
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德军则将它称为“斯大林管风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尤其是缺乏重火力。算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但志愿军的牺牲也非常大,急需重火力。于是中国紧急从苏联购买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美丽的喀秋莎就这样来到了朝鲜。
首战告捷露头角
炮有了,但如何用好炮却成了问题,当时刚刚组建的21师懂炮的没几个,更别说火箭炮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火箭炮团,从组成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那时部队指战员文化程度很低,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投入作战,难度非常大。 但为了早一天上战场杀场,他们没日没夜的学习,仅仅用了 42天,就完成了训练,于4月初开赴朝鲜。
彭德怀勉励他们:“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的喀秋莎迎来了首战,当时27军79师235团正在反击后洞里阵地的美军,203团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黄昏后全团从集结地域抵达阵地,然后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开火同时齐射。
瞬间,384枚火箭弹就落在美军阵地上,美第7师2个营全部被覆盖在密集的炮弹之下,死伤惨重,步兵随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
这一战也把志愿军惊到了,这种炮射速快、火力猛,打起来排山倒海一般,全团8秒能打出384枚火箭弹。熟手不到十分钟就能完成重新装填。其两轮齐射的火力相当于一个榴弹炮师十几分钟的打击效果,尤其适合杀伤密集的人群,一下就把联军给打懵了。
随后,志愿军的喀秋莎又在在添木洞方向歼灭美军骑兵1师900余人,后又在板桥洞方向歼灭英军800余人。对一线的步兵来说,以前总是挨炸,现在终于轮到敌人尝尝“范弗利特弹药量”的滋味了。
当时步兵看到火箭炮发射时的壮观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炮兵万岁!”,将喀秋莎火箭炮称之为炮兵之王。由于那时火箭炮部队的车号是“84”,在路上只要是“84”车号都会得到主动让路的礼遇。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志愿军对喀秋莎的高度评价。
上甘岭战役再逞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8集团军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了攻击,上甘岭战役打响。
当时,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答志愿军总部需要什么支援时,第一个要的就是喀秋莎!志愿军总部随即将火箭炮兵第209团,编入由炮兵第7师指挥的战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岭作战。
但是,喀秋莎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极易暴露,且完全没有防护,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面对美军优势炮火,喀秋莎能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吗?为此,志愿军平时都是把火箭炮藏在山洞里,要打时才悄悄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
在整个40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火箭炮团,就是采取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给敌人沉重的打击,自己却毫发无损。
▲喀秋莎主要是夜间射击
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拉锯阶段,当时双方在地表阵地反复拉锯,美军常常靠着优势兵力占领山头。对此,10月19日,21师209团的喀秋莎悄悄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抵达后炮手们卸下炮衣,马上完成发射准备。
然后,志愿军其他炮群为掩护喀秋莎参战,先对美军进行了炮轰。紧接着,喀秋莎开火,轰隆隆的响声连成一片,如天崩地裂,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飞向上甘岭高地。两次齐射之后,209团迅速撤出阵地,整个过程只用了13分钟。
在喀秋莎火箭炮排山倒海、如同火山爆发一般的猛攻下,敌军据守的597.9高地和537.7北山表面阵地几乎都要炸平,负责收复阵地的6个连很快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10月29日,志愿军开始反攻,喀秋莎再次出动,无数火箭弹掠空而过,像闪电一样劈开了漆黑的夜空,扑向敌阵。
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志愿军采取了“炮火假延伸”战术。
炮击5分钟后,炮火向后延伸,志愿军吹起冲锋号,工事里的敌人回到表面阵地,但谁知冲锋号是假的,目地就是将敌人引出来。等待他们的是第二波冰雹般的火箭弹和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后来,敌人光拉尸体就用了15辆卡车!
此后,209团又参加了数次战斗,仅11月3日再次反击597.9高地时,该团两次齐射就歼敌数百人。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209炮团前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步兵,因而受到步兵战士的热情欢迎。步兵送给了209炮团一面锦旗:“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金城战役锁定胜局
1953年5月,中美双方计划签订停战协议,但是遭到南韩伪军反对,并且拒绝释放志愿军战俘,为了教训南韩伪政府,志愿军决定对敌人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也就是《金刚川》中发生的金城战役。
炮21师根据朝鲜战场上两年来的作战经验,发现敌“炮、空优势”已减低作用,而我军则越战越强,深感“夜间作战,打了就走”的战术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任务,提出了“稳扎、狠打,晚上打、白天打、团打、营连打、连续打,跟随步兵作战”的积极进攻的战术思想。于是,21师在战役各阶段,以强大火力配合6个军,向敌连续展开反击。
志愿军的火箭炮战术就此有了新的变化。7月13日晚21点整,20兵团对韩军展开了势如山崩的炮击。在所有火炮中,自然也少不了喀秋莎火箭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阵地,简直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南韩军阵地被打成了一片火海。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他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回忆:“这次战役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炮21师参加了战斗。晚上9时,炮21师准时发射,炮火形成无数道火光,像呜呜地刮大风似的飞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
随后,21师又探索了前后配置的巧妙战法,一个营在距敌前沿仅2000米处设置阵地,打击敌纵深内炮兵阵地;一个营在距敌前沿5000米处设置阵地,射击敌前沿阵地,支援步兵进攻。在敌阵地被突破后,又迅速前移,延伸炮火向敌纵深内目标射击,掩护步兵继续突击。
甚至在转移途中,还曾就地停车,抓住战机,以一次齐放射击,歼灭前来增援的1个坦克营,击毁坦克23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如烈焰、似钢雹,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志愿军火箭炮部队先后配合12个军,在兄弟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协同步兵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数万,击毁敌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此,大炸b的传奇开始了。
雪山测试的保暖内衣
科技面料 吸湿排汗保暖
交易担保 军武优选 军武优选:你的专属装备库 Mini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