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五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难

本文站在儒家的角度,尝试讨论一下人生的五个层次。《论语》开篇便是“

古人所说的学问,更多是指一个人综合的修养,不仅仅是知识。也可以说,学问与文字没有必然关系。六祖慧能不识字,但在过去人的眼光中,慧能是有大学问的人。

学问是干什么的?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尽其性“,一个是尽人性,一个是尽物性。中国古人在”尽人性“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而西方人在”尽物性“上做得比较多。两者各有所偏,但心和物不能偏废,否则就不是中正之道。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做学问就会死记硬背,别人说什么,也会人云亦云。这样的人没有主心骨,遇事就像墙头草,听A讲讲,觉得A讲得有道理,再听B讲讲,又觉得B说的有道理。

到底对不对,他也没过心,反正就是模棱两可。在今天信息泛滥的时代,这样的人非常容易被各种信息带着跑,他不会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鉴别一下。

虽然这是第一层,这样的人却非常多,厉害一点的,看起来什么都知道。说啥都能聊上几句,但深入交谈后才发现,他不过是在不停的累积知识,把自己的大脑当成了存储器。

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却脱离实际

这一层的人也不少,他们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惜这种能力没能用在当下。他们喜欢自己思考一些抽象的东西,那些厉害的,还会形成自己的系统和风格,成为很有名的某学派创始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有一些知识,属于那种理想型的、不切实际的,虽然看起来很完美。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构造出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然后声称自己已经解决了人类的所有哲学难题。

但如果你去看看他写的书,就会发现,他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基于一些理想状态。譬如说西方经济学中,假设人的消费是理性的,事实上呢?我们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网红带货的时候,那些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吗?

知道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当下为参照系

这一层的人,不会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一切以当下为参照系。古人讲刻舟求剑,其实就是讽刺那种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人。反过来,我们经常讲的实事求是或者与时俱进,其实都是这个层次的。

很多做学问的人,理论水平很高,但出来做事后却做不好,能力反而不如普通人,这就是大脑被理论捆绑住了。任何理论都不是先验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正、总结。或者可能理论本身没有错,但自己理解错了,等实践的时候才发现。

这一层一般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甚至有人一辈子就停留在了这一层。大部分人,所谓的坎坷就是在这一层。

总之,能活在当下,才是一个人真正做学问的开始。能活在当下,也是一个人智慧的起点。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是能活学活用,不守教条,可是这种变通的能力,如果没有德行的配合,很容易变成投机取巧之徒。

另外,有的人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冥冥之中好像总是有什么障碍,就是成功不了。这时候一般会开始向内反省,开始修心。两种情况,这时候都会涉及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从小我转向大我

这一层是在个体慢慢明白小我的局限,想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时开始的。

过去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从小我逐渐过渡到大我。今天的人,很多没有儒学的功底,但自我实现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向大我的方向转换。通俗点说,那个时候他们会觉得,光一个人好没意思,让大家都好才有意思。

当然,这样的转变并非毫无障碍,相反,通向大我的路上考验重重。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放弃了,因为自己管自己简单,当你想为大家好的时候,事情会复杂得多。有时你做了好事,别人还不认可,甚至会受到诽谤,这时心量不够的话就退回去了。

这个层次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改变。原来是以个人为思考中心,现在是站在系统或者全局来思考问题,原来是想着如何完成上级的任务,现在是想如何做好管理,如何把关系理顺等等。

突破生死

其实儒家对生死的问题也很重视,过去大儒刘宗周就曾反省自己平时用功不够,大限来临时不得力;曾国藩的书中也曾说自己平时”养夜气“的功夫不够,对生死没有把握。

王阳明也说,求道的人,如果已经能放下世间的名闻利养,但对于生死的执念仍然在,就说明功夫还不到家,”此心还不能流行无碍“。可见,打破生死的执念是很不容易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才彻底的打破生死的执念。

不过上面所说的五个层次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绝大多数人会这么走,不排除有特殊情况。有的人可能长期在某一个层次,但某一天忽然直接跳到最高层,只不过这样的人很少而已。

(0)

相关推荐

  • 觉得真正有学问的人,还是不要轻易参与政 ...

    觉得真正有学问的人,还是不要轻易参与政 治.做学问的人太刚,又太单纯,政 治却比较诡秘多端.章太炎如果把做学问精力和做政 治精力反过来,可能效果更好. 不过,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他的个人考量.毕竟,每个 ...

  • 梁漱溟:思维八境界

    我们首先要对一个问题感兴趣,能用心思考这个问题,沉下心来做深入探究,训练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认识到别人的见解与自己的差异,然后才能融会贯通:进而向更深层次探索,精炼出其中的核心思想,运用自如. 历经种种 ...

  • 苏东坡有五首诗词,既是人生五种经历,也是做人五种境界

    境界是怎么来的.它是佛家的一种专业术语,是人对外界的一切感知,后经王国维先生将"境界"一词引入诗词鉴赏中,随后"境界"得以推广普及.一个人的境界绝不是凭空得来或 ...

  •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 ...

  • 读懂《孙子兵法》这五种大智慧,人生将提升一个境界

    点 上 面 编 / 国学君  图 / 网络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提到<孙子兵法>,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

  •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 ...

  • 提升你人生格局和思维境界的五种态度

    第一,保持绿灯思维先"照单全收",无论是师长或者是朋友给你提出的问题或者对你复习的建议和指导,不管正确与否,先给足别人面子,不要轻易用拒绝的态度去回应别人,很多人进步不前,比如说学 ...

  • 晨读·人生的三种境界和五个纬度

    囗 人生的三种境界:知.行.得.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众 ...

  • 人生路上五句话(终身受益)

    夏雨荷 陈佩廷 - 古筝曲 一生中,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易.这里有几句话,看了或许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一句话 人生路上有三看: 一看远.二看宽.三看淡 1.看远 即寻找目标,寻思境界.飞翔充盈人生, ...

  • 人生路上五句话

    ◆ ◆ ◆ 夏雨荷 陈佩廷 - 古筝曲 一生中,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易.这里有几句话,看了或许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一句话 人生路上有三看: 一看远.二看宽.三看淡 1.看远 即寻找目标,寻思境界.飞 ...

  • 读书一得 ——《人生箴言五句话》

    读书一得 ——《人生箴言五句话》