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晚年生活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这四样“东西”

文/唯晨
人生就是在成长中逐渐老去的过程,有的人老的坦然,有的人却老的手忙脚乱,甚至感觉自己还没成长起来,就步入了衰老的阵列。
当我们慢慢老去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小时候有父母精心呵护,晚年时父母已经老去,再也没有谁能像从前那般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人到六十是个坎,迈过这一步便是迈入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人生的前半程往往是热闹的,后半程却很难再热闹起来,偏偏人越老越喜欢热闹。
人到六十,余生是否好过,其实并不难预判,晚年的生活质量往往取决于这四样“东西”。
趁年轻着手积累,可保晚年顺心。

01牵挂之人

看过这么一则小故事,说老头子年轻的时候看不上老婆子,日子凑合着过到了暮年,操劳一辈子的老婆子先他一步走了。
在老婆子走后的第一年春天,老头子就患上了老年痴呆,那年的情人节他拿着一枝玫瑰在老婆子的坟前哭得像个孩子。
余秋雨说:“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能厮守到老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习惯。”
常常听老一辈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话总会出现在闹别扭的小两口耳边,但凡是来劝和的过来人,基本上都少不了这些话,过成一家人不容易,老了就懂了。
事实上这句话对年轻人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人在年轻的时候胆子是大的,什么都不怕,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完全没必要迁就对方。
于是年轻时无牵无挂一身轻,待到年老后才蓦然发现身边之人都成双成对,唯有自己形单影只,内心不禁泛起一片荒凉。
人到晚年,父母故去,子女成家,能留下来作伴的唯有那个年轻时横竖都看不顺眼的“怂人”。

02毕生积蓄

没有积蓄的晚年注定会伴着淡淡的凄凉,哪怕子女再怎么孝顺,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生活于谁而言都不容易,想要晚年自在,手里得留点小财。
传统的长辈都是将子女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本没什么错,若过度地付出甚至失去自我,就会酿成大错。
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们总要担起自己该担的责任,对他最好的帮扶就是教会子女如何面对风雨,如何躲避风雨以及如何在风雨中成长。
几年前就有孩子控诉其父母说:“您剪掉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有时候,钱财不是什么好东西,孩子不能没有安全感,但也不能拥有太多的安全感,生活太过安逸就会失去斗志,大部分不孝子孙并不是不想尽孝,而是没能力尽孝。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掏空老本支援子女不如穷尽毕生所学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人到暮年为自己留点养老钱,不仅是以防万一,更是避免给子女制造麻烦。

03家庭氛围

人到晚年就图个家庭和睦,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晚年的生活质量,一家人在一起就应该和和乐乐,若一家人都板着脸,哪怕再怎么富有也难感受到幸福美满。
老年人容易孤独,良好的家庭氛围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心理上的孤独感。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奶奶,也就是孙玉厚的母亲,是个又聋又糊涂的老人,她一辈子经历了各种斗争,糊里又糊涂,她对生活的认知只能通过对家庭氛围的感知而来,这才导致在王满银因卖老鼠药被抓去公社劳教时,被她误会成少安上前线打仗,人没了。
见儿媳妇和大孙女抱头痛哭,老太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象,跟着哭得死去活来,直到少安到家才弄明白是个误会,老太太长出了一口气,疲倦地闭住了眼,路遥在书中写到:“像往常一样,她即刻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
这就是家庭氛围对老年人的影响。

04多年旧友

跌宕起伏一辈子,人到最后都会变得特别恋旧,老人比年轻人更需要朋友,特别是旧友。
上了岁数的人特别喜欢看老照片,那些年轻时觉得普通的时光,在老照片里显得格外珍贵。
人到暮年约三五个老友,在婆娑树影下喝一壶茶下几盘棋,这便是充实人生。
没有朋友的人是悲哀的,人到暮年没了工作,只剩生活,子女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若老伴不在了,便唯有年龄相仿的旧友可相互搀扶诉说。
人到晚年,才会发现相比金钱,情感更为重要。
社会上关于老年人被骗的新闻层出不穷,很多时候被骗的老人并不是不清楚自己在上当,而是因为生活实在太寂寞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想要拥有一份情感。
因为孤单,所以上当也会上瘾。人到暮年,千万不要让自己沦落至此,年轻时多结交些靠得住的朋友,不图相互帮扶,只为人到暮年还友谊长存。
今日话题:人到晚年,孤独等于孤单吗?

唯晨说: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